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農民的新機制:山東省諸城市推進農村社

造福農民的新機制:山東省諸城市推進農村社

《造福農民的新機制:山東省諸城市推進農村社區化服務的實踐與成效》共分8個章節,主要對中國社科院專家學者們高度關注的諸城農村社區化探索進行了深入總結、完善、提煉、升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理論成果。具體內容包括諸城市農村社區化服務的規範和流程、諸城市農村社區化服務的基層實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成功探索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造福農民的新機制:山東省諸城市推進農村社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307頁
  • 開本:16
  • 定價:36.00
  • 作者:李成貴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10071145, 7010071144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李成貴,1966年9月生於河北省張北縣。1995年畢業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1998年6月-1999年1月英國女王大學訪問學者,2005年1月-2005年12月美國UCLA訪問學者;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所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社會兼職有:第11屆全國政協委員、第10屆全國青聯委員、第10屆民盟中央委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村社會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等。多年從事農村發展理論與政策研究,先後主持完成了20餘項國家級課題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出版專著、合著10餘部。

圖書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農村社區化服務:諸城市造福農民的機制創新
一、農村社區化服務——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
二、諸城市農村社區化服務的基本做法
三、諸城市農村社區化服務的主要成效

第二章 諸城市農村社區化服務的規範和流程
一、職責與規範
二、服務流程

第三章 諸城市農村社區化服務的基層實踐
一、鄉鎮(街道)著力推進農村社區化服務
二、農村社區高標準建設高效率運行
三、職能部門深入農村社區提供服務
四、農村社區化服務實例

第四章 諸城模式的創新與啟示
一、農村社區建設:從理論到實踐
二、諸城模式的特點
三、諸城模式的價值分析

第五章 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理論:來自諸城的詮釋
一、公共服務的概念與分類
二、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概念、原則和評價標準
三、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影響因素及提供機制
四、諸城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總體評價
五、農村社區警務:國際經驗與諸城實踐
六、農村社區衛生:中國國情與諸城實踐

