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必友

譚必友,男,1968年2月生,土家族,湖南鳳凰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湖南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必友
  • 民族:土家族
  • 出生地:湖南鳳凰
  • 出生日期:1968年2月
  • 畢業院校:中南民族大學
  • 職稱: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湖南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人物介紹,個人生活,

人物介紹

譚必友,男,1968年2月生,土家族,湖南鳳凰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湖南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生活

一、學術簡歷:1991年6月畢業於湘潭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吉首大學任教。2003年9月考上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學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民族學家楊建新教授學習民族社會學,2006年畢業,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006年調入中南民族大學任教。2008年9月至今擔任民族學系主任、民族學碩士點負責人,2011年6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2013年調入湖南師範大學。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社會變遷史。
譚必友
二、學術自述:自1991年6月從事大學教育和科學研究以來,在《民族研究》等專業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出版“在苗疆讀歷史”系列學術專著3部,主編(執行主編)大型學術文集《中國湘鄂渝黔邊區研究》5部,《細節如何決定成敗》等編著3部。“在苗疆讀歷史”之一《古村社會變遷——一個話語群的分析實驗》2005年出版以來,在學界引起較大反響。有學者認為“話語群”概念的提出,為社會變遷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至今已有10多位學者引用、評價過話語群理論。“在苗疆讀歷史”之二《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的近代重構》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好評,2007年初版,2009年再版。“在苗疆讀歷史”之三《田野中的文化呈現——穿越文化浸洗的廩嘎人歌舞研究》(第一作者)2010年7月出版,8月底登上新華書店暢銷書周排行榜。“在苗疆讀歷史”系列學術著作始終以楊建新先生“各民族共創中華”的理論為學術指導,以中華大歷史為背景,以各民族的主體性及其實踐為主線,建構多民族社區的變遷軌跡。在這個研究活動中,我們建立了一個基本的研究邏輯,那就是:“制度、文化、血統與歷史選擇”。
三、近年來主要學術活動
(一)“在苗疆讀歷史”系列學術專著
1.之一:《古村社會變遷——一個話語群的分析實驗》,18萬字,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
2.之二:《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的近代重構》,34萬字,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2009年7月再版。
3.之三:《田野中的文化呈現——穿越文化浸洗的廩嘎人歌舞研究》(第一作者),28萬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二)主要學術論文
1.19世紀湘西“苗疆”屯政與鄉村社區新階層的興起,《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2.苗疆邊牆與清代湘西民族事務的深層對話,《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3.論現代民族學的語言學分析方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4.廩嘎人喪堂歌與古代薤露歌淵源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5.新時期民族文化動員與民族邊界重構的動力——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文化動員為觀察中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6.湘西苗族歷史上形成的國家認同圖景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7.鄉村社會研究的難題與話語群的觀察對策,《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