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詹式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
- 出生日期:1896
- 逝世日期:1946
- 性別:男
人物生平,重要事件,個人生活,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詹式邦生於貧寒家庭。父景祜早喪,靠母梁氏撫育成人。少年賴祖償資助,得進川西國小堂讀書。畢業後回鄉做小販營生。1914年,他的叔父及堂兄弟三人被土匪慘殺。式邦痛哭投訴伸冤無門,悲憤萬分,毅然從戎,矢志拯民於水火。他先後在國民革命軍陳銘樞部、李濟深部、余漢謀部服役,並被選送進雲南振武學堂、粵軍講武學堂、黃埔軍校、廬山軍官學校培訓。由於刻苦學習,出類拔萃,遂使他從士兵逐步晉升為排長、連長、團長等職。1936年,調任駐守海南島。“七七”盧溝橋事變,式邦奮筆請纓北上抗日。是年冬,式邦部奉命北調,路經陽春時,他在崆峒岩壁上疾書“誓取櫻花來獻岩”數字,以表抗日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
1939年,式邦部設防於英德琶江口,多次擊潰日軍進犯。同年冬,式邦部孤軍奮擊日寇於清遠百步梯,鏖戰三晝夜,重創敵軍,但詹部亦傷亡慘重。其上司不但拒不派兵增援,當式邦率餘部突圍脫險時,反以“臨陣退縮”之罪名欲置式邦於死地,幸得戰區參謀長葉紹相救,才免為刀下冤鬼。從此,詹式邦深感國民黨軍中的黑暗腐敗,派系鬥爭險惡,不願再留部隊,解甲歸田回到家鄉.
1941年,日寇步步進逼南路,解甲歸田的詹式邦,重燃抗日救亡的熱情,他奔赴桂林等地走訪抗日將領張炎,求教於李濟深。此行,使他深明聯共抗日要義。1943年春,在共產黨人陳信材、郭達輝的倡議下,吳川各界人士成立抗日聯防區,式邦被推選為聯防區主任。是年夏,張炎、李濟深、張發奎薦舉,式邦出任吳川縣縣長和電梅吳廉沿海警備司令。式邦臨危受命,踔厲奮發,嚴於吏治,起用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充任縣、鄉要職;組織民眾抗擊日偽侵犯,肅清土匪之害,積極籌糧籌款賑濟災民;敷揚文教,創辦學校,增加教育經費,架設全縣有線電話網。式邦因實行開明民主政治,打擊土豪劣紳,引起國民黨廣東省當局的不滿,於1943年農曆七月被撤銷縣長職務。式邦離任時萬眾送行,贈刻匾一方,頌其德政。
同年9月,經張炎保薦,式邦被任命四戰區少將參議,負責電梅廉吳防剿工作。他與共產黨人密切合作,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同年10月8日,日寇進犯吳廉邊境,被游擊隊困於鉤鐮嶺,式邦立即率部趕赴戰場,對日寇展開猛烈進攻,日方死傷十餘人,狼狽逃潰。鉤鐮嶺之戰是日寇侵犯南路首次遭到慘敗,銳氣大挫。
張炎、式邦決心聯共抗日,於1945年1月14日率部舉行武裝起義,當天攻克塘綴,並聯合南路人民抗日游擊隊解放吳川全境。1月19日,集中部隊在高嶺村舉行誓師大會,正式成立“高雷人民抗日軍”,張炎任軍長,詹式邦任副軍長。國民黨頑固派,調兵遣將猛撲吳川,迫使高雷人民抗日軍向廉化轉移,以致潰敗喪師。張炎出走廣西,中途遇難。式邦帶領殘部退回吳川,分散隱蔽,進行游擊活動。
1945年10月,詹式邦接張炎夫人鄭坤廉密信,前往香港會唔。臨行前,留下軍用地圖、手槍、望遠鏡以及附上一信,托其妻子轉交地下共產黨員程西屏。到香港後,與鄭坤廉會,決計在越南海防建立聯絡處,召集舊部,重新組織武裝。式邦以經商為名,常來往於香港、海防之間。1946年6月4日,式邦從海防返香港途中,船觸水雷爆炸,身葬碧海。時年50歲。
重要事件
1943年9月,被任命為四戰區少將參議,負責電梅廉吳防剿工作。共產黨人密切合作,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同年10月8日,日寇進犯吳廉邊境,被游擊隊困於鉤鐮嶺,式邦立即率部趕赴戰場,對日寇展開猛烈進攻,日方死傷十餘人,狼狽逃潰。鉤鐮嶺之戰是日寇侵犯南路首次遭到慘敗,銳氣大挫。
1945年1月14日,張炎、式邦率部舉行武裝起義,當天攻克塘綴,並聯合南路人民抗日游擊隊解放吳川全境。後來張炎出走廣西,中途遇難。式邦帶領殘部退回吳川,分散隱蔽,進行游擊活動。
1945年10月,詹式邦接張炎夫人鄭坤廉密信,前往香港會唔。常以經商為名,常來往於香港、海防之間。
1946年6月4日,式邦從海防返香港途中,船觸水雷爆炸,身葬碧海。時年50歲。
個人生活
有妻,子女不詳。
社會評價
愛國救亡,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