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式系統思考

評論式系統思考

評論式系統思考(Critical SystemsThinking,CST)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早期,起源於社會學理論和系統科學。那時,系統科學家根據當時的系統方法論及其哲學基礎,綜合這些方法論,從而創立了評論式系統思考。

簡介,套用,思想,

簡介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CST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面對紛繁複雜、不斷變化的世界以及層出不窮的新理論,CST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作為一個哲學基礎,CST的主要思想有三方面:互補主義,社會邏輯意識,促進人類福利與解放[1]。這種哲學思想為綜合集成各種戰略研究方法論提供了一個好的基礎。
互補主義
互補主義也被稱為多元主義。在系統思考中,互補主義與實用主義不同,實用主義要求建立一個實用的工具箱來完成工作。孤立主義只堅持一種方法論或者一個理論及其相關的方法論,對其它被選用的方法論進行改造,這樣會扭曲其它方法論,損害其應有的價值。互補主義或多元主義堅決反對實用主義簡單地“挑選”和“混合”的策略,認為不同的方法論具有不同的理論立足點和不同的範式[1]。互補主義主張將每一個方法論運用到它最合適的問題情景中去,並且包容和尊重不同的理論發現。互補主義或多元主義使基於不同哲學背景、來自不同學科的方法論、方法、觀點可以共存。
社會邏輯意識
它鼓勵研究者在理論和實踐中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它要求研究者了解研究對象及其背景,了解方法產生的背景和假設、適用範圍、優點和不足之處。另外,它還要求管理人員不僅考慮客戶、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還必須考慮生態環境、對社會的影響等諸多方面。
人類福利和解放
CST追求人的解放,對人的潛能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CST以人類的解放精神為哲學基礎,致力於人類進步,讓所有個人認識到他們的潛力對社會的貢獻,籍此也可以改善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解放的思想也正是互補主義的基礎。人與人之間、不同利益相關團體之間的隔閡對於社會進步是不利的,人類的許多問題也正產生於此。權力、權威使開放自由式的討論受到影響,所以人們有一種解放的願望,讓思想擺脫各種束縛。
以上三點是CST的主要思想,CST的目的是,從根深蒂固的簡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實現思想解放,(這與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解放思想”比較接近,雖然二者的社會背景不同)[2],來一次頭腦革命。基於CST的思想,我們承認並不存在一種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理論和方法,每一個理論、方法和方法論都有其優點和不足,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互補主義使研究者能夠從多個視角來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並且開發合適的工具箱。批判意識提醒研究者要重新審視研究對象、思考的方法、模型等各個方面。

