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欣(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謝欣(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謝欣,1996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赴美學習研究生課程,並於 2002 年獲得美國新澤西醫科和牙科大學神經科學專業的博士學位。隨後,轉入新澤西醫學院從事神經生物學方面的博士後研究工作。2004 年加入國家新藥篩選中心擔任模型建立 II 部主管,從事基於 G 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轉導通路研究及高通量 / 高內涵藥物篩選模型建立及套用工作。2005 年入選上海市 “ 浦江人才計畫 ” ,中國科學院 “ 百人計畫 ” ( 2006 年獲擇優資助),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欣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上海市 “ 浦江人才計畫 ”中國科學院 “ 百人計畫 ” 
  • 性別:女
個人經歷,科研成果,科研項目,社會任職,個人榮譽,個人著作,研究方向,

個人經歷

謝欣,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副主任,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兼職教授。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年獲得美國新澤西醫科和牙科大學神經科學專業的博士學位。隨後轉入新澤西醫學院從事神經生物學方面的博士後研究工作,期間致力於神經節苷酯對神經細胞內鈣離子平衡調控作用的研究。2004年加入國家新藥篩選中心擔任模型建立II部主管,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轉導通路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對幹細胞命運調控的研究及高通量/高內涵新藥篩選模型建立及套用工作。她的工作不僅獲得中科院“百人計畫”擇優支持,同時還獲得教育部、人事部優秀人才計畫,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支持,並於2009年起擔任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首席科學家。她還獲得多項榮譽及獎勵,包括“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並於2013年獲第十屆“全國優秀青年女科學家”獎。
謝欣謝欣

2005.12-至今,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長
2004.05-至今, 國家新藥篩選中心,歷任模型建立II部主管, 副主任
2003.07-2004.05, 信誼藥廠藥物研究所,對外合作部主任
2002.05-2003.06, 美國新澤西醫科和牙科大學神經科學系,博士後

科研成果

謝欣課題組主要從事基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重大疾病新機制、藥物作用新靶點及生物活性新分子研究;近期也利用小分子化合物研究幹細胞命運的轉變。近年來,謝欣課題組發現兩個GPCR(CysLT1和A2B)是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MS)的潛在藥靶,揭示數個老藥可有效控制MS,並提出多靶向藥物是治療這類複雜疾病的新思路。還發現老藥鋰鹽和高滲環境均可極大提高多能幹細胞誘導效率,為其在藥物研發領域的套用提出新概念新方法。謝欣博士及其團隊近五年發表通訊作者SCI論文28篇,其中包括IF>10的有3篇,10>IF>3有14篇。全部論文近五年被他引>550次。申請專利34項,獲授權13項。目前有兩個基於GPCR的新藥候選化合物進入系統臨床前研究。

科研項目

1. 自然科學基金, p38活化增強iPS誘導效率的機制研究, 項目負責人, 2014.01-2017.12
2.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幹細胞調控藥物的篩選和成藥性研究, 課題負責人, 2011.01-2015.12
3. 上海市科委優秀學術帶頭人, G蛋白偶聯受體在自身免疫病中的關鍵作用研究, 項目負責人, 2012.07-2014.06
4. 上海市科委研發公共服務平台, 新藥篩選技術平台的完善與服務能力建設, 項目負責人, 2011.12-2013.09
5. 科技部發育與生殖重大專項, 發育與生殖相關的小分子化合物庫及相關技術平台的建立,首席科學家, 2009.01-2013.08

社會任職

2008.12-至今, ActaPharmacologicaSinica編委
2012.07-至今,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編委
2014.05-至今,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委員

個人榮譽

·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3年)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2年)
· 上海市三八紅旗手(2011-2012年)
· 第六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提名獎(2012年)
· 第六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學者獎(2012年)
· 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2012年)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年)

