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橋戰鬥

譚家橋戰鬥

譚家橋戰役的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王耀武會帶兵、會用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家橋戰鬥
  • 作戰:從內線轉為外線作戰
  • 時間:1934年12月
  • 人數:約6千餘人
簡介,總結,

簡介

1934年7月,紅軍態勢日趨惡劣,紅七軍團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約6千餘人)被遣向閩浙贛皖諸省發展游擊戰,而當時實際的戰略意圖,據朱德稱:“...準備退卻,派先遣隊去做個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即以聲東擊西方式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向西南部退卻”。而優勢的國軍主要目的是徹底清除紅軍主力,斷不會因為區區數千眾“誘餌”放棄對敵主力的圍殲,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紅軍決策的錯誤。紅七軍團雖然名為“先遣隊”,但仍保持原來的“軍團”編制,以尋淮洲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治委員,粟裕為參謀長,曾洪易為隨軍中央代表,從內線轉為外線作戰。然而紅七軍團的高級幹部並不明白作戰的意圖(此事幾十年後粟裕都還納悶)。先遣隊渡過閩江後,徹底脫離蘇區進入外線,按原定計畫,先遣隊應從此經古田慶元遂昌直接北上浙西,然後去皖南。但此時中央軍委突然改變計畫,電令紅七軍由谷口東進,占領水口,威脅並相機襲取福州。 8月1日,紅七軍團奪下古田,士氣高昂,準備乘勝拿下福州,沿途中卻不斷遭到國軍空軍騷擾轟炸,抵達福州城外立即強攻,雖然一度進入城內,但終被驅退。後退至閩北地區。但紅軍中央軍委認為紅七軍團退到閩北休整中了國軍圈套,急令軍團北上浙西和皖南地區發展。由於沿途遭到優勢國軍圍追堵截,紅七軍團被迫改變進發方向,拐向皖贛一帶,殘部最後進入閩浙贛蘇區的重溪地區和方誌敏部的地方游擊隊會合,編成紅第十軍團,並改組原閩浙贛軍區,方誌敏司令曾洪易任政委,粟裕任參謀長;原軍區司令劉疇西任紅十軍團軍團長;後又建立“皖浙贛邊新蘇區”,方誌敏任主席,粟裕則改任第十軍團參謀長。
1934年11月24日,方誌敏帶領紅10軍團和紅20師向皖南前進。12月初抵達安徽休寧一帶,18日在湯口與尋淮洲的紅19師會師。國府急令浙江保全司令俞濟時帶領第七師、49師、補充第一旅和浙江保全第二縱隊共11個團進行圍剿,同時令趙觀濤部堵擊浙西、贛東,安徽省主席劉鎮華堵擊皖南,預圍殲方誌敏部。俞濟時將自己的指揮所安置在歙縣,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部署在岩寺,49師在休寧,國軍另有飛機偵察轟炸配合。方誌敏部在湯口休整兩天后,繼續前進至苦竹溪,繼而向譚家橋進發。途中得知跟蹤而來的國軍中路追軍王耀武部孤軍追擊,離紅軍最近,遂決定在烏泥關伏擊之。12月23日夜,方誌敏部在烏泥關至譚家橋公路兩側設伏,紅19師在北,部署在公路右側;紅20、21師在南,布置在公路左側,方誌敏、劉疇西的指揮所設在鐘鼓山後。24日上午10時,國軍先頭部隊進入伏擊地帶,紅軍當即發起突襲。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前衛團十分謹慎,上午10點搜尋至紅19師陣地前,尋淮洲當即決定發起攻擊,這樣就過早地暴露了部隊的火力。國軍前衛迅速縮回,並以大部隊迂迴紅20、21師側後並占領了630高地,控制了烏泥關一帶的公路。紅19師被迫回師增援,在630高地與國軍激戰一天,後被迫撤退。雙方激戰到天黑,各有近300人的死傷。譚家橋一戰紅7軍團損兵折將,不僅官兵傷亡300多人,而且紅19師師長尋淮洲在衝鋒中身先士卒,結果負重傷,後在向涇縣轉移途中犧牲。紅7軍團政委樂少華、政治部主任劉英等8名師以上幹部負傷,87團團長黃英特陣亡。
