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為傑,又名謝永叔,祖籍福建省福州市,1908年9月5日生於山東省煙臺市。化工專家,謝婉瑩(冰心)二弟。
早期對中國第一座重化工基地——永利錏廠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卓著。以後長期從事氮肥工業的科研生產和組織領導工作,是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新工藝的發明人之一,對聯合制鹼新工藝的研究也作出了貢獻。1986年1月12日,謝為傑在北京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為傑
- 出生地:山東省煙臺市
- 出生日期:1908年9月5日
- 逝世日期:1986年1月12日
- 職業:化工專家
人物生平,生平簡介,永利錏廠,工藝發明,主要貢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26—1930年就讀於北京燕京大學化學系,畢業,獲理學士學位。
■1930—1932年在北京燕京大學化學系作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
■1934—1935年在美國硝酸、煤氣、硫酸等工廠實習。
■1935—1936年任南京永利公司錏廠硝酸車間主任。
■1936—1937年任南京永利公司南京錏廠值班技師。
■1937—1946年任永利川廠技師、技師長、廠長。
■1946—1950年任永利錏廠技師長,技術處長。
■1950—1954年任永利公司總管理處生產技術處長。
■1954—1956年任重工業部化工局生產處工程師。
■1956—1960年任化工部技術司工程師。
■1960—1965年任化工部生產司副司長。
■1965—1972年任化工部生產調度局副局長。
■1972—1986年任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化學工業部、化學工業部)規劃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化工部規劃局副局長。
■1986年1月12日在北京病逝。曾當選為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生平簡介
1926年畢業於北京崇實中學。因成績優秀,當年被保送人燕京大學化學系。
1930年獲學士學位,1932年獲碩士學位。因好學上進,系主任威爾遜(E.O.Wilson)對他甚為賞識。
1929年春威爾遜帶學生到塘沽永利制鹼公司參觀時,曾介紹他認識了該公司技師長侯德榜,並約同侯德榜一起指導他於1930年和1931年暑假在永利鹼廠實習,並將研究“鹽水之加氨提純法”作為碩士論文。威爾遜還將他推薦給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有關教授作助教兼攻博士學位。
1932年,謝為傑赴美人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工系進修,1934年獲博士學位。時值侯德榜在美國籌辦永利化學公司南京錏廠,洽購合成氨、硫酸、硫酸銨和硝酸的生產技術與設備,組織設計及培訓技術骨幹,當即錄用謝為傑為永利公司實習員,並安排他同永利公司的章懷西、侯虞箎、楊遠珊一起,到美國有關硝酸廠、硫酸廠、催化劑廠、煤氣廠和動力廠實習1—2月。
1935年夏,謝為傑回國,到永利公司南京錏廠工作,很快成了技術骨幹和侯德榜的得力助手,為中國第一座重化工聯合企業的建設和投產作出了貢獻。“七七事變”後,謝為傑隨公司西遷四川,先後任永利川廠技師、技師長、廠長。曾在四川、雲南十多個縣市長途跋涉近1年,調查鹽、煤、芒硝、石灰石等資源條件,為永利川廠選擇廠址、籌建合成氨廠和鹼廠收集基礎資料;曾主持煉油廠的建設和生產,用桐油為原料製造汽油和柴油,以解大西南交通運輸缺油之急,並將所得創收補永利川廠員工之生計;還曾赴香港、紐約進行新法制鹼的研究試驗,為開拓聯合制鹼新工藝作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後,謝為傑於1946年7月重回南京主持永利錏廠復工生產。南京解放前夕,他主持護廠,並在南京解放後迅速組織恢復生產,貢獻卓著。
1950年10月,謝為傑調到北京協助侯德榜設計太原化工廠合成氨廠。
1951年底,這個廠改由蘇聯設計後,謝為傑調到永利公司總管理處任生產技術處長。1954年12月,調重工業部化工局生產技術處。
