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樓村

譚家樓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11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8公里處。南隔蓮花河與岔河口村為鄰,北過蓮花河l公里與白馬峪村為鄰,東界顏莊鎮,西過蓮花河是仙人山。地處山區,耕地212畝,240戶,人口68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家樓村
  • 所屬省份山東省
  • 所屬市區萊蕪市
  • 地理位置:萊城東南11公里
  • 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
  • 耕地:212畝
  • 戶數:240戶
  • 人口數:680人
位於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郵政編碼為271122。
據《譚氏譜》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譚姓由萊陽遷此建村。明正德年間,譚姓建一座小樓,眾稱譚家樓,久成村名。後與村東南前坡自然村合併為一行政村。
據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故事保·譚家樓”。民國初年,譚家樓隸屬萊蕪四區當峪鄉;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萊蕪劃為三縣(萊北縣、博萊縣、新甫縣)譚家樓屬新甫縣汶南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譚家樓屬萊蕪縣汶南區潭家樓鄉;1956年合併為南冶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64年屬高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南冶鎮;2001年屬高莊街道辦事處譚家樓管區。
譚家樓人自明朝初居此處,繁衍生息。至清朝末年,村中有譚、呂、段3姓,段氏人口於民國十年逃荒到山西省,現在村里段氏已無。清朝末年,由蔴灣崖村、萊城北柳家店村分別遷來李、劉二姓。現在村中有譚、呂、李、劉4姓,其中譚姓居多。村民均為漢族,世代和睦相處,勤勞儉樸,耕讀傳世。
風景優美的譚家樓村,建國前的村民生活卻日不聊生,苦不堪言。明正德年間蓮花山區就多土匪,常到村中侵擾,攪得村民不能安居樂業。民國初年,土匪頭子劉黑七、陳三坎常帶匪隊來村搶東西,村民被逼得逃到仙人山寨上避難。1947年萊蕪戰役後,國民黨軍隊和還鄉團一時猖獗,天天下鄉搶東西、抓壯丁,逼得村民東躲西藏。1947年農曆十一月中旬,連續下了幾天雨,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前坡村東北深溝土屋坍塌事件。
譚家樓村民的生活自新中國成立後一天天好起來,1950年村政權成立,各戶自願組織互助組。1954年成立24戶的初級社。社長譚世敬、譚世爵領導社員按“地四勞六”分糧,社員生活好轉。1957年譚家樓、白馬峪、岔河口聯合成立雙峰高級農業合作社。社長劉現成實行“按勞分配”,社員生活更加好轉。
1971年譚家樓村民開始“農業學大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村委會領導班子組織打井專業隊,三年中打20米深的大口機井4眼,建東台子二級揚水站1處,建前坡3華里環山渠道l處。1985年修建3座攔河壩,蓄河水600方。2001年春修建2華里長的引河自流灌溉渠道。30年的艱苦奮鬥,全村擴大水澆地150畝,自流灌溉地40畝。1982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人均口糧增長100公斤,村民生活有明顯地提高。
譚家樓三面環河,夏季山洪暴發,河水有時泛濫進村中,威脅人畜安全。千百年來河上只有單獨能推車行人的青石板橋,村民進出村很不方便,治河搭橋成了村民急需的頭等大事。1973年初冬,村委會領導村民成立了治河修橋專業隊。支書親自去萊蕪電廠聯繫,請電廠援助4名工人2台推土機,利用20天的時間清除河底沙石淤泥。專業隊的小伙子們採石運石,手藝高的石匠負責砌石壘堰,頂風雪冒嚴寒,花2個月的時間砌成了長1000米,高3米、寬2米的圍村大石堰。第二年春天又在村北河上修建了一座長50米、寬10米、高10米的石碹橋。1990年5月,橋被洪水沖毀,1992年春在鎮政府援助下,村民又重新在村北、村南修了兩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公路橋。1997年春,鎮政府組織民工修建從電廠至後坡的瀝青公路,並拓寬了譚家樓村南三角灣到前坡村的公路。1000名民工,4台推士機一個月內移河改道l華里,河道向南移30米,重修河堤石堰2華里,從此徹底根治了環村河。
譚家樓村民自古勤勞耕作,然亦不乏經商之精明。耕作之餘,心靈手巧的藝人,都搞一點加工製作,辦一些小作坊,以增加收入。如木匠譚世孔的木工活遠近有名,泥瓦匠譚世讓的技術也很高明。尤其是建國初期譚業芬的彈花房,生意紅火興盛。 建國初期村里只有一處縣供銷社的經銷點,供給村民生活日用品。1980年村里先後上了劉書學、呂寶祥個體經銷戶。1997年農曆八月初,村委會領導班子請示市政府領導批准,請來萊蕪梆子劇團,唱戲3天,建立了譚家樓農貿集市,方便了山區農民,繁榮發展了山區經濟。村里立集市後,譚新強開油房、譚樂超開五金百貨店、譚樂玲開布匹銷售店、譚業生、譚永發、譚永啟開家具銷售店、譚永昌、李新來開生豬屠宰生肉加工店。譚樂勝開白鐵加工店。近幾年來村里經濟開發能人不斷出現,38歲的青年農民譚樂峰2001年春投資6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年庫存鮮果蔬菜1000噸的“鮮圓恆溫庫”,為方圓10里的果農儲存鮮果提供了方便。39歲的青年農民譚樂富組織了20多人的建築專業隊,常年為萊蕪電廠搞廠內維修。呂寶祥每年農曆八九月間,收山楂、柿子幾十萬斤,進行加工轉賣。呂寶學開豆腐房常年賣豆腐,帶養生豬,十幾年來成了村裡的暴發戶。呂寶增於2001年9月26日投資600元,在公路邊沿集市西北角建起一處公廁,免費對外使用,既方便了行人,也改善了集市環境衛生,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2002年春,村委會領導班子幫助青年農民譚業水、譚業超、譚樂吉、譚樂民、譚樂超、譚永才、李長青、呂士軍建養雞塑膠大棚10個,占地3000平方米,每次能養雞2萬隻。幫助青年農民譚樂江,李新州、呂寶祥建養豬場3處,現在存養生豬100頭。
譚家樓村地靈人傑。譚家樓村雖小也出過不少有名望的人物。如明成化年間讀書取得功名、官至知府的譚性教;民國初年創建新學堂,宣傳新文化新教育的譚世祿;當今全國先進個人李緒英,他們都為譚家樓增了光,添了彩。
譚家樓村自建村開始就重視教育,崇尚文明。民國初年譚世祿創建岔河口學堂。1976年村民拆古廟古樓建起20間教室的譚家樓國小;1983年春村支書領導村民建起一座高標準國小,村裡的孩子上學十分方便。自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村里已經出了十幾名大學生。
1992年萊蕪市建立地級市以來,譚家樓村日新月異,勤勞智慧的村民,在村委會的領導下一定會把譚家樓村建設得更加美好,為萊蕪大地增光添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