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誘發疾病模型
- 主要原則:病因誘導原則
- 物理因素:機械力、溫度和壓力的改變
- 生物因素: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
簡介,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學因素,心血管系統病動物模型,心肌缺血的動物模型,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消化系統動物模型,肝硬化動物模型,動物大腸癌模型,複製,神經系統疾病模型,泌尿系統疾病模型,內分泌疾病模型,其它疾病的動物模型,
簡介
疾病動物模型建立的主要原則就是病因誘導原則。所有的疾病都或多或少的與基因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我們把他們分為三大類:單基因病,多基因病以及獲得性基因病。
誘發性動物模型的複製不外是以生物的、物理的及化學的因素作用於動物,使動物產生類似於人類疾病的生理改變。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機械力、溫度和壓力的改變、放射線、噪音等。複製模型時要注意選擇適宜的刺激強度、時間和頻率。例如要觀察Ⅰ度燒傷,若作用時間過長,溫度過高,則會出現深度燒傷,達不到觀察Ⅰ度燒傷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的目的,模型將失去價值。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生物製品、細胞、毒素等各種致病原,通過注射或接種使動物產生相應疾病。用該方法進行複製時首先要注意易感動物與人臨床症狀的異同處,選用易感動物。如輪狀病毒可引起嬰兒急性壞死性腸炎,而犬感染該病毒後僅出現亞臨床症狀。人畜共患病動物模型是研究人類疾病的極好材料,現有150多種人畜共患病資料,為流行病學、病理學和臨床症狀學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化學因素
化學因素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通過化學物質的燒傷、腐蝕,二是通過化學物質參與代謝實現的。在複製過程中要注意不同品種、不同年齡、體重的動物存在著劑量、耐藥性和副作用的差異。如用四氯化碳複製肝脂肪變性動物模型,量過大會引起肝壞死,乃至出現急性中毒而死亡,因此,在試驗前要摸出穩定的實驗條件。
心血管系統病動物模型
心肌缺血的動物模型
急性心肌缺血動物模型的製備方法很多,可概括分為兩類,一是開胸法諸如冠脈結紮法、冠脈夾閉法、微量直流電刺激法、化學灼燒法及冠脈局部滴敷藥物法;二是閉胸法,通過注射或接種使動物產生相應疾病。包括異物法如微珠堵塞法和球囊堵塞法及冠脈內注射藥物誘發冠脈痙攣法。開胸法直觀省時,易掌握,冠脈病變的部位恆定,個體間差異小,但需行開胸手術並要求以呼吸機輔助呼吸,創傷大,動物死亡率高達30-60%。閉胸法簡便易行,手術創傷小,動物死亡率低,術後動物恢復迅速,可以選擇任何一支冠脈,定位準確,且動物處於較少的生理擾亂下,用這種方法製備的模型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相對準確,誤差小。
