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外文章:文學、歷史、哲學的對話》(簡稱《詩外文章》)是當代散文家王充閭創作的創新型散文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0月。
《詩外文章》分為“先秦至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及近代”三卷,書中,作者選擇了數十位詩人的詩歌作品進行解讀,其中既有讀者熟悉的袁枚、趙翼的詩歌傑作,也發掘了李龍石、於華春等鮮為人知的詩人詩作。較之一般文化隨筆,該作在知識性判斷之上平添了哲思理趣,滲透進人生感悟,蘊含著警策的醒世恆言。歷代詩人的寓意於象、化哲思為引發興會的形象符號,則表現為一種恰到好處的點撥,從而喚起詩性的精神覺醒。形象、想像、意象與比興、移情、藻飾、用典的套用,則有助於創造特殊的審美意境,拓展情趣盎然的藝術空間。書中,作者依憑近500首歷代哲理詩的古樹,綻放出蘊涵哲學智慧與人生感悟的時代新花。全書意蘊豐厚,格調清新,文情並茂,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詩外文章:文學、歷史、哲學的對話
- 作品別名:詩外文章(簡稱)
- 作者:王充閭
- 文學體裁:散文著作
- 首版時間:2018年10月
- 字數:77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詩外文章》是一部鑑賞、品讀中國古代詩詞的散文著作。作者從先秦寫至近代,帶領讀者遨遊於2000餘年的詩詞長河之中,領略古典詩詞的哲思意蘊。這是作者長年研習古典詩詞和傳統文化的結晶。作者依憑近五百首歷代哲理詩的古樹,綻放哲學智慧、人生感悟的時代新花。創作中,借鑑東坡居士的“八面受敵”法,每立一題義,都是從多重視角研索、深思,從而拓展了情趣盎然的藝術空間,做出準確而警辟的點撥。書中第一篇《伊人宛在水之湄》,評論了《詩經》中的《蒹葭》,發前人所未發之見解。《原來不過如此》篇,評論了蘇軾的《觀潮》,提出作者新穎的見解。清代詩人和其詩歌作品,前人研究得較少,作者選擇了五六十位詩人的詩歌作品進行解讀,其中既有讀者比較熟悉的袁枚和趙翼的詩歌傑作,也發掘了幾位鮮為人知的詩人詩作,如李龍石、於華春等。李、於是作者的鄉人——遼寧人,作者發掘和研究起來運用了地理上的優勢。另外,書中對禪詩的選擇和解讀,也特別美妙。該書的封面圖選用了不同歷史時期、與各卷緊相契合的繪畫作品——宋人摹唐代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元代倪瓚《虞山林壑圖》、明代沈貞《竹爐山房圖》。
作品目錄
上卷 | |
先秦至隋代 伊人宛在水之湄 詩經 蒹葭 讒人罔極 詩經 青蠅 滄浪之水 先秦民歌 滄浪歌 大風歌罷轉蒼涼 劉邦 大風歌 枯魚之悔 漢樂府 枯魚過河泣 “跟風”現象的背後 漢樂府 城中謠 長相思 漢代古詩 涉江采芙蓉 英雄中的詩人 曹操 龜雖壽 金石其言 松柏其行 劉楨 贈從弟 萁豆相煎 曹植 七步詩 一曲自憐自嘆的哀歌 左思 詠史八首(其二) 出污泥而不染 吳隱之 酌貪泉詩 此心自在悠然 陶潛 飲酒(其五) 寒梅禮讚 鮑照 梅花落 問得含蓄 答得模糊 陶弘景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自薦詩可以這樣寫 