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教學理念所呈現出的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促使廣大教師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的圍欄,努力去實踐新課程理念,探索出適合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認識觀不斷變化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綻放出新光芒。
基本介紹
課改簡介,理性精神,文明教養,專門技能,自我表達,延伸能力,教師必備,轉變觀念,合作意識,評價學生,嶄新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模式,教學原則,
課改簡介
本次課程改革較好地體現了社會、個體與自然三者的有機結合、統一。主要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概括的說主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下列素質。
理性精神
包括兩層含義(1)理智的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慾,尋根究底的探索精神;(2)批判精神,懷疑精神,不輕信、不盲從、不惟書、不惟上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例如物理、化學等結論,不是象以前一樣,由老師演示實驗後,馬上就得出結論;而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後,先由學生總結、和老師共同探究後得出結論。
文明教養
擁有知識並不見得就擁有教養,只有當知識轉化為個性特徵和人格特徵時,只有當知識轉化為行為習慣並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知識才能成為個人的教養。一個人的基礎文明的教養越廣博、越深厚,他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就越強。
專門技能
現在社會是信息和科技非常發達的社會,對於人才要求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特長,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對社會很好的服務。
自我表達
只要能對於社會有所貢獻,只要有能力,就要大膽表現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體現。但表現不是盲目自大,要有效的恰當的表現自己。如語文、英語、音樂等科目,要敢於表現自己,大膽地演說、表演節目、回答問題等。
延伸能力
自我延伸的能力就是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舞台,並成功地扮演各種社會角色的能力。這是適應社會,能夠延續生存的基本能力。
6.具有自由與責任的意識和能力
以上新的教學目標具體通過“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大方面而體現出來。
教師必備
轉變觀念
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新課改的重要任務。
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合作意識
首先,教師間要加強合作,集體的力量遠遠超過個人,新課程對教師的備課要求更高,備課最重要的不是備內容,而是備學生、備方法、備重點與難點,圍繞學生來備課,通過教師間的合作和交流,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新課程下,教師教學時需要根據課程要求和學生必須達到的目標自行選擇教學內容,這就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也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來說,備課組是同一學科的教師組成,對綜合學科來說,就是多門學科的教師組成,需要備課組定期舉行活動,對某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大家對教學重點、難點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教學構想進行交流,最後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
其次,教師要積極與學生合作,不要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在開放式的教學中,學生已不滿足於單單依靠聽教師在教室里講這種方式獲取知識,可能會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多方面的學習信息,擁有多種生活體驗和實踐經驗,甚至有時他們得到的信息和經驗是教師尚未接觸到的,這就使得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了權威地位,自然也無居高臨下的感覺,必須轉換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
教師在與學生一道蒐集身邊的資料,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時,可能會遇到未曾接觸過的新鮮事物,或涉及不了解的新科技成果,為了很好的解決問題,就需要在與其他教師積極合作的同時,注重平等、互動師生關係的建立,視每一個學生為合作者,尊重他們的個性需求,共同關心國家乃至世界的新發展、新成就,努力創設師生平等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係,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評價學生
課程標準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因此,課程標準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我們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儘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他的學習是有收穫的,是成功的。
為此,要全方位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仔細觀察學生對知識理解、掌握的程度,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表現出的情感和價值觀,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體現,這樣的觀察可以為教師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提供可靠的信息。在評價時,應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可以採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公評相結合。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變化和發展狀況,幫助他們作好總結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導、啟發學生,促進其發展。
嶄新理念
1.1以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為核心。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技能是新課改的中心任務。新課改精神的認真落實也真正 能夠史無前例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髓。