齊淑英等利用銅圈置入法製備急性心肌缺血動物模型,其機理可能在於銅圈作為異物被置入冠脈內,會誘發冠脈內血栓形成,堵塞冠脈而發生急性心肌缺血。選健康雜種犬,體重19±4kg,硫噴妥鈉10mg/kg靜脈注射麻醉動物,左側臥位固定於實驗台上。右頸部常規備皮消毒,橫行切開皮膚,逐層分離皮下組織,暴露右側頸總動脈,結紮其遠心端,近心端剪開直徑約1/2,送入8F動脈穿刺器,X線下沿穿刺器送入7F預塑形左冠脈主幹,注射38%泛影葡胺顯影證實後,沿導管送入PTCA長導絲至左前降支遠端,撤出導管、將自製銅圈(用直徑0.2mm銅絲,以12-16號注射針頭繞制7圈而成)套在導絲上,再用PTCA導管將銅圈推送至左前降支第一分叉處,撤出導管(PTCA導管)及長導絲,銅圈留於局部,連續心電監護,間斷注射造影劑。在實驗中,於送入導管前靜脈給予肝素鈉1.5mg/kg,置銅圈前靜注利多卡因2.0mg/kg,然後維持靜滴(1.0mg/min)。
其結果,犬於放置銅圈後4-12min出現急性心肌缺血,冠脈造影顯示銅圈遠端不顯影,心電圖出現定位的ST-T改變,成功率100%。犬於實驗結束後12h內均存活,死亡率為0。
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
除田鼠和地鼠外,一般溫血動物只要方法適當都能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病變。常選用兔、豬、大鼠、雞、鴿、猴和犬等動物。常用的複製方法有高膽固醇、高脂肪飼料餵養法,免疫學方法,兒茶酚胺類藥物注射法,同型半胱氨酸注射法,幼乳大白鼠法及膽固醇-脂肪乳劑靜脈注射法等。
家兔是使用最廣的動物,它對造病膳食的敏感性高,容易造成高膽固醇血症與動脈粥樣硬化。缺點為家兔的脂質代謝與人類不同,病變的解剖分布以胸動脈為主,小動脈常有病變;病理組織以血源性巨噬細胞吞噬脂質為主,形成泡沫細胞,不容易形成粥樣斑塊,亦難以形成複合性病變;網狀內皮系統常伴有脂質沉積。
在含黃豆粉10%、麥粉38%、麩皮50%,鹽1%及魚粉1%的基礎飼料中加進豬油與蛋黃粉,每天每隻家兔餵基礎飼料30-50g、豬油1.5g和蛋黃粉5g。以上述造病膳食飼餵14周。在餵食後2周內,血漿膽固醇濃度從實驗前的124mg/100ml逐漸上升,第8周達到最高水平,平均值為543mg/100ml。繼後膽固醇濃度明顯下降,停餵造病膳食後,下降更為明顯,降至180mg/100ml。主動脈病變Ⅱ-Ⅳ級者達92%,其中Ⅲ-Ⅳ級病變占62%;病變雖以細胞內外脂質沉積為主,但網狀內皮系統的脂質沉澱及肝臟損傷明顯減輕,死亡率降低。以該方法複製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比較符合人類的飲食情況,實驗中動物健康狀態穩定,死亡率較低。
消化系統動物模型
肝硬化動物模型
選體重150-200g的Wistar大鼠,將D-氨基半乳糖配製成10%的生理鹽水溶液,用1NNaOH將pH調節至7.0,以250mg/kg的劑量行腹內注射,每天一次,每周6天,約半年左右即可形成肝硬化。
在複製過程中,自股動脈取血作肝功能試驗,包括血清蛋白測定、濁度試驗、轉氨酶、乳酸脫氫酶(LDH)、單胺氧化酶(MAO)、5'-核苷酸酶(5'-NA)、γ-谷氨醯轉肽酶(γ-GT)及膽鹼酯酶。分批處死動物進行屍解,觀察腹水,心、肝、脾、肺腎等器官形態,用4%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厚5微米,進行HE、網狀纖維(Gordon與Sweet法)、膠原纖維(VanGieson法)及彈力纖維(Weiger法)染色。