這次戰鬥失利的原因,方誌敏已經做了總結,他指出:
第一,地形選擇不好,敵人占據馬路,是居高臨下,我們向敵衝鋒,等於仰攻;
第二,鉗制隊與突擊隊沒有適當的配合,我們沒有集中主要力量,由右手矮山頭打到馬路上去。
第三,19師是以有用之兵,而用於無用之地,鑽入一個陡峻的山峽里,陷住不能用出來。19師指揮員沒有十分尊重軍團指揮員的意志,憑著自己的意志去作戰,形成戰鬥指揮未能完全一致。
方誌敏所說的第三條,實際上等於指責尋淮洲沒有按照劉疇西的作戰方案行事,而是自己打自己的,尋淮洲擔任紅7軍團長時候,與政委樂少華鬧的非常不愉快,後來者都將過錯推諉到樂少華是左傾主義,現在看起來這裡面還有許多東西需要再琢磨琢磨。劉疇西的指揮也頗不得法,譚家橋戰鬥後,紅軍在陶村又與國軍一部遭遇,劉疇西用一個營的兵力去作戰,打不勝就再投入一個營,這種添油戰術怎么能形成強大戰鬥力?結果後來許多官兵不滿,有些負傷的幹部甚至痛哭軍團長是紙上談兵的軍團長。關於方誌敏所說的第三條,按照現在能找到的資料看,當時軍團的作戰方案是用紅20師、紅21師伏擊國軍,尋淮洲的紅19師,也就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卻留做預備隊,把擅長游擊戰的兩個師打攻堅,將最擅長運動戰的師當預備隊。戰鬥中紅20師堅守烏泥關,而尋淮洲的紅19師回援不及,結果被國軍搶去制高點,這恐怕就是方誌敏說的我們成了仰攻之說的原因。其實豈止是仰攻呀,後來還被國軍反衝鋒衝垮。尋淮洲帶領部隊抵達烏泥關後,親自帶領部隊反攻,企圖奪回制高點。據說指揮國軍作戰的王耀武望遠鏡中看到尋淮洲手持機槍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的時候,情不自禁地讚嘆道:“真虎將也!”。可惜這員虎將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被炮彈碎片多處擊中。但是紅軍過早發動攻勢,暴露了目標,同時軍團指揮員指揮失誤,沒有將兵力布置到位,兩個師配合也不協調。國軍集中兵力從紅十軍團各師接合部突破,迅速將紅軍各部擊潰(王耀武因作戰得力而受到重視),繼而乘勝追截消滅。方誌敏見無法擊破中路國軍,而後續的國軍部隊又在陸續趕到,於是決定撤退。國軍也沒有冒險追擊。
譚家橋戰鬥後,國軍各部接踵而至,12月28日,為擺脫追兵,紅軍轉移到黟縣柯村,改組了皖南特委。22日被迫再次轉移,繞道績溪再次回到譚家橋地區,依託這裡的有利地形與國軍周旋。此時已進寒冬,天降大雪,由於給養日益困難,方誌敏電請中央軍區,要求把部隊帶回贛東北休整。時贛東北蘇區已經大部喪失,由於通訊中斷,方誌敏和中央蘇區當時都不知道這一情況,於是中央蘇區同意了方誌敏的建議。紅軍殘部在粟裕和方誌敏帶領下潰逃,兩人決定分頭突圍後向閩浙贛蘇區會合。後粟裕帶少數殘部逃回蘇區,方誌敏被國軍俘獲。紅十軍團實質上已被殲滅。
1935年1月,方誌敏帶領部隊離開安徽休寧開始返回贛東北,在行進到懷玉山地區時,遭到國軍近10萬人包圍,粟裕帶領先遣部隊成功突圍轉移到浙南地區,紅軍主力部隊由於行動遲緩、指揮猶豫,陷入血戰中,激戰到最後大部犧牲。1935年1月29日,方誌敏因叛徒出賣被捕........
譚家橋一戰,用方誌敏的話說就是決定抗日先遣隊能否在皖南站住腳的決定性一戰,其實這一戰明的敗於力量之懸殊和指揮不力,暗地裡當時抗日先遣隊中的高層不和已經為此戰失利埋下了種子。

總結

譚家橋戰役的失敗的主要原因與王明思想有關。原來在閩浙贛的紅軍發展的相當不錯,紅十軍好容易打出一片根據地來,為了抵抗第四次反圍剿,中央就把紅10軍調到中央蘇區,調也調了,又怕人家有山頭,結果將幹部換了一輪。同時又派去了萬永誠、倪樹寶還有曾洪易到閩浙贛去,搞的一塌糊塗。紅七軍團出發後,軍事指揮員是尋淮洲,實際大權卻操在曾洪易樂少華手中,尤其是留蘇的樂少華,因為有政委最終決定權,與尋淮洲發生多次衝突。按劉英的回憶,從中央蘇區出發到與方誌敏會師,這支部隊就沒有成功地開過一次完整的會議,不是你不來就是半途不歡而散,甚至還在會議上打架。會師後,方誌敏的地位也沒有得到尊重,實際上處於架空的地位,實權還是在曾洪易手中,軍政脫節,領導人不團結是其失敗的根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