吳均 贈王桂陽 孤雁傷懷 蕭綱 夜望單飛雁 庾信平生最蕭瑟 庾信 寄徐陵 作人難 樂昌公主 餞別自解 借物傳情 孔紹安 落葉 唐五代 詩言志 虞世南 蟬 行者常至 李世民 破陣樂 同而不同 李嶠 中秋月 故壘悲歌 陳子昂 登幽州台歌 苦中作樂 王翰 涼州詞 妙於說理 王之渙 登鸛鵲樓 聊將無奈作悲涼 李适之 罷相作 離而不傷 王昌齡 送柴侍御 神與物游 王維 終南別業 詩中有畫 王維 山中 悠然心會 李白 山中問答 生寄死歸 李白 擬古十二首(其九) 流俗多誤 李白 古風五十九首(其五十) “刺天下不識人者” 高適 詠史 戲看真人弄假人 梁鍠 詠木老人(一作傀儡吟) 憐才惜士的哀歌 杜甫 存歿口號二首(之二) 老有所為 杜甫 江漢 詩聖的悲哀 杜甫 南征 清高最忌矯飾 靈澈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慈母頌 孟郊 遊子吟 關注潛人才 楊巨源 城東早春 新嫁娘的機智 王建 新嫁娘詞 閒中生趣 張籍 與賈島閒遊 禪趣 於良史 春山夜月 祛魅 韓愈 題木居士二首(選一) 托物以諷 韓愈 楸樹二首 距離產生美感 韓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看得見的滄桑 劉禹錫 烏衣巷 “詩無達詁”之一例 劉禹錫 視刀環歌 不是春光 勝似春光 劉禹錫 秋詞二首 “梅花”舊話 劉禹錫 楊柳枝詞(九首之一、四) “人心險于山川” 劉禹錫 竹枝詞(九首選一) 雙關諧語的妙諦 劉禹錫 竹枝詞(二首選一) 自信力的張揚 劉禹錫 浪淘沙詞(選一) 劉郎去後 劉禹錫 玄都觀二絕句 一詩三解 劉禹錫 與歌者米嘉榮 花系離愁 劉禹錫 和令狐相公別牡丹 “功臣政治” 劉禹錫 韓信廟 鏡子上面有文章 劉禹錫 昏鏡詞 辨偽 白居易 放言(五首之一) 決疑 白居易 放言(五首之三) 詩人談老 白居易 醉中對紅葉 境由心造 白居易 恆寂師禪苦熱題室 怒其不爭 白居易 禽蟲十二章(之六) 眼界 白居易 禽蟲十二章(之七) 弱者避世之言 白居易 林下樗 | 說給魚兒的話 白居易 放魚 返本還初 白居易 點額魚 少年登科的警示 白居易 送考功崔郎中赴闕 自感乏味 白居易 自感 桃源人也 白居易 澗中魚 美色的悖論 白居易 王昭君二首(其二) 何苦出山 白居易 白雲泉 不作“閒雲” 白居易 嶺上雲 過來人語 白居易 寄潮州楊繼之 瞬息浮生 白居易 對酒五首(之二) 昔夢重溫 白居易 臨水坐 好生之德 白居易 鳥 字字皆心苦 李紳 憫農二首(選一) 莫做高心空腹人 李紳 答章孝標 遺世獨立 柳宗元 江雪 見證時間 徐凝 古樹 空門之悟 神贊 蜂子投窗偈 心性觸事而明 凌雲志勤 開悟詩 莫負韶光 無名氏 金縷衣 詩話滄桑 皇甫松 浪淘沙(二首選一) 種蒺藜者得刺 賈島 題興化園亭 愛菊一解 元稹 菊花 千古悼亡絕唱 元稹 離思五首(選一) 美哉,“說項” 楊敬之 贈項斯 動人春色不須多 陳標 蜀葵 淨掃山雲 施肩吾 諷山雲 立乎其大 劉叉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雨露翻相誤” 劉得仁 長門怨 白髮說公亦不公 杜牧 送隱者一絕 生命潛消的感慨 杜牧 汴河阻凍 仁者之言 杜牧 贈獵騎 明心見志 香嚴智閒禪師 李忱 瀑布聯句 淚灑孤墳 溫庭筠 蔡中郎墳 人間重晚晴 李商隱 樂遊原 借桃抒憤 李商隱 嘲桃 耿耿赤誠寄後昆 李商隱 初食筍呈座中 一篇精彩的史論 李商隱 題漢祖廟 