個人著作

代表論著:
(2009.1.1至今
1) Guofang Chen, Xinxiu Xu, Lihong Zhang, Yanbin Fu, Min Wang, Haifeng Gu, Xin Xie*. Blocking autocrine VEGF signaling by sunitinib, an anti-cancer drug, promotes embryonic stem cells self-renewal and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Cell Research, 2014, Accepted.
2) Xiaoyuan Wei, Yueting Chen, Yongyu Xu, Yang Zan, Ru Zhang, Min Wang, Qiuhong Hua, Haifeng Gu, Fajun Nan*, Xin Xie*. Small molecule compound induces chromatin de-condensation and facilitat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generat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14 May 15. pii: mju024. [Epub ahead of print]
3) Chenli Ye, Zhenghong Zhang, Zhilong Wang, Qiuhong Hua, Ru Zhang*, and Xin Xie*.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small molecule agonist for human GPR3.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2014 Jun;349(3):437-43.
4) Yongyu Xu, Xiaoyuan Wei, Min Wang, Ru Zhang*, Yanbin Fu, Mingzhe Xing, Qiuhong Hua, Xin Xie*. Proliferation rate of somatic cells affects reprogramming efficienc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3, Apr 5;288(14):9767-78.
5) Feifei Zhang, Wei Wei, Hui Chai, Xin Xie*.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Blocking Chemokine-mediated Pathogenic Cell Migration and Infiltration.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3 Feb 1;190(3):1017-25.
6) Wei Wei, Changsheng Du, Jie Lv, Guixian Zhao, Zhenxin Li, Zhiying Wu, György Haskó, Xin Xie*. Blocking A2B Adenosine Receptor alleviates Pathogenesis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via Inhibition of IL-6 Production and TH-17 Differentiation.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3 Jan 1;190(1):138-46.
7) Xinxiu Xu, Quan Wang, Yuan Long, Ru Zhang, Xiaoyuan Wei, Mingzhe Xing, Haifeng Gu, Xin Xie*. Stress-mediated p38 activation promotes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Cell Research. 2013 Jan;23(1):131-41.
8) Jie Lv, Changsheng Du, Wei Wei, Zhiying Wu, Guixian Zhao, Zhenxin Li, Xin Xie*. The antiepileptic drug valproic acid restores T cell homeostasis and ameliorates pathogenesis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2 Aug 17; 287(34):28656-65.
9) Chang-Sheng Du, Xin Xi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Cell Research. 2012 Jul; 22(7):1108-28.
10) Liefeng Wang, Changsheng Du, Jie Lv, Wei Wei, Ye Cui, Xin Xie*. Antiasthmatic Drugs Targeting the Cysteinyl Leukotriene Receptor 1 Alleviat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1;187(5):2336-45.
11) Quan Wang, Xinxiu Xu, Jun Li, Jing Liu, Haifeng Gu, Ru Zhang, Jiekai Chen, Yin Kuang, Jian Fei, Cong Jiang, Ping Wang, Duanqing Pei, Sheng Ding, Xin Xie*. Lithium, an anti-Psychotic Drug, Greatly Enhances the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ell Research. 2011;21(10):1424-35.
12) Chenlei Yin, Ru Zhang, Yongyu Xu, Qiuyan Chen, Xin Xie*. Intact Mdm2 E3 Ligase Activity Is Required for the Cytosolic Localization and Function of β-Arrestin2.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11 Mar 9; 22(9):1608-16.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基於G蛋白偶聯受體的創新藥物發現及研究:
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目前已知有近一千個基因編碼GPCR。GPCR都具有典型的七次跨膜結構,對多種細胞外刺激如光、氣味、離子、神經遞質、趨化因子、脂類、肽類和激素等產生反應,介導多種重要的生理功能。GPCR在信號轉導通路的源頭位置及其介導的生理功能的多樣性使其成為最具開發潛力的藥物作用靶點,目前市場上有約40%的藥物是直接或間接作用與GPCR的。
我們選擇這一重要的藥物作用靶點家族,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G蛋白偶聯受體高通量/高內涵篩選模型的建立。我們將選擇與重大疾病相關的GPCR(如與肥胖症密切相關的大麻受體CB1和黑色素皮質素受體MC4;與愛滋病相關的趨化因子受體CCR5和CXCR4以及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受體等),套用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知識及實驗技巧構建穩定表達受體的細胞系,通過受配體競爭結合、GTPS結合、報告基因檢測、胞內cAMP檢測、鈣流檢測、受體位移、受體下游信號蛋白位移等方法建立高通量/高內涵篩選模型。
2. 基於重大疾病相關的G蛋白偶聯受體靶點的新藥篩選。我們將套用上述高通量/高內涵篩選模型對合成或天然來源的化合物進行篩選、驗證,以期發現新型小分子藥物先導化合物,為進一步結構改造和最佳化打下基礎。
3.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通路研究。傳統GPCR 信號轉導研究集中在G蛋白亞型與第二信使激活等方面。近期研究發現GPCR還可以和多種膜蛋白及下游信號蛋白直接作用。另我們也發現活性小分子化合物與天然配體的活化作用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與受配體間結合部位差異而導致不同的下游信號轉導有關。我們希望利用已有的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為探針,利用化學生物學方法對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通路進行進一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