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員,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華南套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特聘教授、廣東省基礎與套用基礎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黎煒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營養學博士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生理系博士後 、喬治亞大學分子醫藥中心博士後
- 身份:國際幹細胞研究協會、美國心臟協會會員、 美國營養協會會員、 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協會會員、艾斯汀生物雜誌編委、中華醫學雜誌審稿人、 國際營養雜誌審稿人/編委,廣東省生物技術產業化促進會專家
- 職稱:研究員、教授
- 職務: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
人物經歷
2003年-2007年 西安科技大學|工學學士|自動化
2007年-2009年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學士|生物科
2009年-2013年 佛羅里達大學|博士|食品與營養科學
2013年-2014年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生理系|博士後
2014年-2017年 喬治亞大學|分子醫藥中心|博士後
2017年獲得廣東省科學院和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依託華南套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團隊,主要研究方向為腸道菌群與健康和疾病,內容涉及系統微量元素代謝、肌肉干細胞和脂肪的生理調控機制以及腸道菌群與宿主營養代謝相互調節機理在代謝性疾病中的作用機制和轉化套用。
近5年,共發表高水平研究性論文40餘篇,他引超過900次,單篇最高超過100次;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IF:15.608)、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2.884)和FASEB J (IF:5.486)等期刊。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華南套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黎煒團隊與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教授陳宏、孫嘉團隊合作,研究揭示腸道菌群基線特徵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減重效果的決定因素。相關研究2021年9月15日發表於《微生物波譜》。謝黎煒對《中國科學報》表示,該研究首次報導了腸道菌群基線特徵是超重肥胖人群短期LCD減重效果的瓶頸因素。該研究通過構建基於腸道菌群基線特徵預測LCD減重效果的人工神經網路模型將為臨床醫學體重管理和干預提供了全新的臨床診斷策略和和有效的干預方法。
省科學院廣東微生物研究所謝黎煒研究員聯合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福俤教授、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閔軍霞教授在國際著名期刊 Advanced Science(影響因子:15.804)線上發表研究成果“Transferrin Receptor 1 Regulates Thermogenic Capacity and Cell Fate in Brown/Beige Adipocytes”。該研究利用多組學技術,首次闡明轉鐵蛋白受體1(Tfr1)和鐵穩態調控棕色/米色脂肪細胞產熱和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制。發現Tfr1和鐵穩態代謝在調控棕色和米色脂肪細胞產熱和細胞命運決定中的關鍵作用,並從機制上揭示了冷刺激誘導活化的HIF1α通過轉錄調控Tfr1促進白色脂肪米色化,這一發現將為認識脂肪細胞生理和機體鐵穩態代謝提供新的途徑,為探索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靶向治療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黎煒和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潘集陽合作在《前沿-微生物》(Frontier in Microbiology)上發表的研究論文《Gut microbiota as a subjective measurement for auxiliary diagnosis of insomnia disorder》,以臨床失眠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失眠障礙與腸道菌群關係的系統性研究。該研究首次發現失眠障礙人群和健康對照人群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並篩選出能夠有效區分失眠障礙和健康對照人群的關鍵菌種,利用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技術對睡眠相關數據進行預測,構建了基於腸道菌群的失眠障礙輔助診斷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失眠障礙的聯繫,為失眠障礙的精準靶向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
省科學院廣東微生物研究所謝黎煒研究團隊首次證實潰結靈通過恢復UC小鼠模型的腸道菌群水平和有益的代謝生成途徑,抑制炎症反應,改善腸道微環境。利用DSS誘導C57小鼠構建了潰瘍性結腸炎小鼠模型,通過5倍交叉驗證和隨機森林分析,確定了7個具有代表性的細菌類群,反映了運用潰結靈治療後DSS介導的UC模型小鼠致病狀態和恢復期。這一發現支持了傳統中藥潰結靈介導腸道微生物促進腸炎恢復的觀點,由此推導腸道微生物可能是參與減輕UC症狀的關鍵結點。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華南套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謝黎煒團隊,首次報導了骨骼肌衰老Tfr1-Slc39a14(轉鐵蛋白受體1-溶質載體家族39成員14)的功能轉化,可促進骨骼肌鐵離子吸收、蓄積並誘發骨骼肌鐵死亡的發生。相關研究《肌衛星細胞特異性敲除轉鐵蛋白受體激活骨骼肌鐵死亡並抑制骨骼肌再生》(Transferrin receptor (Tfr1) ablation in satellite cells impedes skeletal muscle regeneration through activation of ferroptosis)近日發表於《惡病質、肌肉減少症和肌肉》(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該研究為開發防止骨骼肌衰老和相關疾病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新靶點和新思路。
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謝黎煒研究員團隊與中山大學藥學院徐峻教授團隊聯合,在藥物化學雜誌《歐洲藥物化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發表了標題為《深度學習能夠發現高效抗骨質疏鬆天然產品》(Deep learning enables discovery of highly potent anti-osteoporosis natural products)的文章,報導了基於深度學習技術從天然產物庫中虛擬篩選發現全新的高活性抗骨質疏鬆活性化合物,虛擬篩選發現的5個天然產物結構新穎,其中體外活性最好的2個化合物分別為32nM和68nM;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具有重要的潛在開發和轉化價值。
省科學院廣東微生物研究所謝黎煒研究員團隊聯合廣州中醫藥大學方堅松教授團隊構建了中藥腫瘤免疫資料庫(TCMIO),將有利於指導研究傳統中醫藥的科研人員篩選和挖掘傳統中藥寶藏中的有效單體化合物, 發揮傳統中醫學在攻克腫瘤方面的獨特作用。
榮譽表彰
廣東省基礎與套用基礎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