雛鳳聲清 李商隱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寄酬二首(選一) 因象寄興 李商隱 月 悔 李商隱 嫦娥 生命體驗 李群玉 放魚 春風反襯人間世 羅鄴 賞春 為求仙者擊一猛掌 羅鄴 望仙 “功”在殺人多 曹松 己亥歲(二首選一) 椎心泣血之問 羅隱 蜂 自警 羅隱 鸚鵡 雄辯有據 嘲諷無情 章碣 焚書坑 傷春 惜春 望春 司空圖 退居漫題(七首選一) 還需“制度伯樂” 胡曾 虞坂 境遇能夠改變人 王鐐 感事 物不得其平則鳴 高蟾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時間沖淡一切 唐彥謙 仲山 為“小字輩”鼓與呼 杜荀鶴 小松 生於憂患 杜荀鶴 涇溪 青松的讚歌 崔塗 澗松 繁華夢覺 崔塗 感花 明日黃花 鄭谷 十日菊 曲折而明 無盡藏 梅花 知與行的背反 錢珝 江行無題一百首(選一) “素知”的辯證法 周曇 毛遂 需要通才 周曇 再吟 閒到心時始是閒 崔道融 月夕 語淺言深 唐備 道旁木 高情遠志 張文姬 沙上鷺 禪悟人生 契此 插秧歌 對牡丹說“不” 王溥 詠牡丹 何來“女禍” 花蕊夫人 述亡國詩 |
中卷 | |
宋代 史眼 李九齡 讀《三國志》 與鄰為善 楊玢 批子弟理舊居狀 忌巧 楊朴 七夕 憂患偏於順境多 遇賢 雜詩 換位思考 楊億 詠傀儡 狀難寫之景 司馬池 行色 捕魚人與吃魚人 范仲淹 江上漁者 推己及人 范仲淹 淮上遇風三首(選一) 誰是“收人” 范仲淹 書扇示門人 正氣歌 包拯 書端州郡齋壁 外因是條件 梅堯臣 使風船 讓千里馬跑起來 梅堯臣 傷驥 自由頌 歐陽修 畫眉鳥 花山嘆 蘇舜欽 題花山寺壁 寒操勁節 韓琦 小檜 巧喻 李覯 聞鶯 名花之累 王淇 梅 血淚控訴 張俞 蠶婦 風月情懷 邵雍 清夜吟 靈明境界 邵雍 天津感事吟 花之妙 邵雍 善賞花吟 貶柳 曾鞏 詠柳 瞬息千秋 司馬光 瞑目 壽有差等 呂南公 勿願壽 登高望遠 王安石 登飛來峰 史影蒼茫 王安石 讀史 雪舞東風不染塵 王安石 北陂杏花 一言為寶 王安石 諸葛武侯 垂戒千秋 王安石 辱井 為醉生夢死者寫照 王安石 魚兒 平中見奇 王安石 題張司業詩 遊戲之道 王安石 棋 機心機事不相干 王安石 賜也 逝者如斯 王安石 松江 雜著淚痕的諧謔 劉攽 自古 來時路 守端 蠅子透窗偈 莫失本我 張舜民 百舌 雪泥鴻爪 蘇軾 和子由澠池懷舊 視角的選擇 蘇軾 題西林壁 主客二分 蘇軾 琴詩 履險如夷 蘇軾 慈湖夾阻風(選一) 持盈保泰 蘇軾 驪山三絕句(選一) 一飽足矣 蘇軾 擷菜 自己構成自己 蘇軾 野人廬 式微,式微,胡不歸? 蘇軾 山村五絕(之五) 人有悲歡離合 蘇軾 中秋月 原來不過如此 蘇軾 觀潮 事在人為一解 方惟深 灩澦堆 事在人為二解 孔武仲 直舍新辟西窗二首(選一) 托物寄諷 道潛 絕句 實用人才秉至公 黃庭堅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選一) 旁觀者的洞察 黃庭堅 牧童 人到愁來 黃庭堅 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五首(選一) 涼蟬好句幕中吟 陸蒙老 詠蟬 各得其時 秦觀 三月晦日偶題 憤激之言 李唐 題畫 大味必淡 劉延世 自題墨竹 他鄉怕見月華明 張耒 自上元後閒作五首(選一) 好懷不易開 陳師道 絕句四首(之四) 從早安排 陳師道 