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鑒衡

謝鑒衡

謝鑒衡(1925年1月3日-2011年2月9日),湖北洪湖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專家,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歷任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河流工程系主任、副院長,中國水利學會理事,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主任,水利部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水電部三峽工程研究及論證泥沙專家組副組長,《泥沙研究》雜誌主編,《國際泥沙研究》、《水利學報》《人民黃河》雜誌編委等職。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鑒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5年1月3日
  • 逝世日期:2011年2月9日
  • 職業: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專家,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
  • 畢業院校:湖北洪湖人
  • 主要成就:中國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專業的創始人之一
  • 代表作品:《河流模擬》,《中國泥沙研究》(英文版),《河床演變及整治》,《河流泥沙動力學》
個人經歷,所獲榮譽,成果貢獻,代表性論文,著作,研究,人物魅力,人物逝世,

個人經歷

1946年,未讀過高中的謝鑒衡以優異成績同時考取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他選擇了後者,學土木工程專業。在這裡,他遇見了我國著名泥沙專家張瑞瑾先生。
1950年6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
1955年11月在原蘇聯科學院技術科學部水利研究所獲副博士學位;並回母校工作,開始了教書育人的生涯。
1961年11月一1963年5月赴越南水利學院、越南水利科學研究院任專家;
1964年回國後,除從事教學工作外,他還潛心投入到河流泥沙運動力學、河流演變學、河流模擬等理論研究;
1956年至1965年的10年間,他帶領同事、學生5次從黃河中游孟津小浪底到入海的河口800多公里的沿途實地考察,每次都長達一個多月,其艱辛無法言述。其中最險最苦的是黃河口的考察。1965年秋,為了摸清黃河口泥沙運動規律,他從海上逆水闖入河口,沒幾分鐘,河流擺走它處,謝鑒衡在擱淺的船上無路可逃。被困第三天,忽聞水聲,河流奇蹟般地又擺了回來,他才因水得救。他一次次不顧生命危險為黃河水“號脈”,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經過反覆分析和實驗研究,謝鑒衡得出了理論論斷和治理黃河的措施。
1970年起,謝鑒衡把研究的重心轉向了長江。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在長江上興建的一座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有很多技術問題首次碰到,也沒有經驗可借鑑。其中泥沙淤積問題,大江截流問題、軟弱地基問題被稱為當時世界性三大難題。
1971年起,謝鑒衡帶領他的同事們對葛洲壩船閘引航道沖沙難題進行了長達8年的技術研究。8年裡,謝鑒衡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嚴寒酷暑,他都是全心投入研究。他多次來到宜昌,來到葛洲壩,來到施工現場,針對葛洲壩的地形地貌確定沖沙閘的最佳方位,制定興建沖沙閘的最佳方案。1971年至1978年8個春秋,謝鑒衡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反反覆覆地研究,得出了被張瑞瑾教授概括為“靜水過船,動水沖沙”的解決方案,不但確定了最佳沖沙時間和沖沙歷時,更為葛洲壩工程的整體布置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1979年至1980年謝鑒衡主持宜昌工地葛洲壩壩區泥沙模型的試驗研究工作,在極為複雜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刻苦攻關,卓有成效地解決了船閘的回流淤積、異重流淤積及壩區河勢規劃等重大技術問題。 1981年秋,葛洲壩三江航道沖沙閘首次啟閘沖沙,僅用12個小時便清除了淤積在引航道上的300多萬立方米泥沙,實際效果與謝鑒衡實驗結果完全吻合。這一成功,為他研究舉世矚目的三峽泥沙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該工也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2年,謝鑒衡受國家科委和水電部委託,組織協調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的技術攻關,為三峽工程的巨觀決策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身為國家科委長江三峽泥沙專家組副組長的謝鑒衡心中十分清楚:三峽工程泥沙問題是工程首先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難題。三峽泥沙問題比葛洲壩更為複雜重要。有人說泥沙問題是修建三峽大壩的攔路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的確如此,大庫容、高水位、高流速的巨大工程,解決泥沙問題是一個重大技術難題。而對三峽工程能否長久使用、黃金水道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發揮、重慶港是否會變為死港等諸多事關泥沙的重大問題,謝鑒衡一次又一次地作了艱苦卓絕、深入細緻的調查、實驗、分析、提交了一份又一份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報告。
謝鑒衡帶領科技人員用原型觀測,數學模型計算,實體模型試驗,與已建工程類比分析等綜合研究方法,並經過與國內外眾多的著名泥沙同行的多次研討與審議,得出明確的結論:三峽工程泥沙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根據實體泥沙模型試驗成果,謝鑒衡認為:三峽工程建成30年內,不論是壩區或變動回水區,泥沙淤積均不會對航運和發電造成不良的影響。水庫運行數十年後,累積性的泥沙淤積在特殊乾枯的水文年份,當水庫降落至最低水位時,可能對變動回水區航道和港口作業造成不良影響,但可以通過最佳化水庫調度、航道整治和港口改造加以解決。壩區泥沙淤積對航道和發電的影響,通過採用最佳化建築物布置和設定防淤、排沙、沖沙等工程措施解決。
1984年11月,謝鑒衡在江輪上向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匯報了三峽水庫變動回水泥沙沖淤對航道影響及其解決途徑,並提出長江上游實現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改造生態環境,減少長江泥沙含量,同時在長江上游的幹流,建設一些大型水庫,攔截部分泥沙,減少三峽水庫的入庫泥沙量。
1985年5月,謝鑒衡在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擴大會上再次談了解決三峽水庫變動回水泥沙沖淤對航道影響的看法,提出了對三峽工程蓄水位方案的新建議,倍受中央領導重視。
1986年7月,謝鑒衡在三峽工程泥沙專家組討論會上提出了泥沙“蓄清排渾”的觀點,就是利用三峽水庫巨大的入庫水量,通過大壩設有的23個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每年汛期水庫水位維持在145米時,將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庫外,實現“排渾”;汛末,來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庫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實現“蓄清”。他的這一觀點,使大家達成共識。

