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儒教作為一種文教

論儒教作為一種文教

《論儒教作為一種文教》是林存光編著的書籍,首版時間是2017年08月01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儒教作為一種文教
  • 作者:林存光
  • 首版時間:2017年08月01日
  • 字數:24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版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為“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論叢”第二冊,由12篇文章組成。第一篇文章是專門評述梁漱溟先生的文化理論的;最後一篇文章則又再次回到梁溟漱先生有關中國文化的論述;中間的10篇論文,主要是作者10多年來思考和探究孔子和儒家、儒學和儒教以及國學的當代價值和意義,並偶爾參與由這些問題不時引發的相關學術論爭和思想激辯而撰寫的部分文章。一定意義上,反映和代表了作者治學論儒的學術軌跡、心路歷程以及基本的立場、態度和精神方向。

作品目錄

一、中國文化的問題性
(一)一個解釋性文化概念的釐清
(二)分析的層次
(三)中國文化問題
(四)中國的出路:從中西抽象的調和走向具體融合
二、復興儒教抑或回歸孔子
(一)復興儒教抑或回歸孔子?
(二)儒教“上行路線”與治世功能的利與弊
(三)文化究竟是一種“權力”還是一種“教養”?
(四)回歸孔子的精神路向
(五)未來的時代究竟應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教合一的時代?
(六)重建“儒教國家”究竟是歷史的重演還是戲仿?
三、“不完全的真理”更誤人
(一)李零先生的“明白”之處
(二)李零先生的糊塗之處
1.立場的曖昧
2.立場的褊狹
3.解讀的片面
4.讀書人的自欺性
四、儒學的當代轉化:立場、信念與心態
(一)儒學的時代與時代的儒學
(二)儒家的基本信念
(三)儒學的當代轉化需要一種理性的意識與心態
五、在學術與文明之間
(一)如何理解“中國是對儒學的回應”?
(二)儒家對中國“軸心文明”的貢獻及其“文明”意識的形成
(三)儒家之學與儒家文明的形成、發展與傳播
(四)儒學的第三期發展與儒家文明未來復興的可能性
六、也論國學研究的態度、立場與方法
(一)梁文“國學觀”的片面性與國學研究應持的態度、立場與方法
(二)梁文對劉澤華先生學術觀點的惡意曲解及其思維錯亂
(三)梁文關於“王權”觀的謬誤、無識與弔詭
(四)梁文的學風問題及其儒家道統論的誣妄
七、王權主義與中國傳統社會形態論
(一)王權主義與中國傳統社會形態論述要
1.政治權力是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最重要特點的一把鑰匙
2.中國古代社會結構中的社會分層及其成員,以及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國家的形成與建立,主要是由政治權力的決定作用塑造出來的,是政治權力支配社會、政治權力支配經濟運動的產物
3.中國古代社會屬於“權力—依附”型結構,而在其中王權居於社會各種權力之巔
4.居於各種權力之巔的王權(或皇權)支配和左右著中國傳統“四民”的社會政治命運乃至生死存亡,因此,也就決定和影響著中國傳統社會的治亂興亡
5.對中國傳統社會形態需作分層研究與綜合分析
(二)有關國學問題的爭議與評析
八、重新發現儒家?
(一)重新發現儒家——周代的“封建”和儒家“正名”、“三綱”觀念中的契約性君臣關係
(二)儒家憲政主義傳統——“天道憲政主義”與制度架構的“共治”模式
(三)在中西話語之間:秋風“儒家論述”的進一步反思
九、將“誤讀”進行到底
(一)理解和詮釋儒學的兩種基本路徑與方法:社會歷史的方法與哲學抽離的方法
(二)“概念”的恣意操作:以西方話語詮釋中國“封建”和儒家“三綱”的含義
(三)雙重的誤讀及其本質主義的錯誤根源與心理謬誤
十、一個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儒學觀與文化主張
(一)儒學與時代
(二)現代新儒學研究與“三大思潮對立互動”說
1.三大思潮對立互動的整體性的思想史視野與研究路徑
2.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存在決定論與階級—意識形態分析方法
3.發展、多元、開放的理論視角和文化心態
(三)當代大陸新儒學的馬克思主義分析與回應
(四)“馬魂、中體、西用”良性互動、綜合創新——方克立先生的文化主張
(五)小結
十一、儒家視域中的政治
(一)如何理解“政治”的內涵及目的
(二)儒家民本學與政治正當性信仰
(三)當代政治儒學評議
(四)結語
十二、論儒教作為一種文教
(一)“是”與“作為”之間的含義區別
(二)中國政教傳統中的“文教”與“武衛”
(三)孔孟為中國文教之宗及相關問題
(四)孔子儒家之教是否是宗教或是否應宗教化
(五)孔子儒家之文教事業和理想的價值與意義

  

版本信息

作者:林存光
  • 出版社:學習出版社
  • 責任編輯:吳保平
  • 出版時間:2017年08月01日
  • 技術編輯:周媛卿
  • 開本:1/16
  • 版次:第1版
  • 裝幀:平裝
  • 印次:第1次印刷
  • 字數:243000
  • I S B N:978-7-5147-0791-5
  • 語種:漢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