放歌行二首(選一) 逢遇 陳師道 和邢惇夫詩(二首之一) 詩有悟門 吳可 學詩三首(選一) 失敗英雄的頌歌 李清照 夏日絕句 當頭棒喝 沖邈 翠微山居 遺貌取神 陳與義 水墨梅(五首選一) 江郎才盡 姚宏 夢筆驛 細柳情 董穎 江上 陽關別調 陳剛中 陽關詞 書生議政 劉子暈 汴京紀事二十首(其七) 斷腸分水各題詩 黃公度 過分水嶺 古樹寄情 龔茂良 詠老木 槿花多義 紹隆 槿花 梅之問 陸游 梅花絕句二首(選一) 梅之贊 陸游 落梅二首(選一) 梅之囑 陸游 梅花(六首選一) | 善讀“無字之書”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八首選一) 為海棠鳴不平 陸游 海棠二首(選一) 讀史寫史者戒 陸游 讀史 廉而後可 陸游 書室名“可齋”,或問其義,作此以告之 逍遙閱世 陸游 一壺歌 淨洗塵襟 陸游 排悶(六首選一) 成功原非偶然 陸游 能仁院前有石像丈余,蓋作大像時樣也 鑿破鴻蒙 陸游 讀《易》 過來人的開悟 陸游 秋晚思梁益舊遊(三首之二) 詩堪警世 范成大 蛩 禍莫大於不知足 范成大 偶事 此心安處 范成大 題釣台 怎一個“愁”字了得 范成大 江上 生死觀的詩性表達 范成大 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 可貴的發現 楊萬里 小池 山行的辯證法 楊萬里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一室不掃 何談天下 楊萬里 讀《陳蕃傳》 醉中忘卻來時路 楊萬里 道旁小憩觀物化 處變不驚 楊萬里 悶歌行(十二首選一) 為聚斂者畫像 楊萬里 觀蟻(二首選一) “大意失荊州” 楊萬里 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 好詩不過近人情 楊萬里 分宜逆旅逢同郡客子 織婦之苦 楊萬里 促織 這裡就是羅陀斯 楊萬里 宿靈鷲禪寺 遷怒秋雨 楊萬里 秋雨嘆十解(之十) 江湖味 故鄉情 姜夔 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之一) 青山依舊在 朱熹 水口行舟 補益新知 朱熹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從容妙悟 朱熹 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寸陰是競 朱熹 偶成 尋源之悟 朱熹 偶題三首(之三) 恨無知音賞 朱熹 壁間古畫精絕未聞有賞音者 涵泳工夫 陸九淵 讀書 甘瓜苦蒂 物無全美 戴復古 寄興 詩文最忌隨人後 戴復古 論詩十絕(選一) 知機 戴復古 黃雀 上竿難 曹豳 詠緣竿伎 好花看到半開時 劉克莊 再和熊主簿梅花十絕(選一) 挑得詩囊 劉克莊 乍歸九首(選一) 文章憎命達 劉克莊 再贈錢道人 茅檐方是安巢地 劉克莊 燕 官場中的“恐高症” 李宗勉 登六和塔 舊意新翻寄柳枝 朱繼芳 柳 材大難為用 居簡 盆荷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定諸 詠鸚鵡 珍重未圓時 林一龍 十四夜觀月 枉勞心 葛天民 絕句 月映寒梅 杜耒 寒夜 人生境界 羅與之 看葉 貧戶無春 羅與之 商歌 莫怨西風 汪若楫 青山 陶然忘機 黃庾 池荷 戒虛 無名氏 題壁 一失足成千古恨 無名氏 油污衣 