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農村社區建設

為解決公共服務在農村的缺乏問題,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我們在民政部及省、市黨委政府的領導、指導下,在全諸城市農村全面開展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科學定位、貼近基層、服務農民”的農村社區化服務與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諸城市農村社區建設
  • 外文名:Zhucheng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 目的:解決公共服務在農村的缺乏問題
  • 指導:民政部及省、市黨委政府
我市有1337個村(居),其中村莊1257個。全市規劃建設的208個農村社區及社區服務中心,到今年2008年6月底已全部建成並投入運行,推動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的基本做法
一是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我們把農村社區化服務作為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措施,統籌城鄉發展、構築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有效路徑,要求各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一把手”親自抓,強力加以推進。市鎮兩級和有關部門都成立社區建設協調指導機構,在民政局設立了正科級的社區工作管理辦公室,對全市農村社區化服務進行組織協調、研究部署。先後制訂出台了10多個推進農村社區化服務與建設的檔案,對相關問題做出規定,提出要求,並不斷規範完善。先後召開15次市委常委會、6次市政府常務會和20多次現場調度會,對農村社區化服務進行專題研究、檢查調度,保證了農村社區建設全面順利地向前推進。
二是最佳化社區空間布局,合理確定服務半徑。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有利於整合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的原則,將幾個村莊規劃為一個社區。在社區內選擇一個交通比較便利、班子基礎比較好、發展潛力比較大的村莊,作為社區服務中心所在村。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半徑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蓋5個村、1500戶左右,村莊密集度高的可適當增加村莊個數。確定這樣的空間布局,主要是考慮服務半徑過大,必然導致服務效率不高、服務水平低下;服務半徑很小,容易導致公共服務成本過高或公共服務資源浪費,公共財力難以為繼,服務力量難以保證,最終難以長久運行。
三是建立社區機構,明確職能定位。在每個農村社區設立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內設一個辦事服務廳和若干個服務站室。社區服務中心的職能定位是服務,不是一級行政管理機構,它不能幹涉村級內部事務;它也不是以生產經營為主的經營性組織。同時,在每個農村社區成立社區黨組織和社區發展協調委員會,在鄉鎮(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圍繞社區化服務與建設發揮協調指導作用,與社區內村莊及其他單位不存在上下級隸屬關係。村莊對鄉鎮(街道)的隸屬關係不變。這樣定位,是為了避免社區服務人員“官僚化”和服務被“異化”現象。
四是貼近農民需求,開展“一攬子”服務。社區和社區服務中心主要為農民民眾搞好三大類服務:(1)基本公共服務。將鄉鎮(街道)和市直有關部門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延伸到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滿足農民民眾在醫療衛生、社區警務、勞動保障、社會救助、文化體育、司法調解、人口計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需求。(2)開展生產性的服務。重點是建立健全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科技信息、生產資料、市場行銷服務體系;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設立社區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3)發展市場化的便民服務。按照互利雙贏的原則,組織引導有關單位和企業到社區服務中心設立便民超市、農資超市、便民食堂,代辦代收有關證件費用等,既為農民提供了市場化便民服務,又可獲得一部分收入用於社區服務中心運轉。
五是建立完善長效機制,確保社區長期高效運行。主要是健全完善四項機制:(1)資金投入機制。堅持以市鎮兩級財政投入為主,鼓勵支持社會各界參與農村社區建設。到目前市級財政投入4800萬元,社會捐款達3800多萬元。(2)人員保障機制。每個社區一般配備7名專職工作人員,以鄉鎮(街道)機關、醫院和站所選派為主。同時,組織發動黨員幹部、團員青年及其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積極分子,組成社區志願者服務隊,積極參與社區建設。(3)內部運行機制。結合農村實際和農民辦事特點,在社區服務中心作息時間、辦事流程、服務標準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將社區化服務納入規範化軌道。(4)督查考核機制。市委、市政府不間斷地進行督查,確保規範運行。將農村社區化服務列入鄉鎮(街道)重點工作考核內容,對社區服務工作成效明顯的鄉鎮(街道)給予獎勵;對不能按時完成農村社區建設任務的,在年度經濟社會事業綜合考核中,只排名次,不予獎勵;對在農村社區工作一年以上、民眾滿意度高的社區工作人員,優先晉升職稱、提拔重用。
二、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的成效
