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語(淮安燈謎),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謎語(淮安燈謎)
- 類別:民間文學
歷史淵源,文學內容,
歷史淵源
夏朝時期,出現了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演變成“廋辭”(亦稱“隱語”),當時處於列國紛爭時期,進諫之人往往採用“隱語”道出己見,以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那時的這些“廋辭”和“隱語”,即是中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謎,初始流行於口頭說猜,三國時期開始紙面創作。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學士為了顯示才學,常在元宵賞燈之夜,將謎條貼在紗燈上,吸引行人,因之又有了“燈謎”一稱,《武林記事·燈品》中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明清時代,猜燈謎在漢族民間廣泛流行開來。淮安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一回中即有謎的描寫。
清末民初,淮安地區燈謎發展出現了在全國都舉足輕重的人物,出版的謎著影響至今,謎社陣容強大。1931年上海出版的《文虎半月刊》記載:“清江浦人文薈萃。燈虎之戲,每於春令舉行,如上元、花朝、春社、送春等日,張燈寺觀,光怪陸離,各體俱備。”淮安還出現了燈謎大家顧震福。顧氏一生參加謎社之多,無人能望其項背,因而贏得同道們的廣泛擁戴,有謎界“顧虎頭”之譽,淮安燈謎也得以延續至今。
文學內容
燈謎一般由三個部分構成,即謎面、謎目和謎底,也稱燈謎三要素。謎面是燈謎的面目、顏容,它包含著燈謎藝術的全部內容、涵義,猶如文章的題目,征對的上聯,象棋的布局,“迷宮”的圖案一樣,叫你要開動腦筋,用最快的速度,作出準確的答案。謎面要求詞通句順,符合語法和邏輯規則。謎目是指燈謎中所要猜射事物的屬性、分類範圍和數量,是謎面和謎底之間的媒介及紐帶。而謎底就是題目的答案,是根據謎面、謎目從兩個已知條件下求出的“未知數”,這就是一條完整猜謎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