1960年以後,歷任化工部生產司副司長,生產調度局副局長,燃化部(石化部、化工部)規劃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化工部規劃局副局長等職。謝為傑在永利公司總管理處和國家部、局機關從事管理工作中,以業務熟練,積極熱情,對有關氨、酸、鹼廠改進生產技術卓有貢獻,1956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出席中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1953年至1954年初,謝為傑曾參與領導第一座年產7.5萬噸氨的氮肥廠,四川化工廠的設計工作,並為其制定正確設計原則。1957年以後,謝為傑還參與領導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的開發推廣工作,貢獻卓著,成為該新工藝的發明人之一,受到國家科委表彰。
永利錏廠
中國第一家重化工聯合企業的技術骨幹
1935年夏,謝為傑到南京永利公司錏廠,先在技師室參加審校工程設計圖紙,不久調任硝酸廠(車間)任主任,主持硝酸設備的安裝工作。由於他技術熟練,對設計圖紙充分理解,工作熱情積極,認真細緻,善於團結指揮車間職工,因而該車間率先高質量地順利完成了施工任務。1936年夏,謝為傑升任錏廠值班技師,參加組織全廠生產裝置驗收、調試、生產準備及開工。1937年1月中至2月初,硫酸、合成氨、硝酸及硫酸銨相繼一次開車成功,順利投產。他也由此嶄露頭角,成為永利公司最年輕的技術骨幹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侵華,直逼寧滬,敵機3次轟炸永利錏廠。謝為傑和廣大職工一道,不顧個人安危,同仇敵愾,堅持生產,並積極配合抗戰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生產硝酸銨,供給軍工部門製造炸藥支援抗戰,直至工廠第三次被炸,主要設備嚴重損壞,無法生產為止。這年11月20日,即南京淪陷前23天,謝為傑才隨眾西撤四川。
抗戰勝利後,永利錏廠修復工作到1946年6月基本就緒。廠長傅冰芝耽心南京技術力量不足,特電邀在永利川廠主持工作的謝為傑於7月趕赴南京主持開工。通過謝為傑同姜聖階、魯波、江國棟等協同努力,組織各崗位職工精心操作,8月,合成氨、硫酸、硫酸銨均相繼順利開車,轉入正常生產。永利錏廠的硝酸車間,在南京淪陷期間,被日本侵略軍將全部設備拆遷運往日本。抗戰勝利後,永利公司領導人侯德榜、李燭塵等向南京國民政府及蔣介石反覆申訴,甚至通過輿論界呼籲力爭,1946年7月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同意讓永利公司派人赴日辦理歸還事宜。按照公司安排,1947年1月謝為傑和趙如晏攜帶當年全部硝酸設備器材的採購發票、圖樣等證據赴日。盟軍總司令部和日方某些人曾一再節外生枝,提出一些無理條件進行阻撓,諸如:“只能拆還原件,不得拆走日本後來更換的部件”;“應在日本口岸辦理交接,中方自行運回南京”等等。謝為傑和趙如晏據理力爭,寸步不讓。7月,侯德榜親赴日本,一直找到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交涉才得勝利解決。1948年4月,這些設備專船運抵南京永利廠碼頭,但在清點驗收時,謝為傑發現缺少白金網,當即提請盟軍總司令部核實查處,又幾經交涉,終獲日方照原樣製作一套新白金網,於1948年10月空運上海交還永利。這套硝酸裝置復原投產後,至今仍在運轉。
1948年底,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黨敗兵對永利錏廠騷擾威脅日益嚴重;煤焦用完,錏廠被迫停工;廠長李丞乾因拒絕“撤廠”的命令而被逼出走。在危難形勢下,一些職工發起組織互助會,“護廠保家”。謝為傑被選為互助會總幹事。他積極聯繫公司有關處室配合,組織買糧,安電網,維持小發電機運轉,保證生活用電用水,以及值班巡邏、防盜、防火、防毒等工作,使全廠設備和人員全部安全地堅持到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進廠。之後,擔任錏廠生產處長的謝為傑和有關負責人又積極與南京市軍管會等有關部門聯繫,得到大力支持,相繼解決了借款、借煤、賣硫磺、調運焦炭、動員復工等問題,使永利錏廠得於6月18日順利復工生產。8月初,國民黨飛機一再轟炸南京,南京電廠和永利錏廠相繼被炸,被迫停電停工。謝為傑力主自己修復發電機發電,多建防空洞,儘快復工,堅持生產。8月下旬,永利錏廠再次復工生產。1952年,永利化學公司改為公私合營,永利錏廠改名永利寧廠,由此更有力地發揮了中國重化學工業基地的作用。
