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教育的一種組織。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普遍設立,以識字為主,並學習時事政治,對掃除文盲起了很大的作用·解放後有很大發展。後來很多改為業餘學校。
現“識字班”多指其派生意義,即對未婚少女的稱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識字班
- 外文名:無
- 類別:民眾教育的一種組織
- 現義:對未婚少女的稱呼
派生名詞,探訪,作用,
派生名詞
在沂蒙山老區,因參加識字班的多為年輕婦女,後“識字班”演化為對年輕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的稱呼。
一般女孩到十五六歲,出嫁之前,就可被稱為“識字班”,大姑娘的意思。(相應的男子被稱為“小青年”)流行於臨沂、日照等地。
小女孩的意思,比如我們說小姑娘,小女孩就可以說“識字班”
識字班,是地地道道從大店鎮傳播到整個山東解放區的。它是革命戰爭年代老區婦女積極學習文化知識,追求上進的代名詞,後來成為山東部分地區方言中對年輕女子的稱呼。
探訪
懷著對這一名詞的好奇,青島科技大學赴莒南社會實踐隊探訪了當年的“識字班”。
大店九村78歲的莊乾和當時還只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是村里識字班的班長。她回憶說,每天正午12點,她的哨子一吹,村里六七十名年輕婦女,立刻就會聚到村頭,一同上課。當時的老師,是一名《大眾日報》的編輯——一位二十多歲、姓趙的年輕人,五冬六夏經常只穿一件黑色的舊夾襖。而當時的許多青年婦女們,都是像莊乾和一樣從識字班開始,逐步接受了新的思想,成為村裡的積極分子。
除了上識字班,村里婦女另一項革命活動,就是站崗放哨。80多歲的王玉香,當年只有17歲,是抗日婦救會中的一員。30里外的趙家嶺、湯頭、黑雲嶺等村莊,都是鬼子和漢奸的據點。雖彼此底細不明,但雙方平時都是彼此觀察,互相提防。晚間,通常是精壯的年輕武工隊員在村頭山上巡邏放哨。而到了白天,這一任務就落到了兒童團和婦救會身上。王玉香還清楚記得,站崗時,常常遠遠地看到前來偵察的漢奸。一次,敵人來犯時,王玉香因為站崗耽誤了撤退的時機。等她和母親慌不擇路地跑到山溝時,發現正誤闖進我們武工隊與敵人交火的戰場中間,經歷千難萬險才躲過一劫。
作用
識字班在當時革命的環境中,對於人們提高文化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也為革命事業的宣傳做出了貢獻。後來我們所進行的教育是這一形式的繼續,極大地表明我們對於教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