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草廬亭(湖北襄陽諸葛草廬亭)

諸葛草廬亭(湖北襄陽諸葛草廬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諸葛草廬亭位於襄陽隆中風景區,隆中山三顧堂後坡上,呈六角形,雙層飛檐,碧柱紅瓦,亭中一塊大石碑上刻有“草蘆”兩個大字,字型蒼勁端莊,是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原址上立,初趙宏恩重建。

草廬亭諸葛亮十七歲至二十七歲居住房子的象徵性建築。這裡背山向谷,周圍竹芭松茂,環境幽勝。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指的就是此室。此處本為諸葛亮隱居時住宅的讀書室,明襄簡王朱見淑迷信風水,意將此古蹟霸占為自己的陵墓。李自成起義後,把陵墓建築搗毀,但土墳仍在。後人在墓邊修了這個草廬亭,表達對前賢孔明的景仰與懷念。

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諸葛草廬亭
  • 外文名稱:草廬亭
  • 地理位置:襄陽城西20里隆中風景區內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占地面積:250畝
  • 開放時間:早8:00—晚5: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 門票價格:80元
  • 著名景點古隆中
  • 相關人物:諸葛亮、劉備
草廬遺址,歷史遺蹟,

草廬遺址

諸葛草廬亭位於襄陽隆中風景區,隆中山三顧堂後坡上,呈六角形,雙層飛檐,碧柱紅瓦,亭中一塊大石碑上刻有“草蘆”兩個大字,字型蒼勁端莊,是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所立。此處本為諸葛亮隱居時住宅的讀書室,明襄簡王朱見淑迷信風水,意將此古蹟霸占為自己的陵墓。李自成起義後,把陵墓建築搗毀,但土墳仍在。後人在墓邊修了這個草蘆亭,表達對前賢孔明的景仰與懷念。
襄陽隆中-諸葛草廬亭襄陽隆中-諸葛草廬亭
“諸葛大名垂千古,隆中勝地永清幽”,這兩句詩是革命老人董必武於50年代游湖北名勝古隆中時所作,道出了此景點地靈人傑的勝概。
湖北襄陽城西14公里的隆中,在綿延起伏的山嶺間,忽有一山“隆然中起”,北枕漢水,林泉幽邃,蔚然深秀,這地方便是古隆中。由於三國蜀相諸葛亮曾在此地居住,並且由這裡結束隱居生活,出世輔佐劉備成就了一番奪天下的事業,地因人而名,古隆中便成為“垂千古”、“永清幽”的勝地,吸引中外無數遊人的足跡與眼光。此處的景觀,除了三顧堂、武侯祠、三義殿、六角井、躬耕田等,還有兩座名亭:草蘆亭和抱膝亭,也是含著豐富人文歷史內涵,值得觀瞻的紀念性建築。