工藝發明
聯鹼新工藝的發明人之一
為建設永利川廠,侯德榜率隊赴歐洽購察安法制鹼技術未獲成功。1938年12月,抽調謝為傑、郭錫彤等4位技術骨幹赴香港,在永利公司總經理范旭東寓所進行新法制鹼試驗。第一步,要他們主要考察察安法專利說明書的重複效果,要求每星期至少向侯德榜(在紐約工作)報告一次試驗情況。試驗中,他們發現該專利說明書內容十分含混,無法重複。經商定,改為從頭進行系統的探索試驗,即參考察安法基本原理,從不同原料配比、投料順序、溫度、濃度等工藝條件的變化組合,探索最最佳化數據。經過近500次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他們基本掌握了察安法技術。這年夏天,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開發制鹼新工藝,侯德榜特抽調謝為傑赴紐約,由他直接領導,借用哥倫比亞大學化工系試驗室研究循環制鹼法。主要用碳酸氫銨水溶液代替察安法的固體碳酸氫銨,直接與食鹽進行複分解反應,製取碳酸氫鈉和氯化銨,為下一步採用氨和二氧化碳為原料生成碳酸氫銨水溶液,以及循環利用複分解母液的全新制鹼方法創造條件。經過謝為傑反覆試驗,確認這種新方法可行,並獲得了大量數據和預期的結果。在試驗中,謝為傑還發現察安法專利報告中關於“該法的關鍵在中間鹽加入”這一論斷是虛妄的。實際上,只要操作控制恰當,多加、少加或不加中間鹽,都可以得到良好的結果。在此基礎上,侯德榜將香港的郭錫彤等3人調往上海法租界進行擴大試驗,驗證小試結果,並為工業化求取數據;同時,他在紐約抓緊組織設計永利川廠的合成氨廠與鹼廠,積極訂購兩廠的關鍵設備。
1940年夏,謝為傑奉派回到川西五通橋任永利川廠鹼廠技師長,參加驗收和審核從國外陸續發回的設計圖紙、設備器材及其說明書,組織鹼廠土建施工。1941年3月,上海的擴大試驗重複了紐約試驗的結果。訊息傳來,永利川廠廠務會議特將新方法命名為“侯氏鹼法”,並馳函紐約侯德榜祝賀“新法制鹼,為世界制鹼技術辟一新紀元……”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永利川廠在國外採購的大量設備器材尚在香港及滇緬公路一帶運輸途中,行將陷入敵手。為搶運這些設備器材,謝為傑於1942年12月鹼廠廠房基本完工後,奉調赴緬甸臘戍組織器材轉運。1943年春,仰光、臘戍相繼陷落。謝為傑被迫撤離,於6月回到四川五通橋。這時,還有許多器材滯留在國外及滇緬路上,無法運川,鹼廠和氨廠的建設被迫中止。為了解決大西南交通運輸用油及維持永利員工生計,按照范旭東布置,謝為傑轉向開發桐油裂化制汽油技術,利用鹼廠廠房,主持建設煉油廠,生產汽油和柴油。1949年10月,謝為傑隨南京市組織的東北參觀團到大連化學廠時,恰逢侯德榜應重工業部約請定於12月到大連研究該廠修復事宜,電囑他留廠預作準備,屆時參加研究。謝為傑在這一個多月里,在建新公司經理張珍、大連化學廠秦仲達關懷下,細緻考察有關各廠,多次共同深入探討大連化學廠修複方案。期間謝為傑向他們提了不少好建議,尤其著重介紹了“侯氏鹼法”,反覆稱讚大連化學廠與大連鹼廠毗鄰,是採用“侯氏鹼法”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化肥的極好條件,能獲得巨大經濟效益,積極建議將兩廠合併,改造為兼產化肥和純鹼的聯合工廠。侯德榜到達大連,聽取謝為傑匯報後,在正式討論會上,再次提出這一建議,這對後來兩廠合併,開發成功聯合制鹼新技術,使之實現工業化並在中國推廣,起了積極作用。
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的開發者
1957年秋,化工部領導採納侯德榜建議,決定儘快籌建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的示範性試驗裝置。侯德榜與幾位氮肥專家、純鹼專家及設計人員進行了深入研討。謝為傑和劉嘉樹等提了許多好意見。在取得基本共識的基礎上,大家建議利用上海化工研究院原有電解水制氫制合成氨的小生產裝置,採用永利寧廠以煤為原料的氣體淨化技術並借鑑制鹼的有關技術,進行改造,作為年產2000噸氨、配8000噸碳酸氫銨的縣級氮肥廠試驗裝置;並擬訂了有關工藝流程、主要設備的設計原則和關鍵數據。經部領導同意,1958年春節剛過,以侯德榜為組長、謝為傑為副組長的小氮肥工作組趕赴上海,進行現場設計,以及組織設備材料的試驗和製造,施工安裝,試驗。工作組工作十分緊張,日夜奮戰。年近古稀的侯德榜忙於抓重點,定原則。