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作者輯評,總體評價,名人評價,
作品原文
所以嵇中散④,至死薄⑤殷周⑥。
注釋譯文
注釋
①繼紹:繼承。
⑤薄:鄙薄,瞧不起。
⑥殷周:指殷湯王和周武王,二人皆以征戰得國。
譯文
兩漢本是一體,相互承接的,但卻被王莽篡權稱帝之後,建立的新國所割裂,暗喻宋朝因為金的侵略,而分割為南北兩宋,借古喻今,痛斥了侵略者帶來的民族創傷。所以三國時的嵇康,至死都在反對殷湯王和周武王,通過暴力抗爭而建立國家。
創作背景
靖康元年(1126),北宋覆滅。次年,高宗在南京重新建立漢族政權,改元建炎。就在這一年,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建炎四年(1130),又立劉豫為齊帝。意圖通過這些傀儡政權來迷惑人民,但這些陰謀都已失敗告終,作者在這篇小詩里,將南宋繼承北宋,比作東漢繼承西漢,將偽楚、偽齊比作新室,並讚揚嵇康反對司馬氏篡魏的言論,體現了她熱愛祖國、反抗侵略的感情。
作品賞析
這是首詠史詩。通過對兩漢之際王莽篡權的歷史回顧,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時代婦女生活的狹窄天地,發表了對社會、政治的一些見解。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就藝術而論,全詩表現了一個統一的意境,並無割裂之痕。激烈噴薄,感慨蒼涼。作者是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女詞人,她的詩筆剛清健拔,而且反映許多許多重大的現實問題,與詞異曲。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1—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元祐後四學士之一,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崇寧元年(1102 ),徽宗以紹述神宗為名,任蔡京、趙挺之為左右相,立元祐黨人碑,以司馬光等百二十人為“奸黨”,其父列名黨籍,清照以詩上挺之。崇寧二年(1103 ),明誠出仕,矢志撰述以訪求、著錄古代金石文字為職志的《金石錄》一書。大觀元年(1107 ),蔡京復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為元祐大臣所薦,為庇元祐“奸黨”,追奪所贈官。明誠、清照夫婦因此屏居青州(今山東益都)鄉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後,明誠起知萊州(今山東掖縣),此後又自萊移淄。靖康之難後。明誠奔母喪南下,知江寧府,清照載書至建康。建炎三年,趙明誠卒。離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隨亦入浙,經台、嵊、黃岩,從御舟海道至溫州,復至越州,衢州,於紹興二年(1132 )赴杭州。紹興四年,作《金石錄後序》。紹興中,以《金石錄》表上於朝。卒年約七十餘。善屬文,於詩尤工。《宋史·藝文志》著錄《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傳。清照創詞“別是一家”之說,其詞創為“易安體”,為宋詞一家。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後人所輯。
作者輯評
總體評價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範,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現實的角度認識李清照的愛國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這對於在弘揚愛國主義,高舉愛國大旗,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振興中華時充分發揮婦女的社會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名人評價
1.明時楊慎《詞品》:“宋人中填詞,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於秦七、黃九爭,不獨爭雄於閨閣也。”2.“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隻女兒花。”形容的便是李清照。3.阮閱《詩話總龜》後集《麗人門》云:“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小詞云:‘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此言甚新。”
4.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
6.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8.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同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