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之法則

《調和之法則》是宋育仁所著作品,出自於《宋育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調和之法則
  • 作者:宋育仁
  • 作品出處:宋育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往者章秋桐先生在《甲寅雜誌》倡“調和”之義,意在析陳政力向背之理,俾政治當局自節其好同惡異之性,而尚有容之德也。乃袁氏專制性成,卒不悛悟,重以帝欲之所驅,益向沉淵之中以趨,終至淪溺而不可拔。吾民於此,因以覓得機緣,相牽相引,相提相攜,以入調和之途。而舉西南之義旗,共和以之重光,獨夫以之自斃,是知政理所在不可或違,違則敗亡立見。蓋遵調和之道以進者,隨處皆是生機,背調和之道以行者,隨處皆是死路也。余曩有言,宇宙間美尚之品性,美滿之境遇,罔不由異樣殊態相調和相配映之間蕩漾而出者。美味,人之所樂嘗也,然當知味之最美者,皆由苦辛酸甜鹹調和而成也。美音,人之所樂聞也,然當知音之最善者,皆由宮商角徵羽調和而出也。美色,人之所樂觀也,然當知色之最美者,皆由青黃赤白黑調和而顯也。美因緣,人之所樂求也,然當知因緣之最美者,皆由男女兩性調和而就也。飲食、男子[女]如是,宇宙現象一切如是,即政治亦罔不如是。是美者,調和之子,而調和者,美之母也。故愛美者當先愛調和。
調和之境,雖當寶愛,而調和之道,則不易得也。由吾之政象言之,袁氏既死,政局宜稍有光明之象矣,顧乃反是。新舊之爭哄不絕,黨派之軋轢未已,接觸愈多,排擠益烈,長此以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動之後,益以反動,潛滋醞釀,終成不可收拾之局,而非吾國今日之能堪。故調和之聲,近又稍稍聞矣。但凡一事之興,一說之立,利之所在,害必從之。即如調和之說,初旨本甚可貴,而思之不慎,辨之不明,則誤解相承,十而八九,毫釐之謬,相去日遙,真正合理之調和未著厥功,而虛偽敷衍之調和已肆其禍,將日言調和而全失其真,適居其反。此古人所以惡紫之奪朱,惡莠之害苗,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茲陳數義,以告今之以調和新舊自任者。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宋育仁,四川富順人,中國近代思想家。光緒二十年任駐英、法、意、比四國二等參贊官,戊戌變法期間主持籌備四川近代第一份報紙《渝報》,又設“蜀學會”,出版《蜀學報》,清末任禮學館總纂。民初曾任國史館纂修,後被袁世凱以“妨害國家”為名,遣送回鄉。之後一直在四川講學、著述,並寫下了大量政論。宋育仁著有《時務論》、《採風記》等,既反對西化,也反對保守。他認為泰西政俗之善者,與中國上古三代的理想如出一轍,從而提出了“復古即維新”這一別具一格的改革主張。編者簡介王東傑,河南濮陽人,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研治中國思想文化史和中國近代史,著有《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運動(1925—1939)》(北京,三聯書店,2005),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文章數十篇。陳陽,四川合江人,2007年考入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2014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