全面組織工作主要由謝為傑承擔。他在消化吸收侯德榜的意圖及有關專家建議的基礎上,套用自己熟悉的合成氨生產技術經驗以及從事純鹼與聯鹼試驗研究的心得,加以補充完善具體化,組織貫徹實施。諸如各生產崗位操作要領、工藝參數等具體技術問題,主要由他制定。有關設計問題,同設計組長及有關專業技術骨幹一起研究解決。有關施工、試驗等方面的重要問題,幾乎都通過他與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單位領導聯繫。1958年4月底,這套裝置竣工。5月1日,按預定計畫開車試驗,當天傍晚,打通了工藝流程,制出了第一批碳酸氫銨化肥。距工作組到達上海開展工作僅兩個月。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繁重設計、製造、安裝任務,並使初試一舉成功,實屬奇蹟。謝為傑功不可沒。
示範廠試驗初步成功,一些地方應聲而起陸續動工興建小氮肥廠。由於技術還不成熟,設備不配套,問題不少。化工部決定成立以謝為傑為首的小氮肥辦公室,負責繼續試驗,組織成套製造和供應小氮肥設備,有計畫地逐步推廣建廠。他們在侯德榜領導下,抓住上海化工研究院這套示範裝置,並選擇第一批建成、條件較好的13家小氮肥廠作為試驗點,重點組織試驗,暴露和解決工藝技術、設備材料,以及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存在的問題,總結交流經驗,不斷改進,以利早日過關,有效推廣。工作中謝為傑還著重與江蘇省化工廳總工程師陳東密切合作,深入堅持新工藝的丹陽化肥廠,進行認真觀察試驗,在嚴格操作管理的基礎上,逐步調整不同碳化氣源供氣量,最後取消水洗,實現了全用變換氣碳化的辦法,解決了氨與二氧化碳平衡問題。1962年攻破技術關,1963年通過經濟關。小氮肥辦公室在此過程中,多次及時地組織各試驗點交流經驗,取長補短,不斷改進提高,這些試驗點也相繼取得成功,對小氮肥廠推廣建設工作的領導也逐漸加強。1965年,中國已有的小氮肥廠中有87家實現了正常生產。與此同時,小氮肥辦公室在組織設備的試製和成套製造供應方面,重點依靠上海和江蘇,在中央和兩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於1965年前後相繼解決了批量生產供應小氮肥成套設備的問題,為各地興辦小氮肥廠創造了必要的技術條件。由於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新工藝的成功使合成氨的生產與氨加工合而為一,因而從1965年起,各地迅速推廣建廠。1979年,中國小氮肥廠總數達1500餘家,其產量此後長期占氮肥總產量一半以上。
1957年秋,化工部在決定籌建上海縣級氮肥廠示範裝置的同時,還決定在北京建設化工實驗廠作為專區級氮肥廠示範裝置,年產合成氨1萬噸,配碳酸氫銨4萬噸。該裝置1958年開始施工,1959年基本建成。在設計、安裝、試車過程中,謝為傑同樣十分關心,積極參與商議,給予支持。他同化工實驗廠總工程師範柏林、化工設計院副總工程師黃鴻寧等一起參與倒班,指揮試驗。這套示範裝置增加了水洗脫碳工序,操作比較方便,生產較快正常,比較適應中型氮肥廠需要,對後來發展省級氮肥廠及小型氮肥廠逐漸改造大型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1965年10月,國家科委批准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工藝”這項技術發明,向侯德榜、謝為傑、陳東3位發明人及北京化工實驗廠、化工部化工設計院、丹陽化肥廠、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4家發明單位頒發了發明證書和獎金。
主要貢獻
早期對中國第一座重化工基地——永利錏廠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卓著。以後長期從事氮肥工業的科研生產和組織領導工作,是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新工藝的發明人之一,對聯合制鹼新工藝的研究也作出了貢獻。
人物評價
謝為傑聰慧博學,技術經驗豐富,思維敏捷,善於聯繫實際,靈活套用技術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多有建樹。他為人和藹熱情,處世謙虛謹慎,工作認真細緻,勤勤懇懇,深受廣大科技人員敬重。侯德榜稱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