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中的科學:物理學獎卷》內容簡介:諾貝爾獎是這個時代最富有神秘色彩的科學獎項了。獲得這一無上榮譽的科學家們,有的原本默默無聞,獲獎之後便聲名鵲起、婦孺皆知,有的本來就是各媒體爭相報導的知名學者,所到之處人們無不仰慕追隨。他們的成長、性格、人生經歷不一而同,最終卻都得到了諾貝爾獎的青睞。為什麼是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的研究成果意味著什麼?《諾貝爾獎中的科學:物理學獎卷》從最近3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當中甄選出16位“科學巨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探索之旅、他們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看看那些公眾注意力之外的故事和情節…… 《諾貝爾獎中的科學:物理學獎卷》適合廣大青少年、科研工作者、關注科學最高獎項諾貝爾獎的人們,以及所有熱愛科學的讀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諾貝爾獎中的科學:物理學獎卷
- 譯者:宋天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定價:38.80
- 作者:矢沢科學事務所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30327420, 703032742X
- 品牌:科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皮特·克魯伯格、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阿爾伯特·費爾特、安東尼·萊格特、小柴昌俊、卡爾·韋曼、埃里克·康奈爾、沃爾夫岡·克特勒、傑克·基爾比、亞歷山大·穆勒、喬治·柏諾茲、卡羅·盧比亞、威廉·福勒。
作者簡介
矢沢科學事務所,(Yazawa Science Office),1982年於日本東京成立的科學信息集團,法人代表為矢沢潔。該集團出版過的圖書包括《最新科學論系列》(共37冊)、世界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採訪錄《知識的巨人》、《經濟學是如何產生的?》、《日本男人的精子能力》以及有關癌症、糖尿病、腦部疾病等大眾醫學類圖書系列、動物醫學系列(以上由學習研究社出版),《巨大的工程》(講談社)、《原始的科學》(以上由soft bank出版),《藥物是如何起作用的》、《地球真的在升溫嗎?》、《核能的復興》、《撼動自然界的“臨界點”之謎》、《NASA每日播報:驚人的宇宙原始信息》、《NASA每日播報:驚人的地球原始信息》(以上均由技術評論社出版)等。
媒體推薦
——“偽老派知識分子”、“職業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志忠教授
圖書目錄
南部陽一郎 Yoichiro Nambu
文雅先生的“對稱性自發破缺”
第2章 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7
小林 誠 Makoto Kobayashi
益川敏英 Toshihide Maskawa
宇宙中物質存在原因:
“CP對稱性破缺”來自日本的答案
第3章 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1
皮特·克魯伯格 Peter A.Grünberg阿爾伯特·費爾特 Albert Fert
“巨磁阻”的發現所帶來的技術革新
諾貝爾獎獲獎者採訪錄①:皮特·克魯伯格46
第4章 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51
安東尼·萊格特 Anthony J. Leggett
超低溫和超流的量子力學世界
第5章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65
小柴昌俊 Masatoshi Koshiba
向“中微子天文學”的誕生邁出一大步
物理學獎卷(1983年至今)
21世紀科學知識叢書諾貝爾獎中的科學
Nobel Leaureates in physics in Recent Three Decades
第6章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81
卡爾·韋曼 Carl E.Wieman埃里克·康奈爾 Eric A.Cornell沃爾夫岡·克特勒 Wolfgang Ketterle
冷卻再冷卻、冷卻到極限:宇宙最低溫度的探求
諾貝爾獎獲獎者採訪錄②:卡爾·韋曼102
諾貝爾獎獲獎者採訪錄③:沃爾夫岡·克特勒107
第7章 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15
傑克·基爾比 Jack St. Clair Kilby
積體電路(IC)的發明引領21世紀的技術
第8章 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33
亞歷山大·穆勒 K. Alex(Alexander) Muller喬治·柏諾茲 J.Georg Bednorz
高溫超導的展望
第9章 198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51
卡羅·盧比亞 Carlo Rubbia
發現傳遞弱相互作用介子的“大科學男人”
第10章 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71
威廉·福勒 William A. Fowler
星塵·重金屬元素是怎么產生的
第11章 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89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
探索白矮星和黑洞奧秘的印度物理學家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一覽表(1901~2008年)209
主要參考文獻與資料245
序言
儘管如此,如今重溫這些已經逝去的時代,我們發現,諾貝爾獎作為對在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們的最高獎項,這個世界上家喻戶曉的榮譽同20世紀初直至21世紀科學技術的主要發展歷史和重大事件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尤其是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化學這三個領域的授獎,簡直就像是在重現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科學史。
如大家所知道的,諾貝爾獎是根據19世紀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發明家,同時也是一家世界著名武器製造公司(博福斯公司)的老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生前的遺願設立的。諾貝爾發明了使用安全的炸藥。這種炸藥立即被用在土木工程和戰爭中,並在全世界得到推廣,他也因此積累起巨大的財富。諾貝爾於1896年12月10日因心臟病發作在義大利聖雷莫逝世,享年63歲。逝世前一年,他在法國再次修改了以前已經多次修改過的遺囑,並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那份遺囑指明將他的遺產的大部分用來設立諾貝爾獎(他沒有提到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不分國籍,每年把此項獎狀連同獎金授予“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按照諾貝爾財團公布的資料,諾貝爾逝世時留下的作為諾貝爾獎基金的遺產為3100萬克朗,相當於現在的數百億日元。作為一名成功的實業家,諾貝爾還在遺囑里具體要求,應該把這筆基金進行除股票、不動產投資之外的低風險投資,將投資利潤用作獎金和相關事務的經費。