遼金元代 詩文長在 耶律弘基 題李儼黃菊賦 膏火自煎 秦略 麝香 純任自然 劉中 龍門石佛 世亂莫還鄉 還鄉須斷腸 王若虛 還家五首(其一、其五) 大處著眼 李純甫 雜詩 見得真 道得出 元好問 論詩三十首(選一) 不度金針 元好問 論詩三首(選一) 冷眼觀世 元好問 雜著九首(之八) 愛惜芳心 元好問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選一) 勿忘身後的黃鸝 李通玄 嘆害人者人害 雙重哀憫 聶碧窗 哀被擄婦 古代宇宙觀 王旭 雜興(之一) 清音獨遠 范梈 以瓊扇一握奉至黃明府 手足情深 法昭 兄弟(二首) 嬉笑怒罵 佚名 嘲伯顏太師 筆底春光 王冕 白梅 乾坤清氣得來難 王冕 墨梅 書生本色 呂思誠 戲題 殘缺之美 劉立雪 月岩 公道自在人心 佚名 賈魯治河 |
下卷 | |
明代 山泉人格化 宋濂 五折泉 有用與無用 劉基 春蠶 名人效應 劉基 題《安石蒲葵圖》 純乎天籟 偰遜 山雨 長於知人 短於慮己 高啟 讀史二首(選一) 詩人興寄費猜評 高啟 嘆庭樹 懼禍心態 王恭 詠白頭翁 鸚鵡能言的下場 方孝孺 鸚鵡 本分之言 李昌祺 山中見牡丹 識機在先 李昌祺 舞陽留侯廟(二首選一) 咬得菜根 百事可做 于謙 題畫菜 功成身退 于謙 偶題(三首選一) 春之歌 于謙 除夜太原寒甚 以逸待勞 蘭廷瑞 信天翁 紙上桃源 沈周 桃源圖 春自冬來 莊昶 題畫 簡更難 李東陽 柯敬仲墨竹二絕(選一) 報國無門的悲哀 李東陽 畫馬四絕(選一) 平地風波 李東陽 茶陵竹枝歌(十首選一) 心神自擾 祝允明 絕句 故舊不遺 祝允明 換弊袍 虛舟無心 湛若水 朴水漁舟 厭棄空名 文徵明 送錢元抑南歸口號十首(選一) 戲劇人生 文徵明 子弟 冷落秋花 唐寅 旅館題菊 “賢哉寅也” 唐寅 風雨浹旬,廚煙不繼,滌硯吮筆,蕭條若僧,因題絕句八首,奉寄孫思和(選一) 何事秋風悲畫扇 唐寅 題秋風紈扇圖 自尊無畏 王守仁 泛海 平濤叵測 李夢陽 江行雜詩七首(選一) 超妙的通慰 邊貢 嫦娥 同命相憐 楊慎 興教寺海棠 心中有法 楊繼盛 言志詩 師法自然 徐渭 題畫梅二首(選一) 直話曲說 徐渭 仙人掏耳圖 悲劇人生 徐渭 題墨葡萄(五首選一) 看景不如聽景 徐渭 桃葉渡 村居野趣 王世貞 暮秋村居即事 莫混蘭艾 陳繼儒 王楚玉畫蘭 蘭花個性化(一) 薛岡 蘭花 蘭花個性化(二) 李日華 畫蘭 深服淵明 袁中道 讀子瞻集書呈中郎 憶別 李流芳 題與宋比玉合作山水 咫尺天涯 徐熥 送友人之白下 終老無成的教訓 送應星 憐愚 景外見意 蕭雲從 秋山霜霽圖 清及近代 妙在疏 金人瑞 與兒子 行己有恥 吳偉業 懷古兼吊侯朝宗 寒操勁節 黃宗羲 書事(三首選一) 盡信書不如無書 李漁 讀史志憤 白髮貴如金? 函可 喜陳子罷役 義理昭然 江陰女子 題城牆 船工智語 高珩 聞舟師相語 鬥士丰姿 王夫之 絕句(六首選一) 西施心結 毛先舒 吳宮詞 神閒就是神仙 汪琬 月下演東坡語(二首選一) 宦海驚濤 汪琬 連遇大風,舟行甚遲,戲為二絕(其二) 真情至上 陳恭尹 次韻答徐紫凝 早知如此 何必當初 宋犖 落花 仁智之言 張璨 寄家書 泣血悲歌 陸次雲 題荊山石壁 為千古文人吐氣 陸次雲 疑冢 故交不忘 洪昇 釣台(四首選一) 頌里藏鋒 潘耒 馬當山 無謂的拼爭 查慎行 蟻斗 盛極而衰 查慎行 二月朔日碧桃盛開 兩個不眠人 龐鳴 吳宮詞 眼前語是奇絕語 徐蘭 出關 惶恐灘頭說惶恐 趙執信 惶恐灘口號 世間沒有雙全法 倉央嘉措 