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譚嗣同墓
- 地理位置:瀏陽市荷花街道辦事處嗣同村石山下
- 占地面積:約160平方米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人物簡介,生平,報國情懷,呼籲變法,流血犧牲,影響,建築特色,盜墓未遂,保護現狀,
簡介
【譚嗣同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瀏陽縣城南約8公里處牛石鄉小水村石山下(現改為嗣同村)。1904年6月,自縣城遷葬於此。占地面積約160平方米。墓呈半圓形,小圓扁卵石鋪蓋冢頂,三面立石柱,青石板圓圍。前有拜台,兩側護圍,成八字狀。後立墓碑三通,祁陽石質,主碑刻楷書碑文:"清故中憲大夫譚公復生府君之墓",高2米,寬0.7米。墓地前方有石馬、
石虎各一,華表一對,鐫刻聯語:"亘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1958年興修水利,華表及石圍板全部被撬走。1983年9月,墓地復原並整修,拜台的下方增築護坡,並修85級水泥磚石踏步的山徑,方便上山憑弔。
進村前,要在一條舊的路口左轉。沿較舊的路走到老小水區的另一端,可看見石階,但不是很顯眼。
從長沙汽車東站,坐去瀏陽的車,在瀏陽汽車東站附近乘1路汽車,到瀏陽汽車南站轉15路,到牛石鎮的嗣同村下車。找到進村的路口,步行或請路口小店掌柜用機車帶至墓地。
人物簡介
生平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譚嗣同是中國近代思想界的一顆明星,是近代中國人民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先知。在戍戌變法失敗後,遭清政府殺害。譚嗣同的死,曾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發表言論,對譚嗣同的獻身精神表示莫大的崇敬。二十世紀初活躍於政治舞台的熱血青年,都視譚嗣同為楷模,其影響可謂深遠。近一個世紀來,譚嗣同的墓、祠前,憑弔、瞻仰者不絕,成為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基地,並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傳後世。
報國情懷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湖南
瀏陽人。早年入新疆巡撫劉錦棠幕,曾遊歷西北、東南各省,觀察風土人情,
廣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之感。中日甲
午戰爭後,譚嗣同痛感國家、民族危亡日甚,“非守文因舊所能拘回者”,
於是決然拋棄舊學,仿照歐美變法圖強,以從新學。對於譚嗣同思想上的巨
變,其父譚繼洵深為憂慮,他曾數次欲為兒子在官場謀取一官半職。1896 年,
在譚繼洵積極活動後,用重金為譚嗣同捐了一個候補知府的官銜,分發江蘇
南京,等待委任。譚嗣同難違父命,懷著一腔悲憤赴南京。
呼籲變法
不久結識清末著名居士楊文會,潛心學佛,從佛教大乘學說中汲取積極進取的精神。與此同時,寫出了著名的《仁學》一書,梁啓超稱之“其學又一變”。這時譚嗣同所進行的已是“別開一種衝決羅網之學”了,成為當時維新運動中的激進派。嗣後,奔波於大江南北,為維新變法呼號,深得康有為、梁啓超器重。1898
年秋,應詔入京任四品卿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弟等參與新政,號稱“軍機四卿”。不久,變法失敗,康有為逃往香港,梁啓超逃往日本。
流血犧牲
譚嗣同卻以“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的態度,留在京城,欲與大刀王五營救被囚禁於瀛台的光緒,未遂,遂將隨身佩帶的“鳳矩”寶劍贈給王五,望其繼承未竟事業:“我國二百年來,未有為民變法而流血者,流血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被捕後,在獄中“神采飛揚”(見《近代湘賢手札》台灣文海出版社),意態從容。留有氣壯河山的《獄中題壁》詩一首傳世:“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此詩後來傳到日本,曾被譜曲“為樂歌,海宇傳誦”。同年9 月28 日,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深秀、楊銳、康廣仁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同遭殺害,史稱“戍戌六君子事件。”譚嗣同就義時,神態自若,高聲吟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時年33 歲。
