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本位

“本位”是政治經濟學中的術語,指貨幣制度的基礎或貨幣計算的標準。漢語語法學借用“本位”這個術語表示以什麼為基礎描寫語法現象。詞本位,又稱詞類本位,就是指以詞法為重點,以詞類為基礎來描寫語法現象的語法體系。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就是這種體系的代表。

簡介,代表著作,不足之處,

簡介

“詞本位”中的“詞”指“詞類”。1898年《馬氏文通》問世,它是我國第一部成系統的以文言為研究對象的語法著作,《文通》的出版,標誌著中國現代語法學的誕生。《馬氏文通》洋洋十卷,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講“詞”(字),一卷論“句”(句讀)。給人的感覺是以詞類(字類)為綱來建立它的語法系統。不過,《馬氏文通》並沒有聲明它的語法本位觀念是“詞類本位”,稱其為“詞本位”說乃是後人對其語法體系的一種認可和評價。

代表著作

二、詞本位的代表著作——《馬氏文通》
《馬氏文通》是我國第一部有系統的漢語語法著作,1898年9月出版,正值西方詞本位語法盛行之時。希臘語、拉丁語詞形豐富,詞的形態變化基本上可以表明詞的語法類別以及詞在句中的功用,加之詞類與句子成分之間有比較簡單的對應關係,詞法描寫清楚了,句法的內容也相應地交待清楚了。所以19世紀以前西方講語法總是以詞法為主,句法不受重視,許多句法現象都放在詞法里講,這是個古老的傳統,從古代希臘語法、拉丁語法就是如此。可見《馬氏文通》的語法體系,不是作者憑空想到的,而正是西方語法潮流影響的結果。馬氏認為“各國皆有本國之葛琅瑪,大皆相似,所異者音韻與字形耳。”因此,他主張依照拉丁語法來描寫漢語,《馬氏文通》的成書,正是他的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全書共十卷,第一卷“正名”是通論,第二到第九卷講詞類,只有第十卷是講句讀(句法)的,這樣的內容安排,正體現了《馬氏文通》的語法體系是根據“西方已有之規矩”建立起來的典型的詞本位語法體系。
有的語法學者認為,“《馬氏文通》並非重詞法而輕句法,因為講詞類,目的全在於講句法,而且在講詞類中,也零碎談及不少句讀問題。縱觀全書,此書本旨,不能不是專論句讀的”,因此,《馬氏文通》的語法體系不是詞本位。我們覺得,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關於《馬氏文通》的本旨,馬氏自己也有過表述:“是書本旨,專論句讀,而句讀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讀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從其類,類別而後進論句讀焉。”馬氏的上述構想確實是很好的,“只是實行起來未必能夠如願。我們知道,詞類不僅占去全書篇幅的十之八九,而且實質上是書的核心部分,因而《馬氏文通》並未做到‘專論句讀’,仍然是以詞類為綱的。”至於在講詞類中,也零星談及不少句讀問題,這種做法正和西方詞本位語法著作把許多句法現象放進詞法里講解是一脈相承的。
繼《馬氏文通》之後,還有一些影響較大的語法著作,如陳承澤的《國文法草創》(1922年)、楊樹達的《高等國文法》(1930年),這兩部著作都是只講詞法,不講句法,所以也都屬於詞本位語法體系。

不足之處

三、詞本位的不足之處
漢語的詞本位語法體系,是移西就中之作,它無視漢語的語法特點。漢語與印歐語系的語言不同,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詞類和句子成分之間沒有簡單的對應關係,因此,西方的詞本位語法體系根本不適應漢語的實際,以詞類為綱來描寫漢語語法現象,只能是削足適履,所以語法學家,不得不再探求和構擬一種與漢語語法特點相適應的、新的語法學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