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理論認為,人們不僅會努力地使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保持一致,也就是人們總是試圖使其認知與其感情相符。換句話說,人們的信念或認識在相當程度上受其感情所支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感情相符理論
- 特點:知行一致
舉例說明1,舉例說明2,
舉例說明1
父母有時會因對子女的偏愛而不能很好地識別後者的缺點,甚至對後者的彌天大謊也信以為真,實際上就是情感支配認識與信念的典型事例。羅森伯格(M.J.Rosenberg)曾進行過一項實驗,證明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態度中,感情的改變能引起隨後的認知改變。他先對一些白人被試者進行全面調查,了解他們對待黑人、對待種族平等以及白人與黑人關係等問題的態度。然後,使被試者進入催眠狀態,並告訴被試者,他們對黑人進入其社區已有和先前情況相反的態度。比如,如果被試者先前對不同種族同居一社區持反對態度,如今則告知他對合居有好感;相反,對先前持支持態度的被試者,則告訴他如今對黑、白人種合居很反感,也就是說,在催眠中,被試者原來關於黑、白人種合居的感情被改變,這種感情的改變完全是靠催眠誘導做出的,而不是由於增加任何新的認識或改變舊的認識使然。最後,被試者被從催眠狀態中喚醒,並要求他們表達對黑人和種族合居問題的態度。結果發現,催眠狀態下誘發的感情改變,在被試者關於種族合居的認識方面帶來許多顯著的反向變化。例如,原來反對合居的被試者,開始相信合居對於消除種族不平等和維持種族之間關係的和諧是必需的。之所以出現認知上的這種改變,原因是由於感情的變化使得原有認知與新的感情不相符合,減少認知與情感不吻合的壓力導致了認知上的變化。
舉例說明2
這一點在研究醫藥消費者行為中頗為常見,由於一些疾病尤其是傳染病會具有外部性,一個人患病如果不及時就醫的話可能會引起周圍人群的感染,也會給家人帶來健康的威脅和經濟上的負擔。因此,他在決定是否尋求醫療服務時,即使他個人對健康的信念並不高,對疾病的認知可能認為是不需要治療就會痊癒,他個人對及時就醫的態度並不是很積極。但是,此時情感的要素就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情感與認知一致的壓力會導致個體認知上發生變化,個體就會覺得為了家人著想應該及時去接受治療,早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