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傳世寶典。 南宋大儒朱熹將《論語》、《孟子》和《大學》、《中庸》匯集在一起刊印,並稱[四書]。 [五經]是儒家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
基本介紹
- 書名:四書五經:世事洞明的處世智慧
- 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
- 頁數:523頁
- 開本:16
- 作者:劉喬周
- 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336374, 978780733637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劉喬周主編的這本《四書五經》為“家藏御書房”系列圖書,其內容是世事洞明的處世智慧,堪稱最透徹、最實用的國學典藏,也是唯一一本囊括古人註解和現代名家對國學精闢理解的經典。其編排靈活,內容豐富,旁徵博引的閱讀延伸,具有很強的閱讀趣味。實用的分析解讀,幫您將國學智慧迅速轉化為世事洞明的人生指南。
儒家本有六經,秦始皇[焚書坑儒]使《樂經》失傳,僅剩下《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五本,遂有[五經]之名。其中《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儀禮》的文章選集。《左傳》相傳是春秋年左丘明為解釋《春秋》而作,列入儒家經典。 [四書]和[五經]是幾千年來歷代讀書人從事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的基本文本。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治國、修身、立德都是以其為根本依據的,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思想和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四書]、[五經]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及至今日,仍然對中國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劉喬周主編的這本《四書五經》吸取了各版《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精華,對原文、注釋、譯文進行了認真的考證,為您全面呈現這九部千古第一書中蘊藏的五限智慧,力求帶給您一部感悟經典與學以致用並重的《四書五經》。
圖書目錄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禮記
尚書
詩經
周易
左傳
中庸
論語
孟子
禮記
尚書
詩經
周易
左傳
文摘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jie)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絮矩之道。
譯文
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絮矩之道”。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絮矩之道”。
《詩》云:“樂(le)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似,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pi)則為天下修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譯文
《詩經·小雅·南山有台》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小雅·節南山》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邪僻失道,就會被天下人誅戮。《詩經·大雅·文王》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鑑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自,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chi)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mao)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bi)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進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fu)身。
譯文
《康誥》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做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做寶。”《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讚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人家;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中原。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日:“畜馬乘(sheng)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zhang)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譯文
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計較養雞養豬的小利;祭祀用凍的卿大夫家,就不需要再去養牛養羊牟利;擁有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豢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自家府庫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道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道義為利益。
P9-12
譯文
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絮矩之道”。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絮矩之道”。
《詩》云:“樂(le)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似,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pi)則為天下修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譯文
《詩經·小雅·南山有台》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小雅·節南山》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邪僻失道,就會被天下人誅戮。《詩經·大雅·文王》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鑑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自,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chi)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mao)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bi)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進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fu)身。
譯文
《康誥》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做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做寶。”《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讚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人家;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中原。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日:“畜馬乘(sheng)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zhang)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譯文
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計較養雞養豬的小利;祭祀用凍的卿大夫家,就不需要再去養牛養羊牟利;擁有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豢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自家府庫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道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道義為利益。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