第六章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農村社區建設構建農村科學發展新模式
二、農村社區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三、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第七章 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成功探索
一、服務型政府:現代國家的核心價值
二、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深化改革的要義和急務
三、諸城的成功實踐
第八章 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附錄一 諸城市農村社區化服務新聞稿件選編
附錄二 諸城市農村社區化服務檔案選編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農村社區化服務:諸城市造福農民的機制創新
諸城市地處山東省東南部,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轄13處鄉鎮(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06萬人口。是全國綜合發展實力百強縣(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東省文明城市。
諸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改革開放以來,諸城市先後創造了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等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經驗,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以來,諸城市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按照中央關於構築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要求,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現代化強市這一目標,突出工業強市、建設高品位城市、創新發展鎮域經濟“三個重點”,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五項建設”,著力抓好創建富強諸城、靚麗諸城、生態諸城、活力諸城、文明諸城、平安諸城、法治諸城“七大工程”,開創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新局面。2007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3.1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實現財政總收入28.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6.1%和34.7%。
在推進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諸城市始終注意積極探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形式,始終注意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特別是從2007年上半年開始,諸城市為解決公共服務在農村缺乏的問題,創造性地開展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科學定位、貼近基層、服務農民”的農村社區化服務。其主要做法是把地域相鄰的幾個村莊規劃為一個社區,選擇一個發展潛力大的村莊為中心村,配套設立社區服務中心,由社區服務中心具體承接和延伸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職能與部分社會管理職能。在全市範圍內,共規劃建設208個農村社區,相應建立208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到2008年6月,208個農村社區及社區服務中心全部建成並運行。這一實踐,創新了為農民提供近距離公共服務的有效機制,打破了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方面的“城鄉二元結構”,促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初步開創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也為社會建設在農村落到實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農村社區化服務——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
(一)縣域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效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我國先後多次進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不斷擴大基本公共服務的範圍,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但是公共服務仍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公共服務的地區差距方面,主要表現在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由於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水平不同,在公共服務提供上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例如,2006年上海市人均GDP是貴州省的9.4倍,人均財政收入是貴州省的12.2倍。由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間地方財力相差巨大,形成區域間公共服務的水平相差巨大。公共服務的城鄉差距方面,主要表現在水、電、路、通訊、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無論是在財政投入還是在服務水平,農村遠遠落後於城市。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於全國而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加強公共服務資源在中西部地區的配置力度,有效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公共服務能力。而在一個縣域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則主要是將公共服務向農村、向基層傾斜。諸城市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有1337個村(居),其中村莊1257個。農村經濟條件千差萬別,部分農村位置偏遠,並且長期以來,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務資源大多集中在城區和鄉鎮(街道)駐地,服務半徑過大,基本公共服務分配不均衡,一些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生產生活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設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能夠為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向基層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對政府公共服務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從而打破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方面的“城鄉二元結構”,使政府公共服務普惠廣大農民民眾,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幹部作風,加快鄉鎮機構改革的現實要求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重要的是明確界定政府職能。基於政府的性質、地位,並結合世界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經驗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履行的基本職能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經濟調控,即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進行總量調控,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最佳化,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二是市場監督,即依法對市場主體及其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三是社會管理,即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規,依法管理和規範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化解社會矛盾,調節收入分配,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四是公共服務,即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布公共信息,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所謂政府職能的轉變或歸位,就是要使政府從巨觀微觀都管、大事小事都抓轉移到主要抓好上述幾方面的工作上來,真正承擔起對這些工作的責任,從無所不為的“全能”政府轉向為所必為的責任政府。
鄉鎮政府屬於中國政府治理結構的最基層,在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大基本職能中,鄉鎮政府轉變職能的重點是適應統籌城鄉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形勢要求,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就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農村綜合改革力度,轉變政府農村治理理念。基層政府要由過去以“管理”農民為主向“服務”農民為主轉變,重新定位政府的職能與角色,公平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也就是說,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也是政府學會運用新的理念和新的辦法改善農村治理的過程。
從現實情況看,一方面,廣大農民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嚴重短缺已成為農村公共治理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尤其是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薄弱,對中央政府強調擴大和強化公共服務職能還缺乏充分的估計和深刻的理解。為此,要把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製作為今後幾年農村綜合改革的主要任務,按照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進而理順農村分配關係,消除阻礙農村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弊端,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村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為改善民生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中央明確提出,要“從鄉村實際出發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完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受傳統管理體制影響,鄉鎮(街道)機關、部門大都是坐等民眾上門求服務。這種服務方式、服務水平越來越不適應廣大農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必須從服務機制方面進行創新。同時,隨著鄉鎮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鄉鎮(街道)機關、部門必然產生相當一部分富餘工作人員。2007年,諸城市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加大行政區劃調整力度,分三次將原來的23處鄉鎮(街道)撤併為13處,近千名機關幹部和工作人員需要被安排到新的工作崗位。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可以將他們安排到農村社區,面對面地為老百姓提供服務,.既有利於轉變幹部作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又能夠消化和轉移鄉鎮(街道)機關、部門富餘人員,順利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三)縮小城鄉差距和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的客觀需要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強調要“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城鄉差距除了經濟上的差距外,更重要的體現在公共服務的差距上。公共服務在城市相對豐富,在農村卻相對缺乏,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城鄉二元結構”非常明顯。而隨著農業稅費的取消和農村市場機制的完善,農民對政府管理職能的需求正在變小,對政府公共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特別是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治安、人口計生、優撫等方面的公共服務,由於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更加受到農民的關注。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適應了廣大農民民眾的這種服務需求,能夠打破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真正與城市居民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同時,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使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中心村集中,基礎設施建設向社區中心村傾斜,有利於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匯集,形成集聚效應。加快社區中心村建設,在全市逐步構築起以中心城區、城區副中心、重點鎮、中心村為框架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