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公(道教神仙)

譚公(道教神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譚公,原名譚峭,是元朝時的廣東歸善人。他在十二歲「得道」,尊為「海神」。

據民間傳說,他原是元朝(1260-1368年)時廣東惠東地區的牧童,自幼天生異稟,十二歲得道,成年之後在惠州九龍山修行,死後多次顯靈都化身為小童,幫助漁家治病和預測天氣,故被奉為漁家的保護神。譚公廟開廟的時候,漁民送來一條逾二米長的鯨魚骨,後來這條"龍骨"製成"龍舟",並裝配上龍頭、龍尾、錦旗、羅傘、稍公、撓手等,被視作"鎮廟之寶"。據記載,譚公“每杖履出山,一虎隨之”,今廟內牆上亦畫有虎。《惠州府志》卷四十四《人物篇-仙釋》有關於他的記載。路環十月初五街有譚倦聖廟,每年四月八日(農曆)為紀念他的節日(見譚公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道教神仙
道教神仙,澳門路環譚公廟,香港西貢村譚公廟,香港筲箕灣譚公廟,東莞譚公廟,

道教神仙

 譚公,原名譚峭,也有說是譚德,是元朝時的廣東歸善人。他在十二歲「得道」,尊為「海神」。惠東地處海邊,是漁船和商船進出的港口。傳說譚公於十二歲得道後,擁有呼風喚雨和治病救人的神力,經常治療患病的鄉民,又幫助附近的漁民預測天氣,深受敬仰,其後村民更設廟供奉這位漁民的保護神,譚公也成為了廣東一帶著名的「海神」。
譚公廟譚公廟
傳說譚公煉成了「長生不老之術」,所以即使已七八十歲,外貌仍然像個孩子,因此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一樣。另外在道家裡,譚公被稱為「紫霄真人」,而譚公神像則是道長打扮的。因為道教尊稱得道者為「真人」,故把譚公的神像作「真人」打扮,與一般譚公廟的譚公不同。
香港的漁民不少來自惠州,「譚公」的崇拜因此傳到香港,並建立了筲箕灣譚公廟
澳門路環亦有一座譚公廟。

澳門路環譚公廟

澳門譚公廟位於路環十月初五街尾,炮台山的西麓,與珠海市橫琴島隔海相望,是路環四廟慈善會管理的廟宇中最有名的一座。該廟建於清同治年間,距今已有百年,是路環香火最盛的廟宇。
廟側有一通近二百年的“過路環勒石曉諭”碑,記錄當地民政管理歷史。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辰,許多港澳居民都前來進香祈福,搭大棚演出神功戲。
廟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廟內供奉的譚公,原名譚仙(公元1260年——公元1368年),元朝人,童年時在廣東惠東地區做過牧童,十二歲時得道,成年後在惠州九龍山修行,死後曾多次化身為小孩顯靈,幫助漁家,被視為漁家保護神,受其香火供奉。據記載,譚公“每杖履出山,一虎隨之”,今廟內牆上亦畫有虎。
廟內有兩件歷史文物,其中有一隻全長四尺,由鯨骨雕制而成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年多歷史的文物。此龍舟為當年開廟時,漁民所贈的,後裝配有木製的龍頭、龍尾、錦旗、羅傘、鑼鼓、艄公及撓手等,使龍舟更栩栩如生,更被視為“鎮廟之寶”。據說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普男信女進香後必順便一摸龍骨。
另一件歷史文物就是譚公廟旁的一塊碑石,刻於清道光七年(即公元一八二七年),碑石上刻的是香山縣政府勒石永禁舟師兵役濫封索擾漁船的規定。
過去一百三十五年間,譚公廟大規模重修三次。現時廟堂橫連三間,左右兩邊加設涼亭,柱石之處刻有現代人的書法對聯。廟宇內外有精緻的壁畫和雕塑,廟前安放護法石獅一對,莊重古雅。

香港西貢村譚公廟

進了西貢村,先看到的就是譚公廟。
據說譚公是個放羊的孩子,家在惠州,從小就秉賦特異,可以預知未來,12歲得道,所以以後每次顯靈都化作一個小孩。譚公是濱海地區漁民的守護神,他幫助漁民預測天氣,也給貧苦人治病,那角色就類似閩粵沿海地區廣泛崇拜的媽祖神。香港有譚公廟,澳門有譚公廟,連遠在廣西西江上的梧州市也有譚公的崇拜,可見譚公影響力之非同尋常。
西貢村的譚公廟兩進,裡面虔誠地奉祀著福佑村民的譚公神,香火儘管零落,但並不間斷,看得出來有村民每日都來續添香火。說來神秘,一看到廟,浮躁的心理立刻就平靜了太多,給譚公鞠了個躬,走出去,人就如沐了新風。

香港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譚公廟是一所位於香港筲箕灣的廟宇,用來供奉譚公。廟宇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前身是一間小型的鄉村古廟。
譚公廟的正門石額刻有“譚公仙聖”四字,是光緒年間倡建廟宇時所刻。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昔日,譚公廟不但是附近鄉民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之處,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現時,譚公廟正殿供奉著譚公神像,傳說他練成了長生不老之術,雖然年紀老邁,外表仍然像個小孩,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
明清時期,不少香港居民以捕魚維生,各處鄉村多會建廟敬奉一些“海神”,祈求保護出海作業者的安全。又由於香港的漁民不少來自惠州,“譚公”的崇拜因此傳到香港。原來港島東區的筲箕灣,在填海前的地形就像一個筲箕,東南面又有山嶽作屏障,港灣內長年風平浪靜,是一個優良的避風港。明清時期,不少漁船停泊於此,筲箕灣也逐漸發展成一個小漁村。這些漁民對海上守護神“譚公”特別崇敬,位於筲箕灣海邊的譚公廟也應運而生。
除譚公以外,廟宇還供奉其他神祇,如赤松黃大仙、五通財神。廟內還設有關帝宮及列聖宮殿,前者供奉關聖帝君,後者供奉諸神。譚公廟旁則為觀音寶殿,內里供奉望海觀音,信仰者多為漁民。譚公廟的香火十分鼎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寶誕,廟前都會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灣內停泊的漁船會張燈結彩,善信從四面八方而至,場面異常熱鬧。上演神功戲的首天,善信會恭敬地將譚公的神像移到戲棚前,讓譚公跟善信一同看戲,以體現“人神共樂”的宗教意義。
時至今日,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捕漁業日漸式微,筲箕灣已變成了大廈林立的商住地區,漁村風貌固然不能再見,就是形狀有如筲箕的海灣也因填海工程而消失,留下屹立於海旁的譚公廟為筲箕灣的漁村歷史作見證。

東莞譚公廟

譚公廟位於松柏塘村永和墟東側墟門處,是一座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古廟宇。大殿內正中神台安放著村人崇拜的先人譚公神像。譚公是先人中的一位神奇人物,不知其名,但有口皆碑,譚姓後人便為他立廟設像紀念。松柏塘村為紀念譚公,每年正月十三舉行游會,成為村中傳統節日。該日,各地譚氏宗親,包括港澳台親會,也派人來參加節日慶典。村民抬著譚公神位,鳴鑼隊、彩旗隊、龍獅隊....一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圍繞村中各地巡遊,再回到譚公廟內結束。村民以此來祈求年歲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順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