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政治》是一部學術論文,論文作者盧成軍,導師潘國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政治
- 文學體裁:論文
- 作者:盧成軍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盧成軍著
導師
潘國華指導
學科專業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民進黨 政治主張 民粹派 政治心理學
館藏號
D675.8
館藏目錄
2010\D675.8\3
內容簡介
在世界民主化的第三波浪潮中,台灣開始實施向民主政治的轉型,並逐步確立了以“總統”直選為標誌的民主體制。然而,民主化並沒有給台灣民眾帶來期望中的社會和諧、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別是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里,人們看到更多的卻是島內的政治亂象、經濟低迷和族群分裂,以及兩岸關係的緊張對立。民進黨乏善可陳的執政作為,一方面引起台灣社會的普遍不滿,另一方面卻依然保持有較高的民眾支持率。本文認為,這主要歸結於民進黨的民粹主義(populism)政治策略,民進黨推行的民粹主義政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世界範圍內的民粹主義實踐中,民粹主義的現象及其扮演的角色所引發的爭議一直眾說紛紜,而台灣政治的發展演變更具有自身特殊性,民粹政治在現實中打出的“民意”旗號,使其與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的關聯,兩者之間容易混淆。因此,對民進黨民粹主義政治這一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有助於準確歸納出台灣政治變化的內在因素,理清台灣政治的發展脈絡,深化對台灣現實社會的理解,也有助於增強對台灣問題研究的現實性、前瞻性和科學性。 本文認為,在民進黨的發展過程中,民進黨及其政治人物演繹著“挾民主以令人民”的民粹主義風格,致力於各種街頭鬥爭和社會運動,政黨政治成為“草根民主”角力的舞台;在民進黨取得政權後,以陳水扁為代表的民進黨以民粹主義的政治策略,為己黨或個人的政治利益,依託龐大行政資源的優勢,對民眾實施蠱惑人心的宣傳和操弄。自此,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政治具有了完整的意義,其所體現出來的“認同衝突”,使政治動員變為煽動社會對立的舉動,選舉成為“愛台與賣台”、“本土與非本土”的較量,不斷激發民眾的“悲情意識”和非理性情緒,促成了島內社會整體上民粹氛圍的蔓延,並嚴重影響到台灣的政治生活、民意走向、經濟發展和兩岸關係。 本文著眼民進黨民粹主義的發展演變過程,對“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政治”進行了概念的梳理與解析。本文認為,在形式上,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政治強調對直接民主的訴求,把複雜政治問題轉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在激發民眾情緒中普及其政治價值觀念,在直接的政治行為中造就民眾感覺擁有權利決定政治事務的想像。在本質上,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政治是民進黨及其政治人物實現政黨利益的一種政治策略,民進黨以“本土化”的政黨定位,用“台獨”分離主義的意識形態培植並固化其支持者的偏見,從而達到操弄及裹挾民眾的目的,以此取得代表“人民”的名義,作為其政權與政策合法性的淵源和基礎。民進黨民粹主義政治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平民立場”、“操弄民眾”、“樹立敵者”和“民粹專制”四個方面,其所體現出的是一種工具價值的效用,是為了民進黨贏得選舉、掌握政權,最終實現“獨立建國”的政治目標所服務的。 在與世界其他地區民粹主義的比較研究中,本文總結了民進黨民粹主義政治的具體特徵。在對民進黨民粹主義政治主要表現進行實證分析的同時,著重對民進黨民粹主義政治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論證。就民進黨民粹主義政治產生的內因,分析了民進黨在政黨競爭中的利益取向,論述了民進黨的民主觀念,剖析了民進黨主要人物的政治特質和心理背景,並提出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政治是民進黨及其政治人物自覺行為和本能反映的結果,其民粹理念與民進黨的政治文化密切相關,而政黨攫取政治利益的功能需求、民進黨的民主思想觀念、政治人物在選擇政治策略的本能意識和心理反映,這些思想意識基礎是引發民粹主義的內在誘因。就民進黨民粹主義政治產生的外因,本文著重從台灣的社會根源進行了剖析,分析了台灣的民眾性格、本土意識和大眾民主觀念,以及轉型中台灣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等,提出了政黨政治的策略選擇必然受到這些社會現實的制約,現實基礎給民進黨提供了可能付諸行動的界限和選擇策略的空間。 通過對民進黨民粹主義的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本文得出的基本結論為: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政治既存在發展困境,又會長期存在。民進黨及其主要政治人物的興衰、社會對民粹主義的反思、台灣民主政治的逐步成熟,這些因素使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政治受到一定的抵制與批判。然而,由於台灣客觀存在的“認同”和“族群”問題,以及民進黨政黨競爭的非常態模式與傳統慣性,使回到在野黨的民進黨,可能採取激烈的反政權措辭和行為,把社會的任何不滿情緒演化為持續發動民粹的資源,在內耗中去尋求政治權力的再分配,而在野的身份使得民進黨對政局的發展結果更不負責,其民粹行徑或許會愈加激進。同時,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也可能會為民進黨的民粹主義提供利用的空間,從大陸的角度來講,如何應對島內民粹主義的激化是維護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重大挑戰,因此必須要理性對待台灣的民粹主義現象,致力拓展一個有利於和平統一的政治局面成形。 本文運用政治科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相關原理,在研究中全面分析與專題研討結合,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並舉。在方法論上,運用“民主化視野中的民粹主義”的理論範式和解釋框架,即功能主義與發生學相結合的方法;同時注重運用行為主義的理論方法,結合政治心理學觀點進行相關分析。在對規範性和經驗性研究的結合上,本文既對民進黨民粹主義的概念進行理論的解構,又對其民粹主義具體表現進行歸類比較,在實證中檢驗基本結論。 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有:第一,由於民粹主義實踐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使其在學術研究領域一直眾說紛紜,也沒有統一的理論框架,這對於民進黨的民粹主義研究有著相當難度。本文試圖突破既有的研究局限,通過概念梳理與實證解讀,並深入考察民進黨民粹主義政治的心理淵源和社會根源,以全面清晰地認識民進黨民粹主義政治的確切面目。第二,雖然有學者觀察和分析到了台灣的民粹主義現象,但是缺乏對其概念明確界定的規範認識,筆者努力做出嘗試,通過本研究豐富完善大陸對台學術研究的內容。第三,本文注重運用政治心理學的理論進行相關分析,探索政治行為過程與實施者心理特徵之間的相互關係,這在有關台灣問題的研究中還不多見。同時,台灣問題是當代中國的重大現實問題,本文立足於台灣問題研究的整體思路,盡力為分析台灣現實提供一種思維與判斷,以求取研究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