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於1974年5月,四川西昌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法學理論碩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公民自治與合作計畫發起人,也是法學界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因公開發表“決定不參評教授職稱”觀點,被眾多法學“冬粉”和網民尊為“終身副教授”。
2013年12月23日,向西北政法大學提出辭職並發布《辭職公開聲明》,稱怕被體制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諶洪果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4年5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參與項目,譯著,編著,個人專著,發表論文,
人物經歷
2006年任教於西北政法大學。
2012年11月22日,西北政法大學老師諶洪果在微博上抱怨,已連續兩周成功舉辦的讀書沙龍突然被校方叫停。西北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下午表示,此事要了解情況後答覆。
2013年7月6日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諶洪果應邀來青海作學術報告,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師生和省垣部分律師聆聽了精彩的演講,並與諶洪果進行熱烈互動。
2013年12月7日下午西北政法大學諶洪果教授在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實驗室做了關於司法改革的講座。
2013年12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學諶洪果在其微博稱,上午已向學校提交辭職申請。在一篇長達5000餘字的“辭職公開聲明”中,諶洪果表示,因為持續遭到打壓,同時害怕被體制化而辭職。
主講課程
《法律與文學》、《比較法》。
研究方向
主要貢獻
多次為全校師生開設大型學術報告及學術沙龍,2007年度主要講座為“從革命萬歲到娛樂萬歲:中國法制道路的一個奧秘”;
在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組織法學研習讀書小組並進行專題講座;
指導第四屆“理律杯”全國法庭辯論賽,榮獲最佳書狀獎及法庭辯論三等獎;
《英美法概論》雙語教學;
以及為深入對西北政法大學教育發展的思考,特在網上開設了“法律與文學”、“西北政法大學”兩個教學討論區,這在該校教師中為首次,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討論的視野越來越廣,學術的水準越來越具深度;
2007年度被聘為教育部課題“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指導教師。
參與項目
2002年就“法律思維與法律方法”的課題帶領研究生去基層法庭調查,形成調查成果“法庭調查一周志”;
2004年到2006年,參與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與華盛頓大學共同組織的“中國憲政研究”的課題組,該課題組負責人為北京大學賀衛方教授,主要承擔“選舉制度”的子項目,有關研究及翻譯成果即將出版;
2006年9月參與“農村法律志願者服務”項目,負責就調解制度和調查方法進行指導;
2007年3月,參與陝西省高院“法院職能轉變”調查課題,到黃陵法院進行“黃陵模式”司法改革的實地調研,並組織研討會;
2007年,參與華南理工大學葛洪義教授的法務部重點課題“司法權的監督與制約機制”,負責“政治權力結構中的司法權”部分,即出版;
2007年,參與“楓橋經驗與現代法治”的項目調查,成果為“楓橋經驗與現代法治”,載於《中國審判》。即將在核心期刊發表“楓橋經驗與中國法治生成模式”的長文。
譯著
《司法審查與憲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哈特的一生:噩夢與美夢》,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羅伯托·曼加貝拉·昂格爾:《覺醒的自我:解放的實用主義》(The Self Awakened: Pragmatism Unbound),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編著
《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參編,共撰寫6萬字;
《法理學》(新世紀法學基本課程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個人專著
《哈特的法律實證主義:一種思想關係的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學術隨筆《法律人的自我救贖》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1年版;
發表論文
1、“法律能做什麼:有關婚姻與性的法理思考”,《法律科學》1999年第4期;
3、“法律思維:一種思維方式上的檢討”,《法律科學》2003年第2期;
4、“法庭調查一周志”,《法律與生活》2003年第8期;
5、“邊沁的法律語言觀及其對立法科學化的追求”,《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2003年第2輯;
6、“檻內檻外的敘說——馮象《政法筆記》讀後”,《法律書評》2005年第3輯,第16頁;
7、“我是誰?——《法學方法論》第2章讀後”,《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2005年第3輯,第281頁;
9、“縮短人大會期?”,《民主與科學》2005年第2期,第29頁;
10、“充滿愛戀、掙扎和希望的這方熱土——以吳經熊《超越東西方》為個案看中國憲政的歷程”,2004年度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論文,獲優秀論文二等獎,收入年會論文集《20 世紀西方憲政的發展及其變革》,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19頁;
13、“被懸置的審判——評電影《紐倫堡審判》”,《清華法治論衡》2006年版;
14、“通過語言體察法律現象:哈特和日常語言分析哲學”,《比較法研究》2006年第5期;
15、“厭選與民主:我國公民選舉冷淡原因透析”,《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6、“讓法律來彌合創傷——評影片《克萊默夫婦》”,《人民法院報》(天平周刊)2006年4月6日;
17、“排出合理懷疑”,《人民法院報》(天平周刊)2006年4月27日;
18、“陪審團醒了——評電影《十二怒漢》”,《法制早報》2006年3月27日,本文被《律師文摘》2006年第三期轉載;
19、“法律,另一種父親形象:致電影《因父之名》”,《法制早報》2006年4月3日;
20、“從命令論到規則論:奧斯丁與哈特”,《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第10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1、“西北政法大學代表隊參加第四屆‘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競賽的總結報告”,《政法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22、“文明秩序下的法治森林”,《西北法律評論》2007年第2輯;
23、“常識視野中的法律因果觀”,載於鄧正來主編:《當代西方法律與哲學年刊》,第2輯;
24、《分分合合的法官制改革》,載於《中國改革》2007年第11期,核心期刊;
25、《天人交戰的審判:哈特與富勒之爭再解讀》,載於《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2007年第4輯;
26、《法治與傳統的衝突與融合》(就“楓橋經驗與法治建設項目”接受的訪談),載於《中國審判》2007年第6期;
27、《“楓橋經驗”與中國特色的法治生成模式》,載於《法律科學》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