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培弘

諸培弘

諸培弘,1962年6月生於江蘇溧水,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藝術研究會研究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諸培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溧水
  • 出生日期:1962年6月
  • 職業:書法家
  • 主要成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
    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
個人簡介,作品欣賞,藝術年表,相關報導,人物文章,

個人簡介

諸培弘,1962年6月生於江蘇溧水,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藝術研究會研究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在《中國文化報》、《美術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書法》、《中國書法》、《書法之友》、《收藏與投資》、《南京日報》、《周末》、《壹收藏周刊》等報刊發表專題介紹、文藝評論、書法論文和書法作品;書法作品曾參加中日、中韓書法展和多次國內、省內展覽並獲獎,並被江蘇省國畫院等多家單位和海內外友人收藏;書法論文入選“第七屆全國書學討論會”、被中國書法家協會研究部和《中國書法》雜誌社評為“當代書法三十年”優秀論文;出版《雲是鶴家鄉——諸培弘文藝隨筆及書法作品集》。

作品欣賞

藝術年表

1997年行書橫披參加“江蘇省首屆書法探索展”。
2000年8月行書手卷《蘇東坡赤壁賦》參加“江蘇省首屆青年書法篆刻展”,獲金獎。
2000年12月行書宋詩條幅參加“第一回韓中書藝家作品展”。
2001年10月章草《古詩十九首》參加“江蘇省青年書法家精品展覽”,入選《江蘇省青年書法家精品集》。
2002年6月,章草《赤壁賦》入選“選拔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作品展”。
2002年8月,章草斗方參加“紀念中日幫邦交正常化30周年江蘇省·愛知縣書畫展”。
2003年9月,章草對聯《黃葉落時飛鳥下,木魚聲在白雲中》參加江蘇省書法研究院書法家作品大展,並被江蘇省國畫院收藏。
2004年月12月,章草對聯“春欲暮、語已多”參加“首屆林散之獎·南京書法傳媒三年展”獲佳作獎,併入編《首屆林散之獎·南京書法傳媒三年展作品集》。
2005年1月,應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捐贈書法作品一幅。
2005年3月,書法作品入選2005年《書法導報》國際書法篆刻年展。
2005年11月,《陶淵明詩三首》獲江蘇省文化廳主辦,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書法研究院承辦的“現代金陵書法傳媒展”優秀獎。
2006年10月,論文《當前書法法創作的技術化傾向》入選第七屆全國書學討論會。
2007年3月,受“江蘇省榮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暨2006年度創作成果表彰大會”表彰。
2008年6月,書法作品4幅入編《江蘇省書法藝術研究會10周年作品集》。
2009年1月,書法論文《當前書法創作的技術化傾向》,被中國書法家協會研究部和《中國書法》雜誌社評為“當代書法三十年”優秀論文。
2014年8月書法作品3幅入編《當代著名書法家網路展》。
2015年10月,《古詩十九首之一·回車駕言邁》章草條幅參加“中國南京-韓國大田書畫交流展”。

相關報導

2002年3月,書法評論《也談書家的“學者化”》發表於《書法》雜誌。
2002年4月,《吳振立先生訪談錄》發表於《批評界》第2期。
2003年4月,《林散之的寂寞》發表於《美術報》,5月,發表於《書法報》《蘭亭》副刊。
2003年6月,論文《傳統的意義》發表於《書法導報》第23期。
2003年8月,《雲是鶴家鄉》發表於《書法導報》第33期。
2005年9月17日,《林散之的睿智》發表於《美術報》。
2007年12月,出版《雲是鶴家鄉——諸培弘文藝隨筆及書法作品集》。
2008年2月2日,書法作品《古詩十九首之一》發表於《美術報》。
2008年2月,《江蘇書法通訊》2007年合刊全文刊登書法論文《當前書法法創作的技術化傾向》。
2008年3月19日,論文《當前書法法創作的技術化傾向》發表於《書法導報》。
2008年9月11日,《青少年書法報·國展菁華》作專題介紹,發表文章《書為心畫》和書法作品3幅。
2008年9月27日,《藝術家的最終任務不在於表現自己》發表於《美術報》。
2008年10月30日,《沉靜深遠之美——沈從文和他的書法》發表於《中國文化報》
2009年2月,論文《當前書法法創作的技術化傾向》發表於《書法》2009年第2期。
2009年4月23日,《中國文化報》《書家讀書》欄目發表《諸培弘談讀書》。
2009年5月28日,《在林散之先生墓前》發表於《中國文化報》。
2009年6月27日,《江山也要文人捧——西子湖邊的書畫大師》發表於《美術報》、6月30日,發表於《青少年書法報》。
2011年6月29日,《西泠的黃昏》發表於《書法報》
2011年8月31日,《江山也要文人捧》發表於《書法報》
2011年11月23日,《佳處又非苦心成——寒夜書扇記》一文及扇面一幅發表於《書法報》
2013年1月24日,《南京日報》《藝術》整版專題介紹《諸培弘作品品讀》。
2013年2月20日,《離騷誰為解離憂》發表於《青少年書法報》
2013年6月~7月,為《南京日報》《藝術》專欄作《蘭亭序:俯仰若有餘痛》、《祭侄稿:血淚凝成的傑作》、《黃州寒食帖:長歌當哭》、《林散之草書聯:不隨世俗任孤行》4篇經典解讀。
2013年8月24日,《在林散之先生墓前》發表於《金陵晚報·雨花石》副刊。
2013年12月,《書法報30年叢書》收錄《西泠的黃昏》。
2014年第8期《收藏與投資》刊登《書為心畫》及作品4幅。
2015年9月27日,《壹收藏周刊》刊登諸培弘專題介紹《半生學書已成翁》文章一篇和書法作品4幅。
2016年3月31日,《周末》報整版刊登諸培弘專題介紹《半生學書已成翁》文章一篇和書法作品5幅。

