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峰譚公廟醮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九龍峰位於廣東省惠東縣城東部蓮花山脈西段,因為有九條脊宛如龍,而得名九龍峰,有著近四五百年歷史的九龍峰譚公仙聖廟會(打醮)便興起於此。
起源,現狀,
起源
九龍峰譚公仙聖廟會(打醮),是為紀念當地一位傳奇式的人物——譚公而舉辦的祈福儀式。據史料記載,譚公真名為譚德,生於元代,歸善縣(今惠州市惠東縣)紅花園人。傳說他三歲時父母俱喪,隨外婆到多祝麥田村放牛,七、八歲時已能呼風喚雨、伏虎馴蛇。十三歲時,在九龍峰北面山下大石處得道成仙。後人有感於他救民於水火、為民消災的奇異事跡,便建起了“譚公廟”(即“龍峰祖廟”),舉辦“法會”來祭祀他。後因屢屢顯靈,造福人間,清鹹豐六年被朝廷敕封為“襄濟譚公仙聖”。自此,譚公仙聖的聲譽日隆,傳播區域日廣,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有著特定禮儀和程式的傳統廟會(打醮)活動。
現狀
作為一種以傳統民間宗教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眾性活動和民俗文化活動,據史料記載,九龍峰譚公打醮會,約有近四五百年的歷史,逢巳、酉、醜,每隔四年舉辦一次,清順治初年達到鼎盛。歷代以來,由於其信仰的人數之眾多,分布區域之廣,規模之大,格局之高,場面之壯觀,而令世人嘆為觀止。
醮會在辛巳年恢復後的第一科醮,有六十萬人參加,現今春節期間有幾十萬,平時每天亦有成千萬人前往拜祀。
按道教的儀規,九龍峰的法會屬於“金錄”,以酬神和祈福為主,所以九龍峰譚公醮會又稱為“太平福醮”。依照傳統習俗,醮會的活動期為七天八夜,活動之初首先要由當地的各姓氏長者和有名望之人進行“問誥”,選出醮會的主持——“主理”,組建廟會運作機構——醮會理事會。
醮會的程式,在啟醮前的一個月,醮會主理必須齋戒潔身在譚公神像前宣誓就職。啟醮前的一天,則要按照選定的時辰,將廟內的譚公神像恭請出神殿。啟醮時,法師登壇,醮會主理、副主理等,行三跪九拜大禮,然後法師頌經奏表,醮會正式開始。
不同集市類的廟會,譚公仙聖醮會的程式更為講究,儀式更為莊嚴而隆重,包括有出神、放水燈、祭孤、放生等,各個環節都有特定的程式。在這其中,直到放水燈,才算進入醮會的高潮。而後便是祭陰施孤,酬神,祈求神恩的繼續庇佑,直到散醮之後,還要舉行開葷儀式,意為接福、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