譚氏宗祠(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長來鎮五汪村譚氏宗祠)

譚氏宗祠(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長來鎮五汪村譚氏宗祠)

譚氏宗祠位於廣東韶關樂昌長來鎮五汪村,是為紀念北宋紫金光祿大夫譚必而建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氏宗祠
  • 建築面積 :177平方米 
  • 始建年代:未確認 
  • 紀念人物:譚必 
地理位置,周邊環境,紀念意義,建築特徵,“高甲第”門樓,末清門門樓,

地理位置

譚氏宗祠位於廣東韶關樂昌長來鎮五汪村東南廓。
五汪村以村最東的譚氏宗祠-“高甲第”門樓-末清門門樓為主心骨,呈新月形分布。

周邊環境

祠坐東北向西南,前朝緩坡重疊,相互拼攏的群峰,面映卵石砌沿的汪汪聚寶盆(池塘),背枕盈盈竹林封鎖的坡地,西南面有株繁茂古樹。

紀念意義

譚氏宗祠,據《五汪村譚氏宗祠牌》載,為紀念譚必建造。
譚必,字子思,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生於樂昌九峰茶料村譚家,爾後“必公始遷五汪”,為長來鎮五汪村譚氏始祖。據民國《樂昌縣誌》載:“(必)六歲遍誦九經,能屬文,明年試韶州童子科,口謬謬誦方言,州牧(知府)王益奇之,薦至京試。”慶曆六年(1046年),譚必中進士,是樂昌宋代第一位進士,授邕州(南寧)推官。宋皇祐四年(1052年)堅守來犯儂智高,被殺。謚“金紫光祿大夫、太子太傅”,明謚“忠愍”。

建築特徵

譚氏宗祠為長方形院落,祠內建築面積177平方米。分門樓、前廳、殿堂三部分,門樓為廡殿頂牌坊式建築形制,面闊3間11.4米,進深3間14米,始建年代失考,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年間重修。
磚木結構,青磚砌二面坡硬山頂,覆黛瓦,博風板精美明淨,闊3間2進,11.4米,進深21.5米,面積199平方米建築。前半部分正面開三門,全木構牌坊式中門,四隻精雕花草圖案門簪,側門均二枚雕花門簪。進深2.5米,二側由三根石灰岩礎木柱呈三角形撐架起“冖”形門面,卷草吻。三根平行龍頭橫樑向二側伸出的橫樑曾精雕翔龍舞鳳圖案(皆在“文革”時鏟淨,鏟者滅頂)。穹形飄棚,雕花檐梁,雕蛇形圖案脊檁;兩側月梁中央雕雙鳳護仙花圖案,兩端龍頭;瓜柱兩側墊板雕卷草紋,頂部墊板雕橫臥麒麟;築高出檐約2米的廡殿頂,中央設外方內圓,二根竹節形棍逞對角線相交,交點雕一隻展翅蝙蝠,周圍雕仙草藻井;兩端撐起結構縝密的倒金字塔形蜂窩狀斗拱。龍船形正脊,灰塑鰲吻。構思絕妙,富麗堂皇,嘆為觀止。記憶體石灰石築沿天井,兩廊,兩側均有望板。正廳抬梁與穿斗式梁架,石灰石礎木撐柱。穿斗式硬山頂灰瓦壠,正脊灰塑吻獸,綠琉璃瓦勾頭滴水,神龕供譚必蟒袍塑像。

“高甲第”門樓

宗祠西側屹立著“高甲第”門樓,樂昌不可移動文物。該門樓坐北朝南,方形,青磚砌二面坡硬山頂,覆黛瓦。石灰石砌三級台階,高約6米,闊5米,進深4米,前後開高4米,寬1.5米拱門,額書繪邊“高甲第”字,二側配紅砂岩框方窗,內卵石鋪地,雄氣十足。距“高甲第”北約30米,青磚築另一座門樓,3米高,1.3米寬拱門,額鑲“忠義門”,整體完好。“忠義門”北約30米,築與之酷似的門樓,額無字,屬村北出口。三門由石灰石鋪道路串通一氣,為村中軸線,兩側仍散落門枕石、石礎、石墩等文物。

末清門門樓

距“高甲第”門樓西南約20米,矗立末清門門樓,為樂昌不可移動文物。此門樓坐西朝東,正門兩側鑲石灰石板。方形,高5米,闊4米,進深4米,青磚砌二面坡硬山頂,覆黛瓦。額鑲青磚陽雕“末清門”匾,兩側開“凸”形窗,頂殘損。門兩側青磚砌民宅,內仍存多間青磚築二面坡硬山頂建築,牛軛形雕龍橫樑,極精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