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疾診尺

《論疾診尺》是戰國時期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疾診尺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不詳
  • 作品出處:《黃帝內經》
本章要點,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本章要點

二、觀察眼睛所現的五色,可以了解病屬何髒;從目中赤脈延伸的方向,以了解目痛病屬何經;從赤脈出現在瞳子上的多少,以預測寒熱病死期的長贈講短。
三、簡述齲齒、黃疸、妊娠等的診斷方法,以及血脈變化在診斷上的價值。
四、運用陰陽消長、轉化的規律,說明四時寒暑往復的變化,由於四季各有不同的氣候,所以受邪後至下一季節,可以產生不同的病變。

原文

黃帝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亻亦,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①,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習鍵采櫻肺,青在肝,黃在脾,糠精兆黑在腎。黃色不民店欠可名者,病在胸中。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②,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③,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雅盼糊廈,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注釋

①炬然:
高熱灼手的意思。
②脈:這裡指赤脈。
③赤瓣飧泄:赤,做“青”講。指大便如瓣狀,色青,為消化不良的表現。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不用望色、切脈的方法,而單獨依靠診查尺膚,就能說出所患之病,從外在的表現推測內在的變化,診尺膚的方法怎樣呢?岐伯說:診察尺膚的緊急或弛緩、高起或瘦削、滑潤或澀滯表現,以及肌肉的堅實或脆弱,即可確定屬於哪種疾病了。
看到病人眼眶下凹陷處,有輕微浮腫,好像剛剛睡醒起床的樣子,頸部人迎脈搏動,時時作咳,若用手按壓患者手足,被按之處深陷腿碑轎不起的,這是風水膚脹的症候。
尺之皮膚滑而不澀目光澤的,是風病;尺部肌肉鬆軟柔弱的,是身體睏倦、四肢懈怠的“解亻亦”病,喜好睡眠,肌肉瘦削的,是寒熱時發,不易治癒;尺之肌膚滑潤如膏脂的,是風病;尺之肌膚澀滯不滑的,為血少營虛的風痹病;尺之肌膚粗糙不潤像乾枯魚鱗的,是脾土虛衰、水飲不化的“痰飲”病;尺之肌膚灼熱,脈盛大而躁動的,是溫病,若脈顯盛大但不躁動而現滑利的,是病邪將被驅出,正氣漸復,為病將痊癒之象;尺之肌膚寒冷而脈小的,是泄瀉與氣虛的病;尺之肌膚高熱灼手,先發熱後發冷的,屬寒熱往來一類的疾病;尺之肌膚先覺寒冷,久按之後感覺發熱的,也是寒熱往來一類的疾病。
肘部皮膚單獨發熱的,候腰以上部位發熱;手腕部皮膚單獨發熱的,候腰以下部位發熱;肘前部單獨發熱的,候肩背部發熱;肘後部單獨發熱的,候肩背發熱;臂之中部單獨發熱的,候腰腹部發熱;肘後緣以下三四寸的部位發熱的,腸中有蟲;手掌發熱的,候腹中發熱;手掌發涼的,候腹中發涼;手魚際白肉有青色血脈的,是胃中有寒。
尺之肌膚高熱炙手,項部人迎脈大的,屬熱盛,當主失血;尺膚堅大,而脈小甚的,則見於氣虛,若加有煩悶現象,會立即死亡。
目見赤色的病在心,見白色的病在肺,見青色的病在肝,見黃色的病在脾,見黑色的病在腎,黃色而兼見其他色而不能辨明的,主病在胸中。
診察目痛,有赤色的絡脈項婆她從上向下的,屬於太陽經的病;從下向上行的,屬於陽明經的病;從目外向內行走的,屬於少陽經的病。
診察有寒熱往來的病時,如果目中有赤脈從上向下貫瞳子,見一條赤脈的,一年死;見一條半赤脈的,一年半死;見兩條赤脈的,兩年死;見兩條半赤脈的,兩年半死;見三條赤脈的,三年死。
診察齲齒痛時,按壓陽明之脈,有病變的部位必單獨發熱,病在左側的左側熱,在右側的右側熱,在上的上熱,在下的下熱。
診察絡脈時,若皮膚多赤色絡脈的多屬熱症,多青色的多屬痛症,多黑色的是久痹,若赤、黑、青皆多而兼見的,為寒熱病,身體疼痛。
面色微黃,牙齒垢黃,指甲上也現黃色的,是黃疸病。若嗜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有澀象的,不嗜飲食。
患病之人,在手橈骨部位的寸口脈和頸部的人迎脈小大以及浮沉相等的,為難治之病。女子手少陰心脈動甚的,為懷孕的徵象。嬰兒有病時,其頭髮都向上豎起的,必定死亡。若耳部絡脈色青而隆起的,主抽搐腹痛。大便青綠色有乳瓣,泄下完谷不化,再加之脈小弱,手足寒冷的,其病難治;若泄瀉脈大,手足溫暖的,易治。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寒暑往復,其規律是陰盛至極則轉變為陽。陽盛至極則轉變為陰。陰性主寒,陽性主熱。
所以寒到一定程度就會變熱,熱到一定程度就會變寒。因此說寒能生熱,熱能生寒。這是陰陽變化的道理。所以,冬天感受了寒邪不立即發病,到了春天就會發生溫熱病;春天感受了風邪不即發病,到了夏天就發生泄瀉、痢疾病;夏天感受暑邪不即發病,到了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秋天感受了濕邪不即發病,到了冬天就發生咳嗽病。這是由於四季氣候不同,依春、夏、秋、冬的順序而發生的各種疾病。

