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外生書

《誡外生書》是三國時期蜀漢文學家諸葛亮創作的一封家書。作者在信中教育外甥如何立志、修身、成才,告誡他要以古聖先賢為榜樣,節制情慾,去除俗念,不為瑣事所困擾;要能屈能伸,拋棄雜念,雅納他人意見,做到心胸開闊。若無遠大志向、堅定意志,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庸庸碌碌,無所成就。全篇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志向進行了論述,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誡外生書
  • 作品別名:誡外甥書
  • 出處:《諸葛亮集
  • 作者:諸葛亮
  • 創作年代:三國蜀漢
  • 作品體裁書信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誡外生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外生:三國魏晉之際,外甥多作外生。《太平御覽》載:“諸葛亮誡外生曰”,故可信。
2.存:懷有,懷著。
3.慕:仰慕,嚮往。先賢:古代的賢人。
4.絕:斷絕,摒棄。情慾:人的情感欲望。
5.疑滯:疑惑不定,停滯不前。
6.庶幾(jī):本為接近之意。漢魏人好用“庶幾”,代指好學而努力成才的人。王充論衡》:“夫孔子之門,講習五經,五經皆習,庶幾之才也。”
7.揭然:崛起、顯露的樣子。
8.惻然:誠懇的樣子。
9.屈伸:偏義複詞。主言屈,謂退處不得志。
10.去:使……去,摒棄,拋開。細碎:瑣碎的小事。在學問上指與經世致用大略相對的章句國小,在接物上指與社會大事相對的家庭個人瑣事。
11.咨問:徵詢,請教。
12.嫌吝(lìn):怨恨、吝惜。嫌,個人仇怨。吝,好財吝嗇。
13.淹留:滯留,停留。此處謂有才德而不被錄用,屈居下位。
14.美趣:美好的志趣。
15.患:擔憂,顧慮。濟:成功,成就。
16.強毅:堅強果斷。
17.慷慨:情緒激昂。西漢司馬相如長門賦》:“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
18.碌碌:平庸無為。滯於俗:被世俗風氣所困擾。滯,這裡是困擾、牽制的意思。
19.束於情:被情慾嗜好所束縛。情,情慾。
20.竄伏:逃匿、潛伏。此處有沉淪之意。凡庸:平庸的人。
21.下流:地位卑賤。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拋開疑難困惑的羈絆,使自己發奮成才的志向,顯露崛起而有所依存,誠懇篤行而感動他人。要能夠適應順逆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的糾纏,廣泛地向賢人請教,除去個人仇怨和貪財吝嗇之情,這樣,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又何損於自己美好的志趣,何患於事業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剛強堅定,意氣不慷慨高昂,就只會被凡俗庸習牽制而碌碌無為,被私情邪欲束縛而默默無聞,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中,難免就會淪落為地位卑賤的人。

創作背景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諸葛亮十三歲時,他們姐弟四人跟隨叔父諸葛玄離開山東老家趕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朝廷又派朱皓接任諸葛玄,失了官職的諸葛玄只好帶著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荊州,投靠舊友荊州牧劉表。到襄陽後,諸葛亮因年紀幼小,就到劉表辦的“學業堂”里讀書。他的兩個姐姐先後出嫁,大姐嫁給了中廬縣名門蒯祺,子嗣不詳,蒯祺官至魏房陵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被蜀將孟達攻殺。二姐嫁給了襄陽名士龐德公之子龐山民,龐山民官魏黃門吏部郎,其子龐渙,字世文,晉太康中為牂牁太守。諸葛亮寫信教導外甥修身成才之道,至於是蒯姓外甥還是龐渙,則無從考證。李伯勛《諸葛亮集箋論》推測,蒯祺戰死後,諸葛亮可能將大姐與蒯姓外甥一併接到成都安置撫養,而二姐和龐渙想必一起到了曹魏,所以受教者應當是蒯姓外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篇文章是諸葛亮為教誨其外甥而寫,短短几行字就完整地告誡了外甥應該怎樣走出平庸,建立豐功偉業,千載之後讀來仍能感受到其諄諄教誨、言深意切的殷切感情。
文章一開篇,諸葛亮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志當存高遠”,即做人應當抱有遠大的志向。具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圍繞著“志向”,諸葛亮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如何做到“志存高遠”進行了論述。首先,“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這幾句說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賢”即要以古聖先賢作為榜樣,向他們看齊,才可以樹立自己的志向和提高自己的信心;“絕情慾”即不要沉湎於情慾;“棄疑滯”即摒棄不必要的滯留之念。做到以上三點,才能為實現理想抱負真正有所行動,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有了上面立志的方法,就應了解實現志向的措施,即“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這些是在實踐抱負的過程中的手段和方法的運用。人只有能屈能伸,才可以成就大業。就諸葛亮自身而言,正因為善於堅忍、耐心,才能躬耕田畝之間,以“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閒情逸緻,閱世達變、冷靜洞察,最終借好友徐庶的力薦,出山助劉備成就一番霸業。而成大事者,治學不應沉迷於瑣碎、拘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可學以致用。不恥下問、禮賢勤思也是學習中重要的手段和必要的途徑,這樣才可開闊眼界、集思廣益,學識才會更加淵博。不僅要“廣咨問”,還不應“藏私”,也要有問必答,和他人交流、切磋、探討,這樣才會互為促進、互相砥礪。
最後,諸葛亮又從反面進行論述,“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這句話更是對後輩的鞭策和激勵。如果志向不堅韌果毅,意氣不慷慨激越,只會碌碌無為如同凡夫俗子,默然存世局限於私情,永遠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在平庸中耗盡一生。這樣的話語,是長輩對後人的殷殷期望,更是諸葛亮平生志向的體現以及身體力行的經驗總結。
這篇文章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還必須有實現理想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和戰勝困難、排除干擾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會成為一種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平庸下流。一個人如果志向高遠、意志堅定、心思縝密、富行動力,就很有可能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開創出一番事業。

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鄧紹基李玫《尺牘精華》:諸葛亮在這封信中強調志向高尚、目標遠大對於人生的重大意義。這雖是告誡外甥,卻是歷代人物成敗的經驗教訓,也包括了他本人的親身體會。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忠心《齊魯親職教育探幽》:諸葛亮在給外甥的訓中,提出“志當存高遠”的論點,然後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不同的態度會引出兩種不同的結果,告誡外甥要有理想和抱負。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時稱為“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後,任為丞相。劉禪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興十二年(234),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著有《諸葛亮集》。
誡外生書
諸葛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