情歌 如此“官魂” 黃任 戲示僚友 不獨人亡物亦亡 厲鶚 湖樓題壁 白髮無公道 翁志琦 白髮 為強者造像 鄭燮 竹石 求人不如求己 鄭燮 籬竹 別開生面的竹頌 鄭燮 題畫竹 勇破成規 鄭燮 出紙一竿 幾點梅花最可人 李方膺 畫梅並題詩 曠達自信 翁格 暮春 彩雲易散 趙艷雪 悼金夫人 | 記得當年 劉芳 詠落葉 紅葉情深 任錦心 西湖看紅葉 良工不示人以璞 袁枚 遣興(二十四首之五) 重在解用 袁枚 遣興(二十四首之七) 觀棋 觀人 觀心 袁枚 春日偶吟 人文勝概 袁枚 謁岳王墓 全在一個“養”字 袁枚 養馬圖 瞎忙 空忙 苦忙 袁枚 箸 說給狂妄無知者聽 袁枚 北邙山 神韻當先 袁枚 品畫 計之毒 袁枚 雞 各有各的活法 袁枚 詠苔二首 過來事怕從頭想 袁枚 重登永慶寺塔 隨遇而安 袁枚 入武林城作(四首選一) 自主為高 袁枚 紙鳶 “冷應酬” 袁枚 遣興 珍惜當下 孫嘯壑 夜吟 寒士悲歌 陳浦 醉後題壁 良人豈料作涼人 吳鎮 韓城行 仕路難行 蔣士銓 悵惘 開到十分花事了 蔣士銓 題王石谷畫冊(其一) 妙在模糊 蔣士銓 題王石谷畫冊(其二) 人生難得一知己 蔣士銓 寄隨園先生 矛盾無處不在 何士顒 望晴 日日新 又日新 趙翼 論詩(五首之一) 各領風騷 趙翼 論詩(五首之二) 切忌人云亦云 趙翼 論詩(五首之三) 宵小能量大 趙翼 一蚊 “第一個歷史活動” 趙翼 江邊鷗鷺 雲山變幻 趙翼 看山 重視“自致角色” 趙翼 草花略灌,輒欣欣向榮,乃知賤種尤易滋長也 矛盾轉化 順逆翻覆(一) 趙翼 灕江舟行(二首選一) 矛盾轉化 順逆翻覆(二) 趙翼 順風歌(四首選一) 異化勞動的成果 趙翼 閒閱史事六首(選一) 蒼涼的慨嘆 趙翼 郊外見殘菊 視角的差異 趙翼 廬山雜詩(八首之四) 出處進退的考量 趙翼 廬山雜詩(八首之七) 慘痛人生 趙翼 觀煮繭 詩人談老 趙翼 出遇 原來樵子是仙人 趙翼 題《春山仙弈圖》(七絕二首) 暗中難防 汪啟淑 詠蚊 殊堪風世 潘瑛 宛轉歌 不為人開仰面花 管世銘 七絕 詛咒黑暗 洪亮吉 讀史(六十四首選一) 一往情深 宋湘 題蘭(二首選一) 夤緣雲路上 總有下山時 錢泳 游山詩 造化欺人 郭麐 南唐雜詠 社會新變的期待 張維屏 新雷 獻身不惜作塵泥 龔自珍 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五) 觀勢 龔自珍 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十九) 示警 龔自珍 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一〇六) 渴求變革 呼喚人才 龔自珍 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一二五) 智者以盈滿為戒 龔自珍 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二七二) 富貴暫如花 祁嶲藻 立春後一日長椿寺牡丹盛開 金錢的魔力 烏爾恭額 觀人所藏古錢 花魂夢 魏源 贛江舟中棹歌(七首選一) 聞雞遐想 魏源 曉窗 身閒趣自深 劉湛之 近月樓即事 窮乃工詩 鄭珍 書樾峰詩稿後 功成之患 曾國藩 沅甫弟四十一初度 詠物貴有寄託 於華春 捕蟹 錯在失掉自我 金和 西施詠 警惕“逆淘汰”傾向 金和 雜詩 歌哭無端 俞樾 齊物詩(七首選一) 舵手之歌 俞樾 舵 散場吟 俞樾 別家人 野鶴的悲劇 