所獲榮譽

中國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專業的創始人之一
上世紀60年代,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1991年獲國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頒發的“七五”攻關有關三峽工程泥沙研究的個人榮譽證書

成果貢獻

代表性論文

《非均勻沙分級起動規律研究》、《水庫壩前沖刷漏斗平衡形態的數學模擬》、《黃河下遊河床變形長期預測數學模型的研究》。

著作

編著的《河流泥沙工程學》,《河流模擬》,《中國泥沙研究》(英文版),《河床演變及整治》,《河流泥沙動力學》等教材,廣泛用於教學、研究等領域,其中《河流泥沙工程學》是中國僅有的一套完整的泥沙工程學教材,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研究

謝鑒衡在河流泥沙運動學、河床演變學、河流模擬等理論問題上卓有建樹,為長江葛洲壩、三峽工程、黃河小浪底工程、黃河中下游及河口治理等重大水電工程泥沙問題的解決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三峽工程論證泥沙專家副組長,參與並領導了三峽工程問題的研究,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關於黃河演變的理論研究及治理思路,在幾十年的治黃工作中起到了指導作用。

人物魅力

謝鑒衡是一位嚴格的教師。曾有一位在職研究生,臨近畢業,碩士論文不太令人滿意,謝鑒衡與他討論了多次,直到畢業,謝鑒衡對論文還是不太滿意,隨即要求這位學生延長兩個月畢業。後來,這位學生找到了謝鑒衡的夫人羅國芳老師,說想回單位工作,準備不讀了。“那怎么行,你還得把論文弄好再說。”夫人說情也不行。
謝鑒衡關愛學生就像一位慈祥的父親。他的一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患病後無錢上醫院。謝鑒衡知道後,與夫人一起帶上錢送這位學生到醫院治療,還幾次專程去醫院看望。
謝鑒衡是一位嚴謹的學者。他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一線工地上,總是話不多,閒話更少,一般不跟身邊的人聊天。不了解他的人,有點怕他;而了解他的人,還是怕他。因為一談到專業問題,如果出了什麼紕漏,他總是會跟你一點一滴地指出來,絕不含糊其詞 。他的學生李義天在博士論文中對書本上的挾沙力公式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謝鑒衡對此則持不同看法,為這個問題,師徒二人前後討論了十多次。有一次,兩人甚至用了一整天的時間來討論,雖然他們討論的這個問題只是李義天論文中的一個小問題,但謝鑒衡仍不輕易放過。
謝鑒衡象蠟燭一樣,用自己的燃燒去照亮每一顆智慧的心靈。他培育的桃李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他教育的學生不同種族、不同膚色,遍及世界各地;他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30餘人。現為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水利水電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水利學院泥沙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長江流域水沙產輸及其環境變化耦合機理”項目首席科學家李義天就是他的得意門生;現為越南河內水利大學副校長的陶春學也是他鐘愛的弟子……。2005年3月,他的學生捐資設立了“謝鑒衡河流工程教育基金”

人物逝世

2011年2月9日7時38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專家、河流泥沙工程學科奠基人之一,國際知名的江河治理專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謝鑒衡,因病醫治無效,不幸在武漢逝世,享年8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