在採用上述劑量D-氨基半乳糖長期多次注入大鼠腹腔時,動物耐受性較好。逐漸出現進食活動減少,有時解稀糖大便,腹部較為膨隆。半年內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體重平均增長顯著延緩。
屍檢時可見腹腔內有腹水,0-20ml不等。心、脾、肺、腎、無明顯改變。與對照組相比,早期肝明顯增大、重量增加,色澤較灰黃,以後體積逐漸縮小,質地變硬,邊緣較鈍,肝表面可見瀰漫性分布的細顆粒狀結節,結節大小不一,直徑約為0.5-1.5mm,結節間可見瀰漫分布的纖維間隔,間隔一般較細小,其凹凸程度隨病變而加深。切片HE染色、光鏡下檢查,在注射氨基半乳糖5個月後,肝小葉結構開始紊亂,形成大小不等的肝細胞團,有的仍見好的中央靜脈,但其周圍門脈區膽管上皮高度增生,其間夾有殘留的個別肝細胞及少量單核多核白細胞及褐色素沉著。隨著病程的延長,增生的膽管及纖維母細胞向四周呈星芒狀伸展,有的與中央靜脈相連。一般肝細胞變性壞死少見,大多呈增生表現。Gordon與Sweet法染色顯示肝細胞團中網狀纖維少見而周圍組織中存在著大量疏鬆的網狀纖維。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均未見增多。除肝外,其餘實質器官切片無異常發現。
實驗動物在出現肝硬化時血清白蛋白含量稍有降低,濁度試驗略增高,血清GPT、LDH、MAO、5'-NA、γ-GT與膽鹼脂酶均無明顯改變。
動物大腸癌模型
動物大腸癌的自然發病率很低,僅田鼠較易發生大腸息肉和腫瘤。早期使用誘癌的化學劑多是芳香胺類,1965年Laqueur套用蘇鐵素(cycasin)及其配基-甲基偶氮氧甲醇(MAM)成功地誘發了大鼠大腸癌,之後,又合成一系列類似物。目前用以誘發大腸癌的致癌劑主要是間接致癌劑二甲阱及直接致癌劑亞硝胺類。選用的動物有小鼠、大鼠及豚鼠等。這裡重點介紹二甲阱誘發小鼠大腸癌的方法。
選體重為18-20g的雌性昆明種小鼠,飼以常規飼料,任意飲水。致癌劑:對稱的二甲肼(symmetrical1,1-dimethylhydrazine,DMH),為白色粉狀結晶,每次臨注射前以無菌生理鹽水配成0.4%溶液,並用NaHCO3將其pH調至6.5-7.0。每周給小鼠頸部皮下注射DMH20mg/kg(即0.4%DMH溶液0.05ml/10g)一次,連續20(或16)次。於注射日起6(或5)個月末處死動物,檢查大腸的腫瘤。
據資料報導,大腸癌的發病率為81-100%。誘發的大腸腫瘤均系惡性腫瘤。腫瘤發生在腸壁的黏膜面,大多向腸內突出,腫瘤表面光滑,少數有糜爛。全部腫瘤均分布在距肛門6.5cm範圍內,以距肛門3-4cm處最密集。腫瘤的組織學檢查,絕大多數為腺癌。實驗中還誘發了一定量的肛門腫瘤,切片檢查均為鱗癌。亦可用C57BL純系小鼠誘癌,方法同上,但誘癌率低,僅35%,每鼠帶瘤數亦少,說明此系小鼠對DMN不敏感。用DMH誘癌法,小鼠較大鼠合適,因為前者主要誘發大腸癌,後者除誘發出大腸癌外,小腸癌發病率較高,說明大鼠大腸組織對DMH敏感性不如小鼠高。此外誘癌率與小鼠的種系亦有關係,一般認為C57BL純系小鼠誘癌率低。
注射DMH及處理小鼠、墊料時需戴手套。加強防護措施。
複製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關於該模型複製方法,除國內外多數採用的油酸法外,尚有靜脈注射致死量大腸桿菌內毒素、出血性休克、高濃度氧吸入等等。但目前認為用油酸法製備RDS模型比較理想,因為這種模型的病理形態及病理生理的改變和臨床所見者甚為相似,具有某些臨床RDS的特點,可以做為臨床研究的對象。從病理上說,注射油酸與臨床誘發RDS的因素差異較大;誘發RDS的因素多種多樣,表現在肺並無特異性,且本法變化迅速,典型,簡便易行,故不失為一種較理想的方法。