紀鉅維 飼鶴 空談誤國 李龍石 論古人(十四首選一) 千金與一飯 李龍石 春夜詠懷(四首之二) 物競天擇 黃遵憲 己亥雜詩(選一) 水流花落兩無情 釋敬安 流水 但求神似 文廷式 臨池 目注蒼生 丘逢甲 春日雜詩(二首選一) 論史者戒 丘逢甲 有書時事者為贅其卷端(四首選一) 諷刺的生命是真實 譚嗣同 題宋徽宗畫鷹 滄桑看雲 羅敦曧 香山雨香岩雜詩 不負初心 秋瑾 梅(十首選一) 美的發現 郭六芳 舟還長沙 無情淚送有情人 蘇曼殊 本事詩(十首選一) 金碑銀碑不如民眾口碑 鄒魯 題武侯祠 |
作品鑑賞
《詩外文章》是作家王充閭與古典詩歌一路同行,別裁風雅、厚積薄發的著作。全書包括詩、文兩部分。詩的部分由作家遴選自先秦至近代的各類哲理詩270餘家、近500首,是一部眼光獨特的古代哲理詩選本。作家將哲理詩巧妙地定義為一種詩性智慧,即一種將理性元素注入形象思維、感性體驗、直覺領悟以及睿智修辭的藝術表達。這種理念不僅使入選的哲理詩同某些入“理障”“理窟”的玄言詩、道學詩劃清了界限,而且很自然地超越了詩歌劃分的種種藩籬、矛盾與盲區,在“理”與“趣”互滲互補的意義上統攝古往今來,普照大千世界。
《詩外文章》在選詩之外,還搭配撰寫有鑑賞文章。作家追求“詩文合璧”“借樹開花”——“依託哲理詩的古樹,開放文化散文的新花。”由此可見,文化散文才是《詩外文章》的核心內容。
書中散文對古代哲理詩的分析賞評持守“凡為文當以意為主”的古訓,將充沛的文心與才情傾注於詩作的題旨發掘與意蘊闡釋,文學、歷史、哲學構成了三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維度。
就文學維度而言,作家抓住“詩無達詁”這一現象,著重梳理和揭示詩作的原生義和衍生義,力求透過多維多向的審美探照,儘可能地拓展和豐富作品的意義承載。其方法和路徑大致凡四:一是把作品置於立體開放的閱讀空間,引入不同論者在不同語境下做出的不同解讀,以“愛其所同,敬其所異”的態度,加以辨析、估衡和揚棄、取捨,從而實現作品在傳播和接受過程中的意義增值與精神出新。如《伊人宛在水之湄》《滄浪之水》《一詩三解》等。二是開啟作家自己的認知與想像,對作品進行蘇東坡“八面受敵”式的考察與體味,“每次作一意求之”,形成自己的發現與見解,以此不斷充實、拓展和豐富其內在意蘊。如《饞人罔極》《此心自在悠然》《原來不過如此》等。三是或聯繫詩人的心路歷程,或比較詩壇的同類創作,在不同坐標下闡發詩作的意味與主旨,凸顯其個性所在與價值所藏,同時深化所涉及的哲思主題。如《境由心造》《與鄰為善》《讓千里馬跑起來》等。四是敞開視野,會通中西,運用馬克思主義等觀點,闡釋哲理命題,彰顯其跨文化的精神。如《異化勞動的成果》《社會新變的期待》《詩話滄桑》《“第一個歷史活動”》等。廣徵博引,萬取一收,發散性哲學思維使全書的整體風格趨於博雅、睿智、雋永,更增添了一種奇崛、恣肆、尺幅萬里的美感。
在品評古代哲理詩時,浸透了作家的歷史意識與縱向視角。《一曲自憐自嘆的哀歌》《看得見的滄桑》《史眼》《讀史寫史者戒》《盡信書不如無書》《論史者戒》等數十篇作品,都是針對詠史懷古類哲理詩有感而發,從而構成了“因史生文”的主題。這些作品或探尋並強調歷史的固有規律,以此否定歷史虛無主義和簡單機械的歷史循環論;或考察並揭示歷史的多面性、複雜性和偶然性,儘可能地逼近其本真狀態。其中最見匠心與功力的,當屬作家從“事是風雲人是月”的一貫主張出發,對歷史中人之命運、境遇和心態的鉤沉與剖析。這樣一種藝術取向,不僅折射出作家特有的“六經皆史”的治學理念,而且為作品增加了珍貴的思想深度與精神重量。在淺閱讀、輕閱讀、碎片化閱讀流行的21世紀,無疑具有抱朴守正、補偏救弊的意義。