影響
譚嗣同遇難的訊息迅速傳揚開來,他生前的同鄉好友唐才常聞訊後,失聲痛哭,立即由漢口赴上海,欲北上京城收屍。而譚嗣同遺體已被京城瀏陽會館的老長班劉風池及羅升、胡理臣冒險從刑場上搶出,用多年的積蓄購棺殯殮,於10 月中旬南下湖南。唐才常遂作一輓聯致哀:“與我公別幾許時,忽警電飛來,忍不攜二十年刎頸交,同赴泉台,漫贏將去楚孤臣,簫聲嗚咽;近至尊剛十餘日,被群陰構死,甘永拋四百兆為奴種,長埋地獄,只留得扶桑三傑,劍氣摩空。”72 個字,字字淚恨交加。 同年十一月一日,譚嗣同的靈柩運抵湖南,安葬於風景秀麗的瀏陽縣牛石鄉翟水村的石山下。譚嗣同的妻子、中國女學會倡辦董事李閏,終日以淚洗面,憤不欲生。當年積極為兒子奔波於官場的譚繼洵,這時,也十分冷靜地勸李閏,說譚嗣同:“將來的名望在我之上。”(見《記祖父譚嗣同二三事》,《百科知識》1980 年第2 期)遠在日本的康有為聞訊後,為之扼腕,專作《六哀詩》以示懷念,其中寫道:“復生奇男子,神劍吐光瑩;長虹亘白日,紫瀾卷蒼溟。??”一大
批譚嗣同的舊友及進步人士紛紛作詩文誌哀,影響極大。譚嗣同殉難一周年
之際,歐榘甲在《論政變為中國不亡之關係》中說:“維新六君子流血,乃
為吾國民建國之思想也。??凡國之將強也,必先有仁人君子,為國家犧牲
者焉。猶嚴冬大雪,萬物皆白,而後春陽溫之,草木勾萌發達也。”
辛亥革命勝利後,人們對譚嗣同更加懷念和敬仰。1914 年,在他的故鄉瀏陽縣城西門外新建了“譚烈士專祠”,當年的密友、時任財政總長的梁啓超親筆題寫了“為民先覺”四個大字。康有為派人送來輓聯多幅,其中一幅
寫道:
復生不復生矣,
有為安有為哉!
譚嗣同的墓,也得到重新修繕和擴大。墓前碑面上書“清故中憲大夫譚公復生府君之墓”,碑的兩側,立有華表一對,碑文系譚嗣同的同鄉宋漸元原刻於青石的一副楹聯:
亘古不滅,片石蒼茫立天地;
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此楹聯已移刻於華表。墓前兩旁分立石虎、石馬等石像生,墓地廣置松柏,蒼翠挺拔。
建築特色
在群山懷抱之中,半球形塋冢由麻密的卵石排列成莊嚴肅穆的圖案,周護石構圍欄,上樹湘白玉碑:“清故中憲大夫譚公復生府君之墓”。兩旁立石虎、石馬,墓前華表鐫聯,墓地四望,前有小溪田野,後依翠嶺,使人更覺其浩氣永存。交通從瀏陽汽車站向北步行15分鐘,在湘東大廈的對面。乘坐12路車也可以到。
盜墓未遂
2008年3月15日晚,位於(湖南)瀏陽市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譚嗣同墓被盜未遂。犯罪嫌疑人在譚嗣同墓的拜台處挖掘了一個70*80厘米寬、90厘米深的盜洞,由於該墓結構精密,並且離周圍農居較近,掘墓人盜掘未遂。
案發後,瀏陽市文物、公安部門立即趕赴現場,成立特偵組調查此案。目前,瀏陽市公安局已組織精幹力量對此案進行偵查,市文物部門也正在對譚嗣同墓進行緊急搶修、恢復原貌,並加強了對該墓的保護工作。
譚嗣同墓是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瀏陽市城南約8公里處嗣同村石山下,該墓占地面積約160平方米。1904年6月,譚嗣同棺木自縣城遷葬於此。
保護現狀
近一個世紀來,譚嗣同的墓、祠雖屢經兵火、風雨的毀蝕,特別是十年
浩劫的破壞,幾近荒蕪。但譚嗣同為祖國免受外國凌辱而獻身的業績,是永
載史冊的。本世紀80 年代後,當地政府及民眾及時修復了譚嗣同墓、祠,並
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供後人瞻仰、憑弔。如今的墓地,莊嚴肅穆,每
年清明節前後,前來祭掃先烈墓的民眾絡繹不絕。一切追求真理、推動歷史
前進的人們,將在這裡回顧譚嗣同的精神,是能從不同角度汲取到珍貴營養
的。
譚嗣同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