諾貝爾為什麼要對自己的遺囑進行如此重大的修改呢?這大概同他還活著的時候看到法國報紙的一條假訊息有關。那條誤傳諾貝爾死亡的訊息稱:“製造死亡的商人死了。因發明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殺死更多人的方法而致富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博士於昨日去世”。諾貝爾沒想到因為炸藥的發明而受到如此的譴責和詆毀,他備受打擊。因此,有人認為諾貝爾是希望自己在死後能夠得到較高的社會評價才在死前對遺囑做出了重大修改,這種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根據諾貝爾財團的有關記錄,諾貝爾去世後,他的遺囑收到了外界各種各樣的懷疑、批判和議論。儘管如此,為了執行他的遺囑,不久之後的1897年4月諾貝爾財團正式成立,並相繼完成了建立管理基金和選拔獲獎者的獨立機構,以及選定舉行授獎儀式的場所等工作。1901年的第一次授獎,被選拔出來的獲獎者共有6位,其中物理學獎1人,是發現X射線的威廉·倫琴(Wilhelm Roentgen)。其他5位獲獎者是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各1人,和平獎2人。
然而,這樣誕生的諾貝爾獎當然不會只有輝煌和平靜祥和。如前面所提到的,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曾經多次使全球籠罩在陰影之中,而早期的那些獲獎者又明顯地偏向於歐美人,諾貝爾獎評選自然會有未必反映諾貝爾真實意願的一面。不過,在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中,諾貝爾獎不僅遴選出來許多不愧為世界科學精英代表的獲獎者,而且它獨立性越來越高的運行機制和獲獎者選拔的過程也已經使它經得起更加嚴厲的挑剔。如今,諾貝爾獎已經是一項既顯示了公平性又顯示了權威性的真正代表國際榮譽的成熟獎項。
諾貝爾獎還推動其他國家效仿並設立了類似的獎項。挪威很早就以國王的名義設立了一項專門授予數學家的阿貝爾獎(Abel Medal),還有加拿大設立的菲爾茲獎(Fields Medal)也是以數學家為對象的。因為諾貝爾獎中沒有數學領域的獎項,因此這兩個數學獎一直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設立的“日本國際獎”和“京都獎”則是以諾貝爾獎為原型設計的兩個國際獎項,獎金數額也和諾貝爾獎的獎金差不多。
現在的諾貝爾獎設有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經濟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共6個領域的獎項(經濟學獎是20世紀60年代由瑞典中央銀行出資設立的,與原來的5個諾貝爾獎項分開單獨管理)。這套叢書介紹了屬於科學領域的3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再加上經濟學獎共4個諾貝爾獎的部分獲獎者們。按照出版計畫,本書是此套叢書的第一卷,重點介紹了最近30年來物理學獎的主要獲得者們和他們的研究成果。
至於為什麼只介紹最近30年來的獲獎者,這裡需要做一下說明。
說起20世紀以來的著名科學家(這裡僅限於物理學家),讀者們一定會想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居里夫人(MarieCurie)、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恩里科·費米(EnricoFermi)、日本的湯川秀樹(Yukawa Hideki)、朝永振一郎(Tomonaga Shinichiro)這些人的名字。這些響噹噹的物理學家全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早已經為現代社會所承認和熟悉,並有各種各樣的出版物在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科學生涯。然而,時代在前進,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字和他們的研究成果還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識和理解。大眾媒體對近年來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和他們的研究內容介紹不多,也反映了這個事實。
一般說來,前面提到的這些名氣非常大的科學家的成果大多屬於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的內容,而近年的獲獎者,他們的研究內容實用性都比較強,也就是說,有向現實社會回歸的趨勢。這個特點可能也影響到了普通媒體的報導取向。不管哪一種情況,早期和近期的諾貝爾獎的評獎都體現著科學技術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都擴充著人類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在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這一點上,都同樣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出於這種考慮,本書(全套叢書也是如此)將關注點投向了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包括這一時期獲獎的所有日本科學家),尤其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十幾位科學家和他們的研究成果。為了寫作這本書,編著者還對海外的若干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了面對面的採訪,希望儘可能真實地向讀者介紹他們的情況。
本書最後將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的全部獲獎者匯總在一起,逐一扼要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和研究成果。在一定意義上,這個小結也可以說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相關學科領域的一部簡要發展史。具體到本書,這個小結或許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從總體上了解近代物理學的簡便工具。
拿到這本書的讀者,如果在知道了這些作為現代科學領頭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精神面貌,並在接觸到他們的那些乍一看似乎很難搞懂的研究內容(當然有一部分內容真的很難搞懂)之後,能夠多少增加一點對科學世界的興趣的話,便是我們這些撰稿人、編輯和發行人員最高興不過的事情了。
編著者:矢沢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