《詩外文章》對哲學意味的營造和追求是一道風景。《主客二分》圍繞蘇東坡著名的《琴詩》展開筆墨,內中所講琴手相協,方成妙音的道理,闡明生命實踐的主客統一。《各有各的活法》品味袁枚的《詠苔二首》,“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境界呼喚對平凡的尊重。如果說以上作品只是對人生某一側面或某種質素的哲學探照,那么《弱者避世之言》《鸚鵡能言的下場》《人生境界》《無謂的拼爭》等篇,則從大處著眼,辯證地分析了人生的進與退、得與失、有用與無用、成功與失敗等。作家激賞莊子的逍遙與灑脫,但不曾因此就否定儒家的責任和擔當。《英雄中的詩人》《老有所為》《鬥士丰姿》等篇,自有一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久久迴旋。所有這些,交相輝映,幻化為儒道結合的心靈基調與藝術空間,從而體現出典型的傳統智慧與中國哲思。惟其如此,詩性智慧與詩意生存應當是《詩外文章》的關鍵字。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18年11月14日,《詩外文章:文學、歷史、哲學的對話》入選中華讀書報11月推薦榜。
2019年1月28日,《詩外文章:文學、歷史、哲學的對話》當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度十五大好書”。
- 相關活動
2018年11月16日上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王充閭《詩外文章:文學、歷史、哲學的對話》出版座談會在中國出版集團舉行。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李岩、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及趙敏俐、孟繁華、賀紹俊、古耜、張晶、劉瓊、楊平等專家學者與會,座談會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應紅主持。王充閭介紹了該書的寫作情況。
2018年11月16日下午15點,當代散文大家、學者王充閭先生應邀來到中國傳媒大學參加人文學院“名師大講堂”活動,舉辦題為“詩外文章——文學、歷史、哲學的對話”的專題講座。講座由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人文學院院長張晶教授主持,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李蕾和人文學院的部分師生參加此次“名師大講堂”。
作品評價
評論家,藝術學博士,《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這是另一本讓我倍感意外的古典詩歌書寫。比較起鑑賞,從體例看,它更接近註疏和眉批。以一類素材、一首詩為由頭或主體,勾連同題,延展時空,作家的私塾受教功底以及哲理情懷有節制地釋放。非有大學問而不能為,這套書有教科書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