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軍事思想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年混戰時期,躬耕於隆中,探討治國用兵之道,在《隆中對》中為寄寓荊州的劉備籌劃復興漢室大業的戰略。任蜀國丞相時,主持蜀國軍事,指揮攻魏戰爭。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著錄,有文集24篇,10.4萬餘字,今多已亡佚。《三國志》及唐、宋類書中有反映其軍事思想的記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諸葛亮的軍事思想
  • 內容:治國用兵之道
  • 開創人:諸葛亮
個人簡介,主要內容,戰略思想,治軍思想,作戰指導思想,

個人簡介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南)人。父母早亡,與弟諸葛均隨叔父諸葛玄先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後赴荊州(約今湖北、湖南)。叔父病逝後,定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且耕且讀10年,專注治國用兵之道。
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勢力不斷發展。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圖謀獨立發展,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傾心籌謀,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先占荊、益(指今四川及陝西南部),和撫邊裔,內修政治,外結孫權,待時機成熟,分兵兩路,令得力將領從荊州取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洛陽),主力出益州攻秦川(指關中一帶),進圖中原,以成霸業。從此輔佐劉備父子運籌、征戰,創建並捍衛蜀漢大業。
諸葛亮在東漢末年混戰時期,躬耕於隆中,探討治國用兵之道,在《隆中對》中為寄寓荊州的劉備籌劃復興漢室大業的戰略。任蜀國丞相時,主持蜀國軍事,指揮攻魏戰爭。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著錄,有文集24篇,10。4萬餘字,今多已亡佚。《三國志》及唐、宋類書中有反映其軍事思想的記述:

主要內容

戰略思想

諸葛亮認為,弱者所從事的戰爭只要是正義的,就可能戰勝強者。“據道討淫(邪偽),不在眾寡”(《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劉備雖然力量寡弱,但由於據有興復漢室的正道,信義名聞四海,完全可以贏得百姓簞食壺漿的歡迎,消滅邪偽,實現統一。注重人謀,認為名望低微、兵力寡弱的曹操所以能夠戰勝袁紹,以弱為強,不僅是靠“天時,”也是靠“人謀”(《三國志·諸葛亮傳》)。為發揮“人謀”的作用,建議劉備分階段實現興復漢室大業。先避中原之實,擊南方之虛,奪取力量薄弱的荊(約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同曹魏、孫吳三分天下。然後據險防守,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修明政治,積蓄力量。一旦天下有變,則揮軍北上,一路從荊州指向宛、洛,一路由益州出師秦州,鉗形攻魏,占有中原。為完成這兩個階段的戰略任務,他主張並堅持兩弱結盟、共抗強敵的策略。認為孫吳長期據有江東,國險民附,賢能為其所用,與劉備集團有共同抗曹的利害關係,具備充當同盟者的條件。與之結盟,可免除兩面受敵的威脅,牽制、分散強者的兵力。否則,兩弱結仇用兵,將會頓兵相持,坐而待疲,使強者得志。為實現兩弱結盟,主張抓住強者對兩弱進攻的契機,對孫吳曉以利害,以必要的讓步為代價(如承認荊州被孫吳攻占的既成事實),“略其釁情”,以“求犄角之援”(《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

治軍思想

為了用有限的兵力抗衡和戰勝大國,諸葛亮主張把建軍重點放在提高軍隊質量上,從多方面增強戰鬥力。
一.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認為有節制的部隊,即使將領無能,也不會被打敗。街亭失敗後,主張精簡將士,實行變通之道,強調“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為使蜀軍戰術勝人一籌,他作八陣圖,演練部隊。
二.主張以法治軍。認為蜀地過去威刑不肅,失之過寬,應當糾之以嚴,“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三國志·張裔傳》)。強調高級將領既要嚴於執法,又要以身作則,講究信用。當部下違反節制導致街亭失守時,他遵循《春秋》古訓,勇於承擔責任,主動自貶官職。
三.講究為將之道。要求將帥志慮忠純,曉暢軍事,為人表率,善於捕捉戰機。要求主將與各將領同榮共辱。鼓勵部屬“勤攻”自己的缺點失誤,以求集思廣益,事業有成。
四.重視改進武器裝備,改善後勤保障,一方面講究武器質量,發現質量不好,追究主管者責任;一方面進行技術革新,力圖以技術優勢彌補兵力的寡弱。他所改革的連弩,成為極具威力的遠射武器,並以此裝備5000連弩士;又發明木牛流馬,以節省人力,提高軍糧運輸效率。為支持長期作戰,主張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北伐中,在漢中黃沙和前線敵境屯田,建立糧倉,同時通過收割魏境麥田等措施,就地籌糧,以縮短運輸線,保證供給。

作戰指導思想

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其南征,雖然是以強擊弱,仍然堅持以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爭取服南人之心,為下一步攻魏創造安全可靠的後方。北攻魏國是以一州之地攻擊數倍於己的大國,由於荊州已失,改由一路出兵。反對採用懸危的作戰方案,主張安從坦道,十全必克,乘敵無準備或兵力東下、關中空虛的時機出兵,並交替變化各次進軍路線,隔絕隴道,動搖敵境夷、漢人民。鑒於遠離本境作戰,每戰力求速決。魏軍堅壁不戰,企圖疲弊蜀軍時,改在敵境久駐屯田,以求戰略上持久作戰。攻城受挫後,轉變為以野戰為主。每次退卻,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長於治軍和戰略謀劃,為時人和後人所稱羨。自宋以來,兵書多偽托其名行世,成為一時風氣。
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其南征,雖然是以強擊弱,仍然堅持以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爭取服南人之心,為下一步攻魏創造安全可靠的後方。北攻魏國是以一州之地攻擊數倍於己的大國,由於荊州已失,改由一路出兵。反對採用懸危的作戰方案,主張安從坦道,十全必克,乘敵無準備或兵力東下、關中空虛的時機出兵,並交替變化各次進軍路線,隔絕隴道,動搖敵境夷、漢人民。鑒於遠離本境作戰,每戰力求速決。魏軍堅壁不戰,企圖疲弊蜀軍時,改在敵境久駐屯田,以求戰略上持久作戰。攻城受挫後,轉變為以野戰為主。每次退卻,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長於治軍和戰略謀劃,為時人和後人所稱羨。自宋以來,兵書多偽托其名行世,成為一時風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