歷史遺蹟

諸葛亮離開草廬後,其弟諸葛均也離開隆中,仕官在外,故居無人管理。以後曾有戶姓董的人家住進了草廬,因全家得病相繼死亡,就再也無人居住了。西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306年),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到隆中,看到諸葛亮草廬已經破爛不堪,只能“覿而故墟”了,為此,劉弘曾為諸葛草廬立碣表閭。東晉穆帝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到隆中瞻仰諸葛亮故居,這時諸葛亮草廬已經後人修整,建築物上出現了“雕薄蔚采,鴟闌惟豐”,與當時盛行的祠廟差不多。習鑿齒為此寫了一篇《諸葛亮故宅銘》。
代到朝的三百年間,隆中諸葛亮草廬經常有人維修。盛弘之《荊州記》記載:“齊建武中(公元494—497年)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肖懋”。隋時井水乾涸。
唐朝開國後不久,很快出現了“貞觀盛世”,經濟文化發展很快,隆中諸葛故居的建築規模也有很大發展。唐朝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隆中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一塊,李景讓撰文,孫樵寫了題記。文章對諸葛亮的政績和軍事才幹無限敬佩,對諸葛亮死後五百多年,梁漢一帶人民還在歌頌他的功德非常感慨。唐昭宗李曄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唐朝廷改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並在隆中立碑記念。這時,諸葛亮草廬和武侯祠就非昔日諸葛亮草廬可比了。
到了宋代,諸葛草廬內已有諸葛武侯塑像。北宋大詩人蘇東坡到隆中瞻仰武侯遺像,寫詩讚頌諸葛亮為“萬乘師”。從《輿地記勝》記載來看,宋代又修建了三顧門。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廣德寺書院遷到隆中諸葛草廬,稱為隆中書院,一直到明初。明憲宗成化初(公元1465—1470年),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因來鎮壓“荊襄流民”起義到隆中,對諸葛草廬進行過維修。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朱見淑襲封襄王(襄簡王),他迷信風水,“慕隆中山佳奇,擇為墳地,”定隆中山為座山,與隆中山隔谷相對的山為面山,較遠偏東的山為旗山,用以襯托作為藩陵的座山。毀諸葛草廬,在隆中山左臂(今詠嘯山莊位置)另建草廬。遷書院於襄陽,封山驅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築,碑刻石銘,蕩然無存,這是諸葛亮離開隆中後一千二百多年諸葛草廬遭到的最大浩劫。
“草廬”石碑“草廬”石碑
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暫理襄陽府事的光化王朱佑櫍奏請明朝廷,經明朝中央政府批准,將諸葛草廬遷到今武侯祠下面五十米處,距草廬原址(即襄王陵)二百米左右。明朝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楨和他的上司閻芹宣等,見諸葛草廬水浸蟲蠹,早已傾毀圮殘,風雨飄搖,於是就在東山窪里重建了草廬。明思宗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張獻忠在谷城重舉義旗,揮師湖廣,攻下襄陽。1643中4月,闖王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建立新順農民政權。起義軍殺藩王,同時挖掘了那個迷信風水的襄簡王朱見淑的墳墓,為隆中諸葛草廬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鄖襄觀察使趙宏恩到隆中尋草廬故址,但見亂草牽衣,斷碑臥水,一片衰敗景象,於是就在襄簡王陵墓旁建了一個草亭,作為草廬遺址的紀念。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襄陽府事尹會一在趙宏恩的支持下,改建了草廬,即1984年改建為臥龍深處的野雲庵。
趙宏恩建的草廬亭是單層六角草亭,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改為雙層六角草亭,並用石柱。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到隆中,見祠宇荒落,草廬無存,邑志所記諸名勝,淹沒不可辯認,於是在所謂草廬故址,依山為屋,修復“臥龍深處”。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兵備使者劉保林在今三顧堂與武侯祠之間也建過草廬。這些遷移和新建的草廬,雖都出於好心,但都因有失真跡,未被後人認可。因此,直到今天人們只承認清康熙五十九年趙宏恩在襄王陵旁邊建的草亭作為諸葛草廬的象徵。其他或隨著毀壞,自然消失或改其他名稱。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到隆中,見諸葛草廬年久失修,日見頹廢,山水依舊,景物皆非,對草廬亭等進行了維修,將草亭改為磚牆瓦亭。
三顧茅廬的故事千古流傳。現諸葛亮的草廬不是茅草屋,而是一座木製結構的小亭子。據景區的工作人員介紹,諸葛亮歷來都很受尊崇,諸葛亮草廬歷朝都有人專門看護、維修。明朝一個叫朱見淑的王爺,來到這裡祭拜諸葛亮,看中了草廬是風水寶地,起了私心,想把此處據為自己的陵墓,福澤後人。於是拆了草廬建墓。第二年,這個霸占草廬的王爺就去世了。後來,闖王李自成攻破襄陽城,挖了朱見淑的墓,這個王爺落得屍骨無存的結局。陳新劍介紹,古人有不拆陰宅建陽宅的習俗,所以諸葛亮的草廬並沒有重建。1932年,蔣介石來古隆中住了一星期,撥了5000塊大洋修了這座亭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省人民政府和襄陽地區、襄陽市人民政府曾於1954年、1957年、1964年、1979年多次對草廬亭進行過維修。草廬亭現為雙層六角亭,有木梯通二層,門額題“草廬遺址”四字,門兩邊的石柱上刻有“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對聯,對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作了高度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