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沐關
- 外文名:Xie Muguan
- 又名:世睦關,莫邪關
- 地理位置:天富川縣城以北
- 歷史價值:重要關卡
簡介,戰略地位,
簡介
秦始皇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5-213),秦始皇為了統一嶺南,於都龐、萌渚兩嶺余脈間築嶺口"新道"-瀟賀古道,由湖南道 州、桂嶺直達廣東的封開和韶關。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214年)統一嶺南後設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富川屬南海郡地。因為富川是瀟賀古道水陸的交通樞紐,所以西漢皇朝在將秦時新道擴修為"楚粵通衢"時,將富川至源口的古道東移,使其由馮乘縣之青山口(葛坡)改道經謝沐縣直達道州,與瀟賀古道由青山口、麥嶺府、沅江之主幹道相匯合,並在馮乘縣(今富川瑤族自治縣)西北大鵬嶺下的西隘口小水峽處修建雄關鎮守,稱謝沐關。
戰略地位
謝沐關是瀟賀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關卡,它西連龍虎關,東接寶劍寨(富川的石硯、龍窩一帶具體地點待考)。現存連線小水峽和牛塘峽的土夯關牆城垣遺址約5公里長,並有塊刻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修路碑及兩塊刻於民車十九年(1930年)的修路碑述修古道建雄關、溝通"楚粵通衢"之事,為專家學者所珍視。關內除設有千夫營外,還有騎汛、兵棧、糧庫。秦守源口營的百夫長為猛將尉屠睢所屬,西漢轄謝沐關而守之的將官司歸中大夫陸賈轄制。
秦始皇為了實現他稱帝華夏,"書同文、行同倫、車同切、治同論"的霸業,在少數民族地區採取"謫戍民"的政策,從中原派大批漢人進入長沙蠻、萌渚嶺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此舉延續被沿用至西漢時期。因戍卒與當地瑤民時有摩擦和爭鬥,流血事件並不少見。當時的官吏為之取為名"世睦關",就是希望當地的瑤漢人民能世代和睦相處,團結共存。
關內有謝水、沐水兩河匯流,故稱為"謝沐",當地土著也有人將其關名倒置,稱"沐謝關",《宋史》還因之把它記為"莫邪關"。《宋史·列傳》中記載:宋紹興二年(1132年),岳飛兵伐富川追剿遭成,在關前宋軍與曹成兵血戰,雙方傷亡慘重,最後"岳飛破曹成,入莫邪關"。到了明代,謝沐關被稱為"雄關",在關的東西進口分設岩口營和白象營,駐兵守關。明末張獻部將曹志建擁兵關上,更其名為"鳳凰關",清代稱之為小水峽汛,派重兵把守,防衛極嚴,清《富川縣誌》稱之為"小水固西北之金湯",可見謝沐關軍事地位的重要。
富川(馮乘)作為瀟賀古道的水陸兩路交通樞紐,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謝沐關雄鎮一方,在它的關內外也曾5發生過很多激烈而殘酷的戰鬥。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歸義侯田甲就是率軍由富川取此古道南下蒼梧,其一部曾於謝沐關與當地襯軍激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自四川出兵兩湖擊敗梁帝肖銑,"由夷陵(今湖北武昌)抵富川度至桂州(桂林),駐師黃沙嶺",與梁軍血戰於謝沐關(見乾隆版《富川縣誌》);宋開保三年八月(公元970年9月),"潘美伐南漢,自道州進,次白象","進克富川",謝沐關亦戰之(見道光《永明縣誌》卷十)。由此可見,謝沐關作為古道雄鎮、古代邊關,曾在歷朝歷代的軍事防禦、治安守衛等方面起到過巨大作用,也在富川乃至嶺南地區的戰爭史上留下了十分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