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的少年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1904年生於於梁贊州斯科平市。7歲的時候成了孤兒。13歲時開始獨立勞動生活,當過農業工人和伐木工人。後與1922年志願參加蘇軍。曾在莫斯科無產階級師任排長、連長、步兵營長。負責列寧辦公室的警衛。1926年加入蘇聯共產黨。畢業於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軍事學校(1926)和
伏龍芝軍事學院(1937)。1937年,比留佐夫被任命為哈爾科夫軍區步兵師參謀長,不久升任該軍區司令部作戰部長。1939年任步兵第132師師長。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兵團指揮員。
戰時參謀長
衛國戰爭初期,比留佐夫指揮步兵師在
西南方面軍和
布良斯克方面軍內進行了勝利作戰。他精於戰術,且勇而有謀,指揮該師在被包圍的情況下堅持戰鬥並得以突圍。1942年5月任布良斯克方面軍第48集團軍參謀長。同年12日被任命為大本營預備隊近衛第2集團軍參謀長,領導集團軍司令部輔佐集團軍司令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中將成功地對軍隊進行了戰役指揮,粉碎了德軍
曼斯坦因企圖從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實施突擊的一個集團軍級集群,該敵集群此舉的目的在於為史達林格勒城下陷入包圍的德軍解圍。
1943年4月,比留佐夫升任
南方面軍(10月起為
烏克蘭第4方面軍)參謀長,輔佐方面軍司令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任職期間表現出高度的組織才能和善於計畫並保障實施大型戰役的本領,在組織南方面軍和烏克蘭第4方面軍解放頓巴斯、北塔夫里亞和克里木的作戰中有很大功績,提出不少獨到的想法。他參加組織和實施了梅利托波爾戰役和
尼科波爾—克里沃羅格戰役,使德軍遭到慘重失敗。在制定1944年克里木戰役計畫時,領導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部提出了在錫瓦什湖方向上集中主力的建議,使進攻開始後的頭幾天就已突入到德軍在彼列科普地峽構築的防禦陣地後方。後在強攻塞瓦斯托波爾時,又對方面軍各集團軍實施了堅定指揮,保障了各集團軍之間的密切協同。
1944年5月,比留佐夫所部變更番號為
烏克蘭第3方面軍,領導司令部制定了1944年8月的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計畫,準備並實施了軍隊戰役偽裝措施的龐大計畫,成功地組織了與
烏克蘭第2方面軍各兵團及海軍的協同,並在解放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在貝爾格勒戰役中,保障了對方面軍部隊的不間斷指揮。他所領導過的司令部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組織性,擬制的作戰文書質量高,貫徹決心及時、堅決。貝爾格勒進攻戰役勝利結束後,被任命為第37集團軍司令(1944.10)和保加利亞軍隊總軍事顧問。比留佐夫是一個要求嚴格的人,有時甚至過於嚴厲,他不能容忍反對的意見。他不喜歡坐在屋子裡,而是把大量時間花在部隊里。他有時過分要求把指揮部隊行動的權利集中在自己手中。但無論如何,他很善於選拔和組織他所領導的參謀人員,他努力培養部屬的參謀業務能力,使之達到很高的水平,他自己有出色的擬製作戰文書的本領,在參謀工作中他能做出表率。
戰後的元帥
戰後,比留佐夫擔任過許多高級指揮職務。1946—1947年任南部軍隊集群副總司令兼盟國對保加利亞管制委員會副主席。1947—1953年任濱海軍區司令。1953—1954年任中部軍隊集群總司令。1954—1955年任國土防空軍第一副總司令。1955—1962年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國土防空軍總司令。 1960年五一勞動節時,比留佐夫的國土防空部隊在蘇聯境內擊落一架U-2間諜飛機,在勞動節閱兵式上,比留佐夫和其他身穿禮服受閱的元帥不同,他身穿作戰常服,以示隨時準備向西方開戰。 1962—1963年任國防部副部長兼戰略火箭軍總司令。 1963—1964年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在主持武裝力量的重要領導部門期間,對加強蘇軍建設,特別是在組建和發展國土防空軍與戰略火箭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親自領導準備和實施了許多大型演習,直接參加擬訂和貫徹各軍、兵種新的組織與戰鬥使用原則。撰寫和編輯了許多軍事科學著作。1956—1961年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61年起為中央委員。是蘇聯第二屆和第四—六屆最高蘇維埃代表。在南斯拉夫阿瓦拉山(貝爾格勒附近)的飛機失事中遇難,該地為比留佐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死難者建立了紀念碑。葬於莫斯科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里加紅旗高級軍事指揮學校以其名字命名。
榮譽和著作
比留佐夫獲列寧勳章5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二級蘇沃洛夫勳章、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和一級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各1枚,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南斯拉夫人民英雄(1964)。索非亞市榮譽公民。著作有:《火炮轟鳴的時候》,莫斯科1962年版;《蘇聯士兵在巴爾幹崇山峻岭》,莫斯科1963年版;《嚴酷的年代(1941—1945)》,莫斯科196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