一是促進了縣域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廣大農村溫飽已解決、小康初步實現的情況下,解決農村公共服務缺乏的問題已經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開展農村社區化服務,我們把更多的公共服務資源投向農村、基層和困難民眾,為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向基層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初步打破了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方面的“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民眾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及時、便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如醫療衛生服務方面,每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都設立了標準化衛生服務站,農民看病可以就近就醫、按新農合的要求即時報銷。
二是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和農村基層政權。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把農村社會服務和管理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放到社區服務中心去辦理和解決,使村級組織能夠騰出更多的精力抓自身建設和經濟發展,增強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我們適應農村社區化服務的新要求,創新開展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有效解決了原來村級黨組織管不到或管不了的問題,實現了對農村黨員教育管理的全覆蓋,強化了我們黨最基層的執政基礎。密州街道高鐵社區黨總支成立後,將社區內47家非公企業、2家超市、1家醫院全部納入黨組織覆蓋,把23名流動黨員納入社區服務中心黨支部管理,使他們過上了正常的組織生活。
三是初步實現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建立農村社區和社區服務中心,把鄉鎮機關和市直部門人員及服務延伸到農民中去,變過去浮在面上為現在面對面地為民眾搞服務,搭建了基層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換的平台和通道,實現了權力下放、人員下沉、服務下移,讓農民“小事不出社區、大事有人代理”,形成了靠近民眾、服務民眾的新機制。
四是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增強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社區建立起來之後,我們引導原來局限於一村範圍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向社區內周邊村輻射延伸,帶動更多的農民民眾走上致富路。龍都街道見屯社區的西見屯村蛋雞生產合作社,從社區內其他4個村發展社員236戶,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6000多萬元。(2)推動了土地經營權的規範有序流轉。適應現代農業經營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的需求,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引導農民依法按程式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既保障了土地流轉的規範化,又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實現了土地產出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全市通過社區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流轉土地近10萬畝。(3)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我們依託社區服務中心,將市鎮兩級的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致富能手組織起來,採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結對幫扶等形式,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加快農業實用技術和最新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
五是有效整合了政府公共服務資源。開展農村社區化服務與建設,打造“2公里服務圈”,實現了對現有公共服務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確保了公共服務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依託社區服務中心這個平台,越來越多的部門都將服務職能延伸到農村社區,找到了參與社會建設的著力點,整合了政府公共服務資源,有效避免了許多部門在社會建設過程中“各抓各的事、各乾各的活”的“單打一”現象。
六是提高了鄉村文明程度。社區工作人員在向農民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倡導互助精神、調解民間糾紛、化解各種矛盾、加強治安防控等,促進了鄉風文明;農民民眾在享受政府公共服務、參與社區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遵紀守法、互幫互助、鄰里和睦的良好風尚,加快了文明村鎮建設步伐。特別是我們依託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文體廣場等社區文化陣地,組織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村民情操,提升農民素質,形成了科學文明、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主流。
七是推動了社區內其他村莊向社區中心村的融合聚集,有助於在農村形成新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除了提供各種基本服務之外,我們還加大對社區中心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去年以來全市共投入10億多元,用於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沼氣推廣;制定出台了《諸城市鼓勵支持農民居住向社區中心村融合聚集的暫行辦法》,吸引周邊村的民眾向社區中心村融合聚集。辛興鎮大楊家莊子社區服務中心周邊村莊已有100多戶農民報名到中心村居住。這種農村新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的雛形,在我市若干個農村社區已開始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