油酸是一種毒性很強的脂肪酸,注入後首先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肺微血管強烈收縮。隨後,由於脂肪栓子阻塞肺毛細血管,造成肺微循環障礙;油酸尚可直接刺激血管,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及肺泡上皮,增加通透性,導致間質水腫,出血等病理改變。還有人指出,油酸有破壞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作用。
取體重2-3kg的家兔,將動物背位固定於實驗台上,在2%普魯卡因局部麻醉下分離一側頸總動脈以備取血用。待動物安靜後觀察其一般狀態,著重觀察呼吸運動、舌黏膜顏色,並記錄呼吸頻率。由頸總動脈取血1ml(注射針管預先用20mg%肝素鹽水沖洗),用丹麥radiomete微量血氣分析儀測定PaO2、PCO2、pH,並計算肺泡-動脈氧分壓差(A-aDO2)。用結核菌素注射器從耳緣靜脈注射油酸(化學純,分子量282.47),劑量為0.08ml/kg。注射後除觀察呼吸頻率、呼吸運動等一般變化外,分別於30、60、90、120分鐘時取血1ml,重複測定血氣及A-aDO2變化,與注射油酸前相比較。注射油酸後3小時將動物放血處死,開胸取肺,用生理鹽水沖洗其表面血液,並用濾紙吸去表面水分,然後在普通藥物天平上稱重,計算肺係數。肉眼觀察肺組織大體變化後,將標本用10%中性福馬林固定液固定,按常規作病理切片鏡檢。
所有實驗動物注射油酸前呼吸頻率在40-60次/分之間,注入油酸後10分鐘左右最快,可達140/分;2小時後仍保持呼吸過速,但已有減慢趨勢。有的在60分鐘自鼻腔溢出淡紅色泡沫樣液體,此外動物有明顯吸氣性呼吸困難,類似臨床急性肺水腫。
注射油酸後血氣突出變化是PaO2明顯下降,60-120分鐘時PaO2比開始下降30mmHg左右。PCO2與pH值變化不大,但在實驗過程中一般可看到初期PCO2值偏低,pH值偏高,後期則相反,可能與機體代謝情況及呼吸頻率變化有關。
注射油酸後肺泡與動脈分壓差明顯加大。A-aDO2正常值在吸空氣條件下為100mmHg,差值加大提示肺泡氧瀰漫入動脈血發生障礙,是診斷RDS的重要依據。RDS時因肺水腫、充血、出血等影響通氣與血流灌注比率,增加了無效灌注,導致重低氧血症,這種情況不能單純用提高吸入氧分數(FiO2)糾正。
A-aDO2計算公式:
動脈血PCO2
A-aDO2=〔(大氣壓-水蒸氣壓)×吸入氣氧濃度-——————〕-PaO2=
呼吸商
40
〔(760-47)×0.21-——〕-PaO2=98-PaO2
0.8
家兔正常組織呈淡紅色,表面光滑,實驗兔肺組織呈暗褐色,有點狀或片狀出血、小灶性壞死,多數動物氣管內有粉紅色泡沫樣液體,肺體積增大。曾測定20例實驗兔肺係數,平均值為10.41±2.94,明顯大於正常值(4-5),提示有顯著肺水腫。
肺重量
肺係數=——————
體重(kg)
鏡檢可見部分肺泡呈代償性擴張,部分肺泡萎陷顯示局部不張,肺泡內有水腫液及出血,偶可見有透明膜形成。
應注意必須保證油酸準確注入於血管內,因油酸總量甚微,如稍有外溢則影響很大。處死動物以放血為好。取肺時應將心肺提起,結紮並離斷腔靜脈及主動脈,並於氣管分叉上1mm處再結紮一線,從上端剪斷氣管,最後連同心肺血管全部結紮離斷,務求準確得出肺重量。如此模型作實驗治療用,則可根據實驗要求延長動物存活時間或調整油酸劑量。
