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論語全集:世事洞明的處世智慧
- 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
- 頁數:424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文通天下
- 作者:孔子 劉喬周
-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335023, 7807335025
圖書目錄,序言,編輯推薦,目錄,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日篇第二十
附錄一 孔子大事年表
附錄二 孔門四科十哲
主要參考文獻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日篇第二十
附錄一 孔子大事年表
附錄二 孔門四科十哲
主要參考文獻
序言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他是“至聖”,孟子是“亞聖”。
孔子的祖先本是商朝王室,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朝後裔於宋。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前522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來到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齊景公準備把尼溪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不得,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r。
直到前501年,掌權的陽貨被逐,孔子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因卓有政績,又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孟氏、叔孫氏、季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隨之暴露。前497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執政的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應送祭肉給大臣們,但是季桓子和魯定公並沒有這么做,而是草草收場,又回到溫柔鄉去了。孔子對魯國徹底失望,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尋找出路。這一年,孔子56歲。
孔子帶弟子首先來到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標準給他發放俸祿,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大約10個月,因為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了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孔子長得像陽貨,被人誤會是陽貨,被圍困了5日。孔子一行逃離匡城後,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前493年,孔子59歲,他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而到達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楚昭王打算啟用孔子,被令尹子西阻止。
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前479年,孔子73歲,病逝。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20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論語》其書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共20篇。
《論語》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問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詩》《書》《札》《易》《春秋》《論語》《孝經》)之一。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
《論語》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以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主要包括:
1)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
2)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
3)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日:‘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余家寢微。”
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其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論語》作為後來的十三經之首,注本不可勝數。比較著名的注本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宋邢爵《論語正義》,朱熹《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人所注,更是不計其數,如楊樹達《論語疏證》、錢穆《論語新解》、南懷瑾《論語別裁》、李澤厚《論語今讀》等,而當代學術界較為公認的注本,則是楊伯俊的《論語譯註》。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他是“至聖”,孟子是“亞聖”。
孔子的祖先本是商朝王室,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朝後裔於宋。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前522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來到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齊景公準備把尼溪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不得,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r。
直到前501年,掌權的陽貨被逐,孔子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因卓有政績,又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孟氏、叔孫氏、季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隨之暴露。前497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執政的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應送祭肉給大臣們,但是季桓子和魯定公並沒有這么做,而是草草收場,又回到溫柔鄉去了。孔子對魯國徹底失望,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尋找出路。這一年,孔子56歲。
孔子帶弟子首先來到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標準給他發放俸祿,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大約10個月,因為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了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孔子長得像陽貨,被人誤會是陽貨,被圍困了5日。孔子一行逃離匡城後,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前493年,孔子59歲,他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而到達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楚昭王打算啟用孔子,被令尹子西阻止。
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前479年,孔子73歲,病逝。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20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論語》其書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共20篇。
《論語》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問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詩》《書》《札》《易》《春秋》《論語》《孝經》)之一。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
《論語》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以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主要包括:
1)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
2)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
3)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日:‘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余家寢微。”
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其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論語》作為後來的十三經之首,注本不可勝數。比較著名的注本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宋邢爵《論語正義》,朱熹《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人所注,更是不計其數,如楊樹達《論語疏證》、錢穆《論語新解》、南懷瑾《論語別裁》、李澤厚《論語今讀》等,而當代學術界較為公認的注本,則是楊伯俊的《論語譯註》。
編輯推薦
本書為“家藏御書房”系列圖書,堪稱最透徹、最實用、最好讀的國學典藏,是首部融匯古今名家批註、傳承千年文化精華的國學經典。《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學習、教育、為政等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錢穆: 《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論語》。”—— 余秋雨
“孔子的東西不是一種思想,而是一種生活。”—— 梁漱溟
“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論語》。”—— 余秋雨
“孔子的東西不是一種思想,而是一種生活。”—— 梁漱溟
目錄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日篇第二十
附錄一孔子大事年表
附錄二孔門四科十哲
主要參考文獻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日篇第二十
附錄一孔子大事年表
附錄二孔門四科十哲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