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意識,指對課程的敏感程度,它蘊涵著對 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幾方面。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課程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影響著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課程意識
- 定義:課程的敏感程度
- 蘊涵方面: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等
- 影響: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
- 作用:實現課程價值與課堂實效
- 相關人群:老師
名詞內涵,課程意識作用,教師的影響,
名詞內涵
課程意識關注教學目標本身的合理性之外,還關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是否有教育意義.
和教學意識相比,教學意識更多地關注教學的技術問題,而課程意識則更多地關注教學的價值問題,即關注人本身,關注教學究竟是為了什麼的問題。
課程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一方面,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課程哲學”,是教師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程意識作用
課程意識對於教師的現實意義在於,無論是備課、上課、評課,還是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都要問一問: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要這樣教?在哪門課上教?最後,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有什麼結果和實效?這是實現課程價值與課堂實效的前提與保障。就拿備課來說,不管是“零教案”,還是統一要求的教案,都要切實考慮和回答上面的幾個問題,做到“備課程、備方法、備學生。”目前的難點首先在於“備課程”。要從以往的“備教材”轉向“備課程”,首先需要具備課程意識。從目前教師的實際狀況來看,關鍵在於扎紮實實地研討課程標準,並且在備課(包括評課與反思)的時候反覆“回到課程標準”,“對照課程標準”。另外,還需要加強不同課程之間的溝通與聯繫,教某一學段、某一門課的教師同時需要了解其他學段和其他課程的標準和要求。
教師的影響
課程實施與課程效能及其評價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這與泰勒提出的關於課程的四個基本理論問題仍然一致。但我們應進一步認識到,從課程發展與實施到課程效能的評價都是動態的、系統的層次結構。其中,教師是不可忽視的關鍵部分。同時,教師這個層次又不是孤立的,是課程發展與課程效能系統層次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發揮教師在課程發展和課程效能中的作用,教師形成如前所述的課程意識就非常重要。既然課程發展在教師這一層次上表現為教師對於課程範圍、時間分配、內容、教學側重點、教學策略,以及如何對學生分組使他們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習活動等做出決策,那么教師只有具備了課程意識,才能理性地、心中有數地、靈活地和富有創造性地進行這樣的決策,才能切實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也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教師這一層次上的課程效能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