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文化生產力

《論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文化生產力》作者何頻,杜肯堂指導,

學科專業為政治經濟學,四川大學2007授予的博士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文化生產力
  • 作者:何頻
  • 導師:杜肯堂指導
  • 學科專業:政治經濟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關鍵字:區域經濟發展 文化產業 文化經濟學
  • 館藏號:F127
  • 館藏目錄:2009\F127\10
中文摘要
文化生產力是當今世界繼科技生產力之後社會廣泛認同的又一個重要科學命題,是新的條件下人們對文化的本質和功能、對生產力發展要素、對國民財富內涵等認識的又一次飛躍。近年來,在黨的文獻和學術著作中,多次看到“文化的力量”、“文化力”、“文化生產力”等術語,表達了現代社會中文化在其特定的科學涵義上,對於精神財富生產和物質財富生產的重要影響。 文化和經濟相互聯繫、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經濟是文化的物質基礎,文化不僅反映著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狀況,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動或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文化既是一種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又成為經濟發展中所隱含的深層驅動力。文化本身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即文化產業,直接加入經濟發展過程,文化產品成為現代國民財富的重要內容。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催生了文化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在國民經濟的空間系統——區域經濟中,文化以其廣泛而深刻的滲透力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文化生產力,一方面直接表現為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文化滲透到區域經濟活動和物質產品當中,表現為區域各行各業中文化資源日益充分的利用。論文分七章,一章總論,六章分論,從以下方面具體論述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文化生產力: 首先,文化生產力在區域經濟發展諸要素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中,文化生產力指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以及文化資源在非文化產品生產領域中的作用。在區域經濟發展諸要素中,文化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歷史基礎等要素一起,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要素,又以其乘數效應滲透於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牽動性要素與制度性要素之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在區域經濟研究中引入文化生產力範疇,對於現代區域經濟學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其次,文化資源已經成為影響區域經濟成長的重要資源。對於不同區域來說,長期積澱下來的燦爛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其社會財富的重要構成部分和能夠推動區域經濟成長,形成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源。文化資本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性,是能夠實現邊際報酬遞增的稀缺要素;文化資本對企業家精神的形成與企業創新有重要影響。文化資本投入加快區域經濟成長。要注重區域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轉化。 第三,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與最佳化。文化產業必將帶來財富的增長,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因其特殊的產業屬性和外溢效應,對其他產業產生重要的關聯帶動作用,提升區域產業結構。文化產業在西方國家已成為帶動國民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區際差距繼續拉大。在緩解結構性矛盾和縮小地區差距中,開發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以及其他相關產業,是一些欠發達地區因地制宜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的成功舉措。 第四,地域文化是生產力,地域文化塑造區域特色經濟。地域文化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資源,和其他發展要素一起,並影響其他發展要素,塑造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知名品牌,進而形成區域分工中的專門化部門和支柱產業;地域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沉積和現代理念相結合的觀念形態的文化,在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下,影響區域經濟主體的價值取向、行為風格、管理理念,進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模式;地域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形成地方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文化旅遊、休閒產業,並以其關聯帶動作用,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 第五,文化交流、文化認同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和諧區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區域的開放必然帶來區際經濟聯繫和文化交流,只有交流才能達到認同,而只有認同,即相互承認、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起經濟聯繫和互補互利的關係,從而構建和諧區域的市場條件。文化交流與認同是經濟聯繫與經濟合作的催化劑及潤滑劑,有利於降低磨合過程中的風險成本,促進區域經濟合作;有利於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互利雙贏;有利於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提升各自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尤其對於東西部地區來說,文化發展的非均衡是形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因而必須加強東西部文化的交融,以東部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帶動西部文化的創新。 第六,企業是區域微觀基礎,企業文化是生產力。在微觀經濟領域,文化的經濟意義十分明顯。企業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經濟文化,企業文化對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來說,提高了企業效率,改變了員工的價值觀,是企業活力的源泉,也培養了消費者的忠誠度,主導著企業經濟活動模式,有效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成本。要發揮企業文化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約束功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增強區域經濟實力。 第七,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涵與保障。“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新農村建設方針涵蓋了農村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綜合發展的途徑,而文化建設貫穿於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各個方面。關注民生,既要關注農民的物質生活,也要關注農民的文化生活。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於培養新型農民,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除了培育新觀念,樹立新風尚,建設新環境,創造新生活,還要加快農村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農村文化事業關鍵是加強文化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活動方式的建設。農村文化產業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任重道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