1.2建構主義為指導。根據學生的智力結構、知識結構和教師業務能力結構,用最最佳化組合方法,把學科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它們之間內在的關係的知識結構性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該理論體現了真正的教學應有的特點:高水平的思維、知識的深度、與現實的聯繫、大量的交流以及為學生的進步提供社會支持。
1.3探究性學習。是“研究最有效、最主動、最能夠激發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學習”。立足於對人的潛能的開發,立足於對學生興趣的強化 。是解決當前“應試教育”系例問題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舉措。
1.4開放性模式。課程的開放性,教師應不局一格,從單調的課堂里走出來,通過媒體看外面的世界;通過開放的教育資源環境建構學生的知識和情感。
1.5創生性課程。在課標的準則下,課程是由師生這兩個主體共同創生和建構的。教育必需超越課本,在這方面廣義化媒體教學資源環境擔負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師不能成為教本的奴隸,而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
教學資源
2.1原有的媒體教學思想誤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執教者把目光轉向單一的高新技術產物——電教媒體。認為:越是高級的、檔次高的、價格昂貴的媒體越好,如CIA教學媒體等。因此在農村學校,許多教師總是借“落後條件”來推諉媒體教學資源研究的責任;而條件較好的學校,僅重視公開課和示範課的表演,而真正的推廣普及運用比例還較少。這也即當前媒體教學上存在的兩個極端。許多教育工作者對媒體資源存在著單一化和片面化的看法。
2.2新的大媒體教學含義:
根據新課改和建構主義理論,學生通過主動探究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基本素養。而這一建構過程,需要大量的多樣化的媒體資源來支持。這樣教學媒體的廣泛性也就應運而生。教學媒體隨著時代改革也不斷在發展變遷。從遠古的肢體語言到口頭說教;從古往的文字書本到現在的課堂粉筆加黑板;而電化教學媒體的產生使教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信息化教育”的誕生,多媒化整合,已成為現代教育手段的主流。因為學校發展層次的不同,現在是多種媒體並存的時代。“沒有最好的媒體,只有最適用的媒體”。不同的媒體有自己的優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筆者認為:教學中凡能建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資源都應歸納到媒體的范籌。這就包括了語言、書本文字、圖片、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和電子計算機媒體資源等;也包含了實驗探究體驗性素材;同時前人的生活經驗、社會閱歷都應屬於教學媒體的內容。這也即廣義化的大媒體教學資源概念。
教學模式
3.1課本教材、課外讀物等文本素材。這是傳統的、最常用的主體教學媒介。現在乃至今後都不可能被取締。
3.2幻燈、投影圖像和影視素材。形象而生動的畫面,使知識體系簡易化和直觀化。電化教學初始化的產物,一般為單媒體運用。因各媒體的特點不同,其功能不一。選擇運用時應有針對性,不可濫用和亂用。
3.3 CAI教學模式。多種媒體整合,“形聲並茂”、“人機互動”的特點,表現現代教學的最高先進手段。教學時常製成課件。但因設備昂貴、技術性要求高,這一模式的推廣發展受到一定阻礙。目前僅在經濟優勢地區普及。
3.4生活經驗社會閱歷等經驗性教材。前人的科學積累我們不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和條件全部去再現。有許多的先人成果需要歷史的繼承。這也是教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媒體素材。
3.5多媒體 VCD教學。在 CAI教學的普及性受到滯礙時,這種方便而靈活的教學模式幾乎可以替代 CAI教學。該模式的最大優點是:物美價廉。性能可以與 CAI教學設備俊美,有多媒化、互動性、資源性和普及性的特點。在農村學校其發展的前景非常可觀。
3.6實驗探究體驗性素材。實驗教學可以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判斷力和設計能力。其作用是電化教學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學中,這種體驗性媒體資源不能輕易用其它模式取代。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變革就是把研究性學習納入了正常教學的範圍,同時特別重視實驗教學的地位。
3.7 網路化教學。通過網路資源,服務於教學。該模式是當今教學發展的一個趨向。
教學原則
4.1資源性原則。所有的媒體展現出來的資源,都服務於課標,它替代不了課本,也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媒體素材只能是師生共享的資源。如在生物教學中,經常把收集的各種數碼圖片、影視素材片段調用到課堂的某一環節中,探究中有生趣,課堂活躍而不亂,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到了知識。反之,整節課全面運用媒體,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個性被扼殺在媒體的主導中。
4.2開放性、創生性。通過媒體去看外部世界,建構知識體系。因師生的素養層次不同,素材的作用價值也因人而異。資源的開放性,有利於師生的個性發展,有助形成個性化教育教學模式。同時,資源不是單一的素材,通過師生的共同建構後,可升華成新的更高層次的資源。教師在運用媒體資源時應把這一潛在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賴蛤蟆吃天鵝肉”在文學領域裡是不可能的事,但利用偶然一次機會拍到樹蛙捕食到麻雀的照片,進行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探究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全體師生形象理解了動物捕食本領的高超,及樹蛙的捕食結構的特點。從圖片資源到知識結論;從文學領域到生物學科;從動物的捕食到生存競爭的本能。無不體現通過資源開放性、生成性地構建課堂教學。
4.3整合性。沒有最好的媒體,只有最適配的媒體和最佳的媒體最佳化組合。知識內容的不同,教學對象的差異,運用的媒體表現手法在選擇上應廣思多慮,配置合理;各媒體間有優勢又有不足,科學搭配媒體,可使各媒體優越性更為突出,而缺陷得以彌補。過去生物教學中,對於顯微結構的探究,教師依賴掛圖較多。但圖片的真實性易理解性大打折扣。而運用顯微鏡觀察分組實驗,教學面向全體受到束縛。將視頻演示儀或數位相機和顯微鏡、電視或液晶投影儀有機搭配,前二者問題迎刃而解。
4.4普及性。優秀的媒體只能拿來表演或陳列展示,而不能推而廣之,充分全面運用到教學中,這種媒體沒有優久性,最終會被淘汰。我們尋求的是適合於多層次教學條件的媒體教學模式。湘教育音像出版社發行的多媒體 VCD,正是以此為出發點,找到了一條在全國各層次學校推廣的多媒化教學的新路子。通過Premiere、AURHORWARE、FLASH、巨星MTV等軟體工具組合各種媒體資源,然後刻錄成光碟或VCD糟,在農村落後地區也能推廣普及當代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另運用PowerPoint、FrontPage軟體製作簡易型課件,只要有足夠的素材,也可提高課件的普及性。
4. 5服務於課標,而不是某一版本的教本。新改下的個性化教本較多。用和不用某一版本的教材取決於地方上的教育領導者。因人和地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筆者認為教師完全成為某一教學版本的奴隸,是很不科學的。要做到共建教材體系,執教者應大膽探究,找到適合於自己學科特色的媒體教學模式。在幾年來的生物教學中,用數位相機、攝像機、電腦及電腦軟體、網上資源配套;演示儀---電視、電腦---顯微鏡系統剪取,籌建了有自己學科特色的教學資源庫。教本不斷變遷,但自己收集的資源體系因其資源性特色總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服務於各種教學改革。這是教本自身配套資源體系永遠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