人物文章

藝術家的最終任務不在於表現自己
文/諸培弘
我是信奉“書為心畫”和“書如其人”這種藝術觀念的。作者品格、境界的高下決定著作品的高下。劉熙載也說過:“寫字者,寫志也”。很難想像一個形容猥瑣,格調低下的人能寫出意境高遠的作品來。書法藝術創作的主體是人,在一幅血肉豐滿的書法作品中,人和書法哪裡能分得開?
這是書法藝術一個偉大的傳統。說起傳統,有些人認為只有歷史上的某個大家、某件作品才是傳統、才是書法的正宗,其實這種認識是極其片面的。舉個很簡單的文學例子,你能說只有寫《詩經》、寫《史記》才是傳統?或者說只有寫李白、寫杜甫、寫曹雪芹才是傳統?其實書法傳統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作為“物質形態的傳統書法”,另一個是作為“觀念形態的書法傳統”。“傳統書法以物質形態遺傳和延續”,它可以觀,可以摹,而觀念形態的書法傳統則隱存在物質文本的傳統書法裡,是“關於書法的一般概念和信仰的傳統”,是一個變異著、增減著的觀念體系。德國解釋學學者伽達默爾對傳統的闡述很通俗,他說:傳統實際上就是很多文本在歷史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被解釋被理解,形成的一種效果。就是不斷地加進去東西,加進去理解,加進去解釋之後的東西。因此對於一個時代的書家而言,如何理解傳統和學習傳統就不僅是方法論的問題,而是關係到書法藝術的遺傳和延續的問題。
藝術是以區別而存在的。藝術的本質在於創新。但創新是一個人盡畢生精力探險的過程。創新不等於時尚和時髦,創新型的作品具有三大美學特徵:拓展價值、不可替代和拒絕湮沒。創新型的作品既要表現人類的普遍情感而又要獨特性的個人表達。作曲家黃安倫在談及他那些閃爍著真理光芒而又獨具風格的作品的創作經歷時說過:“藝術家最終任務不在於表現自己”,而在於讓渺小的個體與寰宇間永存的亘古不變的真理髮生生命的聯繫,這樣就可以“直通造物最恢宏的奧秘”。讓“永恆之美”源源不斷地為其創造性之洶湧洪流提供一條堅固的通道。我把這句話理解為藝術家對真、善、美的的不懈追求和藝術創造力的發拙、藝術個性生成的深情呼喚。
當代書法在空前繁榮的背後,其實也潛伏著深刻的危機。在名和利的雙重誘惑下,儘管書法藝術的參與者日眾,但它的內在的美的品質正在一步一步消失。在一個以書家明星化和以作品的商業價值作為衡量藝術品高下的時代背景下,有多少人能夠堅守心中的藝術追求,自甘清貧和寂寞?又有多少人不無悲愴地與自己多年和堅守匆匆訣別,披上違心的外衣去迎合評審和消費者的口味,而將藝術良心拋卻一旁?“如果他不選擇你,你的文化就沒有意義!”一位學術明星如是說,我不知道這一說法是出於激憤還是源自得意!
扯得有些離題了。說到底,書法藝術從來就只是個體的創造。一個有創造力的書家不計名利、以畢生的精力來完成其人格塑造和藝術追求,本身就是高度自信的表現,也是對當下書法秩序的挑戰。我敬佩那些至今仍在書法藝術道路默默耕耘、不斷求索的書家們,並為他們的堅守而喝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