神經系統疾病模型
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
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experimental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是一典型的實驗模型。早在1944年Ferraro根據對一系列實驗結果的總結,指出EAE和人的脫髓鞘病有相似之處。1947年Freund等報告,以腦或脊髓加Freund佐劑(FA)進行免疫,僅需一次注射就能引起豚鼠EAE,而且成功率相當高。以後,以兔、小鼠、大鼠、羊、貓、田鼠及猴等動物用同樣方法均能複製成功,以豚鼠最為敏感。這裡介紹用同種脊髓加FA進行免疫複製EAE的方法。
Freund氏左劑的製備參照Paterson的製法,液體石臘(c.p)8.5ml,無水羊毛脂(c.p)1.5ml,結核菌。用上述混合液配成4mg/ml的FA。高壓滅菌後使用。
脊髓組織懸液:於實驗當時,在無菌條件下先將豚鼠肝素化,然後經胸主動脈用生理鹽水灌洗至無血。取出脊髓,除去脊膜,稱重,用玻璃研磨器將脊髓研成勻漿,以生理鹽水配製成50%懸液。
脊髓-FA乳劑的製備:將脊髓組織懸液與FA按1:1混合,用注射器反覆抽注,即成乳劑。
選用體重400g左右的豚鼠,於豚鼠的四個足掌肉墊各注射脊髓-FA0.1ml,每隻豚鼠共注射0.4ml。注射後按常規飼養。
免疫注射半月後,血清中逐漸出現抗脊髓抗體,皮膚試驗呈延緩反應,而且豚鼠陸續出現後肢癱瘓,甚至大小便失禁,很易死亡。
血清補體結合反應:由豚鼠心臟抽血,以3,000轉/分離心30分鐘分離血清。抗原為1%脊髓生理鹽水懸液,也經3,000轉/分離心1小時,取其上清液作試驗用。補體為2套用單位,溶血系統為2%綿羊紅細胞及2單位的溶血素。
皮膚試驗:將豚鼠背部剃毛,用10%同種脊髓生理鹽水懸液0.1ml作皮內注射,注後當時及24、48小時觀察皮膚反應。本實驗在注後當時不見皮膚反應,而在24小時出現紅斑或硬結,48小時仍存在,所以是延緩型反應。
組織學檢查:在實驗終了時處死動物,取出腦及脊髓等欲檢查的臟器,福馬林固定,常規切片、染色作鏡檢。可見脊膜及中央管周圍有明顯的淋巴樣組織浸潤、增厚,脊髓白質內有細胞浸潤的小灶狀病變及靜脈周圍呈套袖樣浸潤。神經細胞有壞死,細胞核消失呈勻質小體,或細胞體消失留下一空隙,以及細胞周圍有圓細胞浸潤等。在腦組織中可見到腦膜增厚,淋巴樣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室管膜及脈絡膜亦呈同樣變化。小靜脈及毛細血管周圍,則呈套袖狀細胞浸潤。腦實質內有小膠質細胞組成的浸潤灶。有些星狀細胞呈核碎裂、胞漿蒼白、細胞變形等。上述變化以脊髓的病理改變和癱瘓最為一致,是最特異的變化,僅見於注射脊髓加FA引起癱瘓的動物。血清抗體雖也有特異性,但與癱瘓或脊髓病變的程度無一致性關係;而皮膚反應則既有特異性,又與癱瘓及脊髓病變呈一致性。文獻報導還曾指出,這種模型不能用血清抗體進行傳遞,但用淋巴細胞被動傳遞則能成功。提示病變的本質屬於細胞免疫機制。至於腦內的變化,特異性較差,用FA或其它組織懸液加FA注射的動物也能發現,唯程度輕的多,可能是FA本身引起的,也可能因為其它組織和腦脊液之間有某些共同抗原性,從而引起交叉反應之故。
泌尿系統疾病模型
腎小球腎炎疾病模型
在動物身上建立腎小球腎炎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通過免疫手段,主要採用的實驗動物有大鼠、兔及狗。
