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韻

語感韻

“語感韻”是詩歌(包括舊體詩和新詩)創作押韻的一種原則,是聲韻改革與時俱進的最新成果,是目前用韻標準或原理最為切合實際、用韻最為寬泛的詩歌押韻原則。“語感韻”由於滄海(於永森)在2007年提出(後正式闡釋於齊魯書社2011年出版的《詩詞曲學談藝錄》一書),並以其為原則進行詩歌創作實踐至今。

基本介紹

  • 書名:語感韻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出版時間:2011
  • 包括:舊體詩和新詩
現實基礎,改革成果,制定原則,

現實基礎

古代舊體詩(尤其是格律詩)押韻最為流行、持續時間最長的是“平水韻”:隋陸法言《切韻》分206韻,因過細而不切實用,至唐代,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劉淵將同用的韻合併為107韻,後人又合併減少為106韻,此即“平水勻韻”。平水韻隨著語言聲韻的變化而逐漸顯示出聲、韻分離的情形,如其“上平十二文”( 文聞紋蚊雲分[分離]氛紛芬焚墳群裙君軍勤斤筋勛薰曛醺芸耘芹欣氳葷汶汾殷雯賁紜昕熏),其中的很多韻字根據今天國語的讀音,已經感覺不出同屬於一個韻部,如“文”和“熏”,在語感聽覺上差距已經很大,這種情況在平水韻中比比皆是,已經嚴重脫離了詩歌創作的實際。而從時間上來說,沿用了一千多年的聲韻長期得不到修正,也顯然存在較大問題。更為致命的是,古代的四聲“平”(分陰平、陽平)、“上”、“去”、“入”中的“入”聲在今天的國語中已經不復存在,這就造成了閱讀古代詩歌和今天創作詩歌在押韻上的困惑:一方面,閱讀古代詩歌,很多“入”聲字因為在今天的國語中已經派入了其他三聲,而令人感覺到詩歌的格律難以把握,另一方面,今天的詩歌創作如果仍然用“平水韻”的標準,造成了很多困難,需要記住若干派入其他三聲的“入”聲字,如“擊”、“石”等由古代的“入”聲字派入國語的“陰平”,如果掌握不好、記不住,就很容易出律。這些情況表明,平水韻的改革是實在必行的。

改革成果

“平水韻”不適合當今時代的詩詞創作,已經逐漸成為詩人詞家的共識,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指出:“為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儘快編出新韻書。新韻可先出簡本,以應急需,然後在簡本試行的基礎上再出繁本。”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鐵青在今年8月第十七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及9月中華詩詞學會濟陽工作會議的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以國語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這是從語言發展現狀出發,獲得最大詩詞效果,深受廣大民眾歡迎的必要措施。《中華詩詞》雜誌去年公布了兩種聲韻改革簡表,一邊試行,一邊聽取意見,準備經過認真研究,綜合為一種試行簡表。”《中華詩詞》編輯部組織力量,對公開發表和社會上已經使用的幾種聲韻簡表,進行了分析、研究、比較和歸納,徵求了一些詩詞作者的意見,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
中華新韻的公布,標誌著當代詩歌聲韻改革已經進入實質階段,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同時,也標誌著當代詩歌聲韻改革並必須與符合時代情況的歷史潮流已經不可改變。但是,目前中華新韻的韻部歸納,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仍未從詩歌押韻的根本精神出發來歸納韻部,導致仍存在一些平水韻殘餘的痕跡,如“九文”中的“頓”、“盾”和“遜”、“迅”,“十二齊”中的“梨”和“榆”等等,在國語的語感、聽覺上仍然不相同或相似,仍脫離了現實聲韻的實踐。

制定原則

在中華新韻的基礎上,針對其不足之處,“語感韻”應運而生。和從語言聲韻的學術角度來歸納韻部的原則不同,“語感韻”採取從實際出發的根本精神,從詩歌押韻的審美效果來考慮(即詩歌押韻是為了產生一定的聲律之美,而這種聲律之美是由於所押的韻字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語感、聽覺而產生的),而採用國語的語感、聽覺為制定原則,即以國語的語感和聽覺為基礎,凡是在語感上聽覺上相同、相近或相似的聲韻,都可以並為一個韻部,都可以通押。這種制定原則採取了動態的制定精神,即在未來國語已經變化了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根據其時的國語語感和聽覺,根據“語感韻”制定的根本精神和制定原則,來制定新的符合新的歷史情況的“語感韻”。
而且,“語感韻”極其簡單易行,不需要歸納出各個韻部,列出成千上萬個韻字,只要掌握了國語和“語感韻”的基本精神、原則,就可以在詩歌創作中將韻押好,從而起到押韻應該具有的聲律之美的效果。簡而言之,詩歌的押韻本來就是極為簡單的事情,不應該象“平水韻”那樣,因為怕出律而提心弔膽,不應該成為束縛詩人創作的重要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