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毀天樞

詠毀天樞

武則天長壽三年,則天征天下銅五十餘萬斤,鐵一百三十餘萬斤,於定鼎門,內鑄八棱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日大周萬國述德天樞,紀革命之功。下置鐵山,銅龍負載,獅子麒麟圍繞。上有雲蓋,施盤龍以托珠,高一丈,圍三丈。金彩熒煌,光侔日月。

唐玄宗開元中,詔毀天樞,發卒熔鑠。彌月不盡。李休烈為洛陽尉,賦詩以詠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毀天樞》
  • 作品別名:《詠銅柱》
  • 作品出處:《補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李休烈
詩詞原文,詩文注釋,注釋,譯文,寫作背景,詩文賞析,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詠毀天樞》李休烈
天門街上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
計合一條麻線挽,何勞兩縣索人夫。

詩文注釋

注釋

① 天門街:自洛陽皇城端門至城南定鼎門之南北向大街,亦稱天街、定鼎街,見徐松《兩京城坊考》卷五。
天樞:武則天在長壽三年(694)征天下銅五十餘萬斤、鐵三百三十餘萬斤、錢二萬七千貫,於洛陽定鼎門內鑄八棱銅柱。高九十尺,直徑一丈二尺,題日“大周萬國述德天樞”。見《大唐新語》卷八。
③ 計合:應合。
④ 一條麻線挽:言其不能經久。
⑤ 兩縣:唐東都治河南、洛陽兩縣。

譯文

洛陽的天門街上,馬上要將天樞推倒了,最最緊要的是先把頂上的火珠卸下來。看來只用一條麻線就拉下來了,何必要勞動兩個縣派大批的人來呢。

寫作背景

武則天建造的通天浮圖天堂被大火焚毀後,武則天長壽三年,武則天集天下之銅,決定在洛陽城建造永久性的不易被火燒毀的紀念物,這棵巨大的銅柱就是天樞。天樞位於定鼎門內,皇城端門外的天津橋北,在天樞剛建成時,民間就有訛言云:“一條絲,挽天樞”,指用一條麻線就可將天樞拉倒,是諷刺它不可能經久。在天樞問世22年後,唐玄宗下詔銷毀天樞,工匠“熔其銅鐵,歷月不盡”,這個武周時期的政治符號終於被拔掉了,詩中說預言真成為現實了。故李休烈寫詩譏之。
天樞天樞

詩文賞析

戲作詩嘲弄人並非完全以直接的方式,還有可能借題發揮,就事論人。李休烈《詠毀天樞》:天門街上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計合一條麻線挽,何勞兩縣索人夫。題註:“長壽三年,則天征天下銅五十餘萬斤,鐵一百三十餘萬斤,於定鼎門內鑄八棱銅柱。……紀革命之功。……金彩熒煌,光侔日月。”據《新唐書·本紀第四》:“延載元年臘月甲戌,突厥默啜寇靈州。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敗之。二月……己卯,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及吐蕃戰於冷泉,敗之。五月甲午,加號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大赦,改元,賜韞七日。”可知武后耗費如此大的代價造這一座天樞,於她本人是十分有意義的。但由於政治風雲的變化,“(開元二年)毀天樞,發匠熔其銅鐵,歷月不盡。先是,韋後亦於天街作石台,高數丈,以頌功德,至是並毀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七》卷二百一十一)統治者的朝令夕改,實質就是勞民傷財,這也才是詩人要真正批駁的。詩的後半章戲謔性地用“一條麻線”與“兩縣人夫”作對比,把對統治者的怒罵宣洩得酣暢淋漓。

作者簡介

李休烈,開元初任洛陽尉,《全唐詩》存其詩一首。今據王重民《補全唐詩》補二首。事見《大唐新語》卷八、《唐詩紀事》卷一三。又,《新唐書·李至遠傳》日:“至遠父休烈,亦有文,終郊令,年四十九。”按,至遠武后長壽元年(692)任天官侍郎,不久出為壁州刺史,卒,年四十八,則至遠之父與作《詠銅柱》之李休烈非為一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