以生理鹽水配製1:10及1:5雞蛋白即為抗原。用兔製備抗血清,選體重2kg左右的兔,第一次用1:10雞蛋白1ml加FA1ml作成的乳劑注射於肌肉內,以後每周腹腔注射一次1:10雞蛋白2ml,不加佐劑,共注射8次。最後一次注射後5天,心臟穿刺抽血,3000轉/分離心30分鐘,得血清作沉澱反應。如抗體滴度高就可採血,將血清在56℃滅活30分鐘後備用。
於上述血清中加入4倍量1:5-1:10雞蛋白,以保證抗原處於稍過剩狀態,將溶液混勻即可。
選用體重2kg左右的兔,在實驗前4小時,給實驗用的健康兔靜脈注射1%台盼藍10ml,以封閉網狀內皮系統,實驗時由靜脈注射上述抗原抗體複合物10ml,注射速度要慢。
注射後2小時,腎臟就開始出現病變,其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明顯。可在不同時間收集動物尿液、血液等進行各種檢查。以後將動物處死,取出腎臟作組織學檢查。尿液檢查時可發現蛋白、白細胞、紅細胞甚至管型,這些改變在注射後一天已經很明顯。血中非蛋白氮、肌酐等的濃度也在注射後一天即明顯升高。腎臟的組織學檢查顯示病變呈瀰漫性,兩側腎臟均受累。可以發現腎小球毛細血管充血、白細胞滲出,時間稍久者還有由於腎小球內細胞增生而出現腎小球細胞增多、小球體積增大等變化。有些腎小球囊內還可見紅細胞、漿液和纖維性滲出物,嚴重時血管內可有血栓形成。腎小管上皮細胞常有濁腫、玻璃樣變等,管腔內含有從腎小球濾過的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和脫落的上皮細胞,有時它們凝成管型。腎間質內常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和少量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動物死亡大約發生在注射後4天或更晚,如能存活2-3天,一般就不致死亡,一周后病變可逐漸恢復。
影響本實驗的因素主要是抗體的滴度、抗原和抗體的比例。抗體的滴度要高,抗原量又要比抗體稍多,以致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物是溶解性的。Dixon的經驗指出,腎臟病變呈急性還是呈慢性,與抗體的量及抗原、抗體的相對量有直接關係。抗體量過剩易引起急性腎炎,而抗原抗體量相等時則易引起慢性腎炎。另外,在注射抗原抗體複合物前必須把網狀內皮系統充分地封閉,否則就不易成功。如果在注射前用大劑量肝素,則能預防腎炎的發生。
內分泌疾病模型
缺碘性甲狀腺腫
地方性甲狀腺腫除少數地區是由食物高碘和致甲狀腺腫物質引起外,主要病因是缺碘。該模型複製方法很多,如用人工配製的低碘飲食飼養動物及用硫尿類和某些磺胺類藥物抑制甲狀腺組織的過氧化酶以阻礙甲狀腺合成。後一種方法致甲狀腺腫的機制和低碘性甲狀腺腫的發病機制相差很大,不能真實地表現人類甲狀腺腫的病理演變,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這裡介紹後一方法。
選體重120-150g的Wistar大鼠,飼以含玉米粉46%、大米粉40%、黃豆粉10%、碳酸鈣0.5%、氯化鈉0.5%、以及少量維生素B粉的食物。此外每周兩次飼以去離子水培養的麥芽或稻芽。其中糧食是購自嚴重地方甲狀腺腫病區,磨粉後120℃烘拷24小時。氯化鈉採用分析純品,經750℃烘烤12小時後使用。自由飲用電阻值2000KΩ以上的去離子水。實驗三天后尿碘含量顯著減少,並隨著實驗時間的延長而不斷下降。說明低碘飲食3天后大鼠即處於碘飢餓狀態。
