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行為主義
- 外文名:Cognitive-behaviorism
- 奠基人:班杜拉
- 早期代表: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 中期代表:斯金納
- 晚期代表:愛德華·托爾曼
- 研究對象:整體行為
- 決定因素:中介變數
- 套用:合理情緒療法、積極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主義是心理學上的一種理論體系, 它是由華生的行為主義開始不斷發展演變,最終由班杜拉提出的理論體系。托爾曼是其發展過程中的傑出代表人物。托爾曼堅持以一...
認知-行為主義理論( theories of cognition-behaviorism ),融合認知論和行為主義兩種觀點解釋學習的心理學理論。認知論和行為主義實質上並非互不相容。學習有各種不同...
社會認知行為主義是一種新的行為主義,以班杜拉為代表。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
認知主義又名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派學者認為學習者透過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種資料加以儲存及組織,形成知識結構(...
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其創始人是美國的心理學家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以...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
目的行為主義(purposive behaviorism)亦稱“認知行為主義”。是指美國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於20世紀30年代創立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反對華生的刺激一反應公式和分子性行為...
1、大膽地使用以往被傳統行為主義所摒棄和拒絕的心理學概念,探索認知、思維、意象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2、強調行為和認知的結合。既可以通過人的思維、信念和期待等...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learning theory of behaviorIism)是指運用行為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學習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在對動物和人類進行一系列控制較嚴密的實驗研究的基礎上...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相對立,源自於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再度復甦。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布魯納、奧蘇貝爾等...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作為傳統心理學的叛逆,在機械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基礎上,在動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產生的現代心理學派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實質...
因此,學習過程也可以說是這種認知地圖的形成過程。托爾曼在把行為作為心理學的對象這一點上雖然是行為主義者,但就對學習這一心理學現象的解釋來看,是與赫爾站在不...
新行為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部的一個車站...
又如,語言學家喬姆斯基,1957年對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斯金納的《言語學習》一書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強調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以及人的語言的先天性與生成性,他的觀點...
情境認知理論(Situated Cognition)是繼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學習理論與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後,與建構主義大約同時出現的又一個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試圖...
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於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求治者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並...
約翰·華生(John B.Watson,1878)於1913年首先打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旗幟,是美國第一個將巴氏的研究結果作為學習理論基礎的人。他認為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