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義

宋翔鳳(1776一1860)撰。翔風以為《論語》是孔子“性與天道”之“微言”,如能“尋其條理,求其旨趣,而太平之治,素王之業備焉。自漢以來,諸家之說時合時離,不能畫一”(自《序》)因綜核古今。於道光二十年撰成是書(自《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語說義
  • 外文名: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aid Yi
  • 含義:孔子“性與天道”之“微言
  • 對象:論語
論語說義〗十卷。
雖自稱“綜□古今”,然其受劉逢祿論語述何》影響,多強引《春秋》公羊家之說。如《顏淵問為幫》一章,以為陳明堂之法,亦《春秋》之法又說:“《論語》言《易》《詩》《書》《禮》《樂》及史,而未嘗言《春秋》,則《春秋》自孔子乃名之矣”,而《墨子·明鬼篇》下曰:“吾見百國春秋”,並歷舉《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齊春秋》,又《國語·晉語》曰:“羊舌□習於《春秋》”,《楚語》曰:“教之《春秋》”,《左傳》昭公二年傳曰:“韓宣子來聘,見《魯春秋》”,皆在孔子作《春秋》前,《春秋》非自孔子乃名可知,翔鳳言誤。其說也多有發揮己意者,如卷七訓解《子路篇》“樊遲學稼”章;“此商治之道也。稼圃者井田之法,一夫百畝。所以為稼,五畝之宅所以為圃。樊欲以井田之法行於天下。”,“三代之制,封建、井田、學校三大端,春秋時候國斥大而封建壞,多兵車之會,而井田什一之法不行。樊遲議修井田以維封建,思見先王之籍,亦深圖治之心,不知封建因乎時、井田因乎地隔閡之。故聖人已知貫乎古今、通乎遐邇不可易者,其學校乎?故學校興,雖不井田不封建而一世治,學校廢,雖行封建行井田而世愈亂。上無學則下無禮也,化民成俗必由學。三王四代惟其師好禮、好義、好信,皆學之所從書也。自漢以來,議法制者莫能行井田、封建,而學校之事,苟飭綱紀,必由此始,而後知聖人之論為世世通行者也。”此番所論,出乎先人所言之外,從典制上來解說論語,並藉以進一步闡發其政治主張,給人以啟發。
有《皇清經解續編》 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