作者簡介

《論疾診尺》篇出自《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之《靈樞》。傳世本的《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書組成。《靈樞》又稱《黃帝內經靈樞經》,由南宋人史崧整理而傳世。二書皆未標明撰著年代,亦無作者之名。於是,關於《內經》的成書年代及作者,千餘年來爭訟不已,迄今仍無定論。古人論《內經》撰著年代,大致有成書於遠古黃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和《內經》是偽書等說法。認為《內經》出於遠古,成於黃帝時期者,多為醫家。公元三世紀,魏晉人黃甫謐即認為三部書都是黃帝和岐伯的醫論,是黃帝時書。五百年後唐人王冰對《內經》是黃帝時書,深信不疑。宋代奉敕校正醫書的高保衡、林億等人仍堅持古醫家的看法。
尺之皮膚滑而不澀目光澤的,是風病;尺部肌肉鬆軟柔弱的,是身體睏倦、四肢懈怠的“解亻亦”病,喜好睡眠,肌肉瘦削的,是寒熱時發,不易治癒;尺之肌膚滑潤如膏脂的,是風病;尺之肌膚澀滯不滑的,為血少營虛的風痹病;尺之肌膚粗糙不潤像乾枯魚鱗的,是脾土虛衰、水飲不化的“痰飲”病;尺之肌膚灼熱,脈盛大而躁動的,是溫病,若脈顯盛大但不躁動而現滑利的,是病邪將被驅出,正氣漸復,為病將痊癒之象;尺之肌膚寒冷而脈小的,是泄瀉與氣虛的病;尺之肌膚高熱灼手,先發熱後發冷的,屬寒熱往來一類的疾病;尺之肌膚先覺寒冷,久按之後感覺發熱的,也是寒熱往來一類的疾病。
肘部皮膚單獨發熱的,候腰以上部位發熱;手腕部皮膚單獨發熱的,候腰以下部位發熱;肘前部單獨發熱的,候肩背部發熱;肘後部單獨發熱的,候肩背發熱;臂之中部單獨發熱的,候腰腹部發熱;肘後緣以下三四寸的部位發熱的,腸中有蟲;手掌發熱的,候腹中發熱;手掌發涼的,候腹中發涼;手魚際白肉有青色血脈的,是胃中有寒。
尺之肌膚高熱炙手,項部人迎脈大的,屬熱盛,當主失血;尺膚堅大,而脈小甚的,則見於氣虛,若加有煩悶現象,會立即死亡。
目見赤色的病在心,見白色的病在肺,見青色的病在肝,見黃色的病在脾,見黑色的病在腎,黃色而兼見其他色而不能辨明的,主病在胸中。
診察目痛,有赤色的絡脈從上向下的,屬於太陽經的病;從下向上行的,屬於陽明經的病;從目外向內行走的,屬於少陽經的病。
診察有寒熱往來的病時,如果目中有赤脈從上向下貫瞳子,見一條赤脈的,一年死;見一條半赤脈的,一年半死;見兩條赤脈的,兩年死;見兩條半赤脈的,兩年半死;見三條赤脈的,三年死。
診察齲齒痛時,按壓陽明之脈,有病變的部位必單獨發熱,病在左側的左側熱,在右側的右側熱,在上的上熱,在下的下熱。
診察絡脈時,若皮膚多赤色絡脈的多屬熱症,多青色的多屬痛症,多黑色的是久痹,若赤、黑、青皆多而兼見的,為寒熱病,身體疼痛。
面色微黃,牙齒垢黃,指甲上也現黃色的,是黃疸病。若嗜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有澀象的,不嗜飲食。
患病之人,在手橈骨部位的寸口脈和頸部的人迎脈小大以及浮沉相等的,為難治之病。女子手少陰心脈動甚的,為懷孕的徵象。嬰兒有病時,其頭髮都向上豎起的,必定死亡。若耳部絡脈色青而隆起的,主抽搐腹痛。大便青綠色有乳瓣,泄下完谷不化,再加之脈小弱,手足寒冷的,其病難治;若泄瀉脈大,手足溫暖的,易治。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寒暑往復,其規律是陰盛至極則轉變為陽。陽盛至極則轉變為陰。陰性主寒,陽性主熱。
所以寒到一定程度就會變熱,熱到一定程度就會變寒。因此說寒能生熱,熱能生寒。這是陰陽變化的道理。所以,冬天感受了寒邪不立即發病,到了春天就會發生溫熱病;春天感受了風邪不即發病,到了夏天就發生泄瀉、痢疾病;夏天感受暑邪不即發病,到了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秋天感受了濕邪不即發病,到了冬天就發生咳嗽病。這是由於四季氣候不同,依春、夏、秋、冬的順序而發生的各種疾病。

作者簡介

《論疾診尺》篇出自《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之《靈樞》。傳世本的《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書組成。《靈樞》又稱《黃帝內經靈樞經》,由南宋人史崧整理而傳世。二書皆未標明撰著年代,亦無作者之名。於是,關於《內經》的成書年代及作者,千餘年來爭訟不已,迄今仍無定論。古人論《內經》撰著年代,大致有成書於遠古黃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和《內經》是偽書等說法。認為《內經》出於遠古,成於黃帝時期者,多為醫家。公元三世紀,魏晉人黃甫謐即認為三部書都是黃帝和岐伯的醫論,是黃帝時書。五百年後唐人王冰對《內經》是黃帝時書,深信不疑。宋代奉敕校正醫書的高保衡、林億等人仍堅持古醫家的看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