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人格理論(cognitive personality theory)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心理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人格理論
- 外文名:cognitive personality theory
- 所屬學科:心理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認知人格理論(cognitive personality theory)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心理學名詞。
認知人格理論(cognitive personality theory)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心理學名詞。定義著重從認知差異的角度探討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人格理論。1出處《心理學名詞》第二版。...
人格理論(personality theories)是指一種探討人格的結構、形成、發展和動力性的理論。包括:(1)人格由哪些部分構成,如何構成;(2)影響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以及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所經過的階段;(3)人的行為動力是什麼,哪些因素起主導作用等。對人格進行理論探討,始於古代。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氣質體液說, ...
人格信息加工論亦稱“人格認知論”。是指將人腦與電腦進行類比,將人看作類似電腦的信息加工系統的人格理論。這種類比僅是機能上的,即行為水平上的類比。通常用模型說明人性的主要方面。模型一般包含四部分:感覺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各系統具有其編碼、保存和傳遞信息的方式。以該理論研究人性尚有較...
人格發展理論,是一種人類學理論。主要有三種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埃里克森的八個人格發展。埃里克森理論 0~1歲 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 內在好的感覺,信任自己和他人,樂觀 壞的感覺,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觀 1~3歲 自主對羞怯和疑慮 意志訓練,自我培訓,能作決定 積極嚴厲,自負...
18型人格系統完善,將各種人格理論納於一個體系。人有18種性質,18種基本性格。72種性格。環境有18種性質,環格有72種。基本概念 要素性質 1.開放性:描述是否願意與人交往,注重和諧發展;2.完美性:描述追求完美,重視目標計畫的程度;3.較真性:描述對事物的鑽研和完善程度;4.認知性:描述是否重視積累知識...
認知理論(theories of cognition)是關於有機體學習的內部加工過程,如信息、知識及經驗的獲得和記憶、達到頓悟、使觀念和概念相互聯繫以及問題解決的各種心理學理論。持學習的認知觀的理論家有德國格式塔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的皮亞傑、美國的布魯納與奧蘇伯爾。儘管他們彼此間存在很大差別,但在學習問題的觀點上有...
九型人格理論,是將人格劃分為九種,研究各種人格的特點以及不同人格之間差別的理論。九型人格論既簡單、精確,又寓意深遠。它描述了每種性格更高層面的認知,提示我們每天如何與自己的性格打交道,讓我們真正認識自己、了解別人,找到那條人生中暗自牽引你的命運鑰匙。簡介 九型人格的理論核心是發現自己,準確些就是...
亦稱“艾森克人格雙因素理論”。德裔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 1916—1997)提出。認為神經質傾向和內外向為人格的兩個因素。並以內外向為一個維度,以神經質(穩定和不穩定)為另一個維度,繪製出人格結構圖,把人格分成四大類(與古希臘的氣質類型對應)、三十二小類。簡介 英國心理學家H.J.艾森...
理論分析 ABC人格理論是理情行為治療法的理論與實務之核心。A是既存的事實、事件、或一個人的行為或態度。C是情緒與行為的結果、或一個人反應;此等反應可能適當或不適當。A(緣起事件)並不能導致C(情緒的結果)而是B,它是一個人對A的信念;是B導致了情緒反應C。例如,如果一個人在離婚後感到沮喪,這不...
奧爾波特的人格定義的兩種陳述都強調了人格的獨立性。注重研究個體而不注重研究制約人類的規律,是貫穿於奧爾波特研究活動始終的主題。他三番五次地重申,決不會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了解某個特殊個體的唯一途徑是研究這個特殊的人。奧爾波特認為完備的人格理論必須具有能夠代表"生活綜合"的測量單元,這種單元就是特質...
近年來,研究者們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共識,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 Goldberg(1992)稱之為人格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研究者通過辭彙學的方法,發現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大五人格(OCEAN),也被稱之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過NEO-PI-R評定。人格理論 開放性(openness):具有想像...
這種整合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實驗室的認知研究非常有意義,同時也將為人格與成就關係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人格與認知關係的理論探索 第二部分 人格與認知的相關研究 第三部分 人格與認知的實驗研究 展望 人格與認知的整合之路 附錄 實驗研究中的分實驗材料 參考文獻 後記 ...
墨菲認為人格是社會生物統一體,不能將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割離。他從社會心理學出發,綜合心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提出“生物社會的人格理論”。主要觀點有: (1) 我向思考,滿足於自身需要的認知過程傾向;(2) 疏通作用,需要或動機與使之得到滿足的手段或對象間形成聯繫;(3) 三方面發展,所有現實都傾向於朝...
在學科中一個好的理論不僅應能正確反映事物的規律性,而且應包含良好的證明手段,認知失調理論在後一點上是薄弱的。80年代以來,人們對認知失調理論的討論轉向新的方面。其中較為引起重視的課題有兩個:一是認知失調現象與人格的自我評價之間的聯繫,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認知失調感的發生通常伴隨著人的自我形象的...
超我概念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是指人格結構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兩部分,其中自我理想是自我人生中渴望達到的成就目標,實際上相當於個體為自己所設的思想與行為的價值標準。精神分析學人格結構理論若通俗地說也就是:本我作為人們的先天本性,其回答人們的行為是否必須的問題;自我作為人們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或損失且...
人格特質理論(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於40年代的美國。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和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Bernard Cattell)。特質理論認為,特質(trait)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組成元素,也是測評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單位。釋義 人格理論 在現代人格心理學中,人格特質理論...
就像具有低自尊情緒的人一樣,他們傾向於把消極的生活事件,歸因於穩定、內在的原因(如他們自己的人格、能力的缺乏等),而把積極的生活事件,歸因於暫時的、外部的原因(如運氣、正確的時間、處在正確的位置等)。基於上述問題,艾布拉姆森等對習得性無助理論做了修正。修正後的理論模式認為,人們對於重要的生活...
米契爾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主要套用五種人格變數。即能力,編碼策略,預期,主觀價值,自我調節系統和計畫。具體包括下列五類認知人格變數:(1)能力,指個人知道能夠做什麼,包括智力,社會技能,身體技能以及其他特殊的能力。(2)編碼策略,指個人是怎樣認識事物的。人們對外界信息進行轉換,分類和解釋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