與對照組相比缺碘17天甲狀腺未見腫大,但充血顯著,呈暗紅色外觀。缺碘35天全部甲狀腺都顯著腫大,充血更明顯。隨著缺碘時間的延長,腫大加劇,但到了127天雖然甲狀腺腫大,局部充血卻減輕。
缺碘早期甲狀腺細胞增生活躍,腺組織濾泡增多,腺上皮呈高柱狀,並增生形成乳頭突入濾泡腔中,濾泡腔內膠質變稀薄,PAS反應減弱。間質充血。過氧化酶聯苯胺染色顯示過氧化酶活性明顯增強。缺碘127天后濾泡上皮高度降低,含有乳頭的濾泡數量減少,濾泡直徑增大,膠質含量增加,過氧化酶活性降低等顯示甲狀腺病理變化由增生性逐步向膠性甲狀腺腫轉化。
T4值在缺碘35天以後明顯降低並持續維持低水平。缺碘後甲狀腺131I吸收率顯著增加且峰值提前,表明大鼠處於碘飢餓中。
缺碘97天以前與對照組相比無差異。缺碘127天重量顯著增加。
垂體切片用AT-PAS-OG染色,顯示在缺碘35天后就持續出現促甲狀腺素細胞增生肥大,說明在碘飢餓時垂體-甲狀腺軸的活動加強。
低碘動物應單獨飼養並嚴格避免含碘藥物污染飼養室器皿及空氣。沿海地區飼養室的空氣應考慮除碘處理。
其它疾病的動物模型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1.新鮮鯇魚膽汁致大白鼠MOF
(1)實驗動物大鼠,體重200-300g。
(2)器材鮮鯇魚膽汁、谷丙轉氨酶藥盒、膽紅素藥盒、肌酐藥盒、尿素氮藥盒、1%戊巴比妥鈉溶液、重氮試劑、重鉻酸鉀溶液、95%乙醇、pH12磷酸鹽-氫氧化鈉緩衝液、苦味酸、蒸餾水、尿素氮標準套用液Ⅱ、DAM-TSC液、酸混合液、0.4mol/LNaOH、2,4-二硝基苯肼液、丙酮酸鈉標準液、蛋白沉澱劑。大鼠固定器、厚線手套、金屬灌胃管、試管、離心管、0.1-10ml吸管、微量加樣注射器、721分光光度計、恆溫水浴箱、手術器械一套、血氣分析儀。
(3)步驟
①用標準吸管吸取鮮鯇魚膽汁1ml,按比重法測比重並換算成毫升數。
②分別於實驗前48小時向甲鼠灌胃380mg/100gb.w的鯇魚膽汁和向乙鼠灌以同容量的生理鹽水。
③分別用1%戊巴比妥鈉35mg/100gb.w進行腹腔內麻醉,並固定於鼠台上。
④手術分離大鼠一側頸總動脈,取血1ml做血氣、酸鹼指標(注意肝素化和隔絕空氣)。
⑤切開頸動脈,將切口對準潔淨試管口,抬高鼠尾部,向試管接血6ml,用2000轉/分離心15分鐘,分離血清以備檢測SGPT、膽紅素、尿素氮(BUN)、肌酐(Cr)。
⑥解剖動物內臟,肉眼觀察肝、腎、肺和腸胃的變化。必要時切一小塊組織放福馬林液固定,以備病理切片檢查。
2、用內毒素致家兔MOF
(1)實驗動物家兔,體重2-3kg。
(2)實驗器材內毒素、3%戊巴比妥鈉、多導記錄儀、兔固定台,其它同實驗1。
(3)步驟
①取甲乙兔兩隻,甲兔於耳緣靜脈注入0.1%內毒素0.3mg/kgb.w,乙兔則注入同容量生理鹽水作為對照。
②將甲乙兩兔分別用3%戊巴比妥鈉1ml/kgb.w作耳緣靜脈注射,麻醉後固定於兔台,分別做氣管插管、頸動脈插管,接感測器並連線多導生理記錄儀。
③注內毒素或生理鹽水後60分鐘、240分鐘分別記錄心率、血壓、呼吸和心電圖,另取頸動脈血1ml(注意肝素化和隔絕空氣),用血氣分析儀檢測血氣和酸鹼指標。
④繼續取動脈血6ml,2000轉/分,15分鐘離心分離血清,檢測SGPT、膽紅素、BUN、Cr的變化。
⑤實驗結束前用快速放血法處死家兔,游離氣管和肺臟,取出全肺計算肺係數。肺係數=肺濕重/動物體重(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