套用

戰咯學派
為了將評論式系統思考(CST)套用於戰略研究方法論,首先,我們要對主要的戰略學派的核心內容有大致的了解。
設計學派
設計學派就是設計戰略制定的模型以尋求內部能力和外部環境的匹配,SWOT(優勢、弱勢、機會、威脅)分析模型是其核心內容。設計學派的前提條件是:戰略形成是一個有意識的、深思熟慮的思維過程;執行長就是戰略制定者;戰略制定與實施是兩個分離的過程,戰略家制定好一套完整的戰略後交給其他人去執行;戰略形成的模式應保持簡單。
計畫學派
其核心思想是“正式化”,即正式化的程式、訓練和分析,訓練有素的計畫人員是戰略制定者,CEO變成了批准戰略的橡皮圖章。基本模式是:採用SWOT分析,分解成清晰的步驟,用大量表格和分析技術來論述每一個步驟,用圖表畫出整個流程。計畫學派的前提條件與設計學派的差不多,核心假設是:分析能產生綜合;戰略產生於一個受控的、有意識的正規划過程;該過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驟;通過細緻的目標、預算、程式和計畫來實施戰略。
定位學派
哈佛商學院的波特是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將產業組織經濟學的方法引入戰略研究,提出企業戰略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利潤,影響企業贏利能力取決於五種競爭力量:新加入者的威脅,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顧客的議價能力,替代品的威脅和各競爭企業間的競爭。由此發展了成本領先、差異化和集中化經營三種戰略。定位學派將戰略分析的重心由企業轉到了行業,強調外部環境的重要性。
企業家學派
該學派的核心概念是遠見,戰略是形成於企業家頭腦中的遠見,是一種長期的方向感,領導者的戰略直覺是至關重要的。在總體思路上是深思熟慮的,在具體細節上是隨機應變的。
認知學派
該學派吸收了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決策中應考慮非理性因素,戰略是心智對前景的展望,戰略形成是發生於戰略家心裡的認識過程。有限理性是其基本概念。
學習學派
該學派認為,外部環境紛繁複雜,具有根本的不確定性,所以預先制定的深思熟慮的戰略往往會失效。戰略是個人和集體學習的結果,是一個應急過程,領導的任務就是管理戰略的學習過程。該學派是漸進主義的信奉者。
權力學派
該學派認為,戰略的形成是與權力有關的政治鬥爭的結果,各利益團體利用權力和手腕,在衝突、協商、合作、討價還價中形成戰略。權力和政治使戰略形成具體化。
文化學派
文化學派著眼於共同利益,認為戰略形成過程植根於社會文化力量及價值觀念,戰略是集體對前景的展望,比較關注文化在保持戰略穩定性方面的作用。
環境學派
環境學派把環境當作戰略形成過程中真正的主角,環境居於主導地位,認為組織必須適應環境,否則被淘汰。領導由此變成一種被動的因素,領導者的任務是觀察環境的變化,並使組織保持完全與之適應[3]。
此外,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能力學派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巴尼認為,如果一個企業的資源和能力具有三個特點:有價值、稀缺性和難以模仿性,那么該企業就建立了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要素的組合以完成項目的能力。

思想

戰略研究方法論中的CST思想
另一種戰略哲學
各種戰略研究學派都是基於一定的哲學思想而形成的,CST是一種兼容並包的哲學思想。以互補主義或多元主義為基礎的評論式系統思考可以作為解決複雜戰略管理問題的起點。而以CST為哲學基礎的TSI方法論為整合各種戰略研究學派、獲得創新的戰略研究方法論提供了新思路。為探索CST和TSI在戰略研究方法論中的套用,我們先要有博大的胸襟,要站在多元主義的立場來審視戰略研究。戰略研究至少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視角
不同的戰略學派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戰略、形成戰略,它們有不同的學科基礎、產生的背景、適用範圍、假設前提、各自的優點和不足。例如,深思熟慮型戰略學派要求環境穩定,或至少可以預測;而學習學派則認為環境太複雜,具有不確定性。不同的假設前提導致它們的戰略思想也不同。各戰略學派的學科基礎也不相同。例如,計畫學派的學科基礎是工程學,定位學派的學科基礎是產業組織經濟學,認知學派的學科基礎是心理學,文化學派的學科基礎是人類學,權力學派的學科基礎是政治學,等等。
所處環境
主流戰略思想還與一定的歷史背景有關。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戰後西方國家的和平發展時期,世界市場以賣方市場為主,企業所處環境相對穩定,技術發展相對緩慢,產品生命周期長,企業在市場上的定位作用超過對資源的利用。那時候,深思熟慮型和環境依賴學派占據主流地位。進入九十年代以後,新技術迅速發展,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世界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環境變化更快,企業的競爭優勢更強調自身對要素的組合的能力。於是,以核心競爭力為主要思想的能力學派受到人們的重視
組織中的層次
即使在同一組織,不同的層次也可能採用不同的戰略指導思想。公司戰略可以採用一種戰略指導思想,而各戰略業務單位(SBU)則可能採用其它的戰略指導思想。眾所周知,IT行業競爭激烈,企業的總體戰略可能採用能力學派、設計學派、企業家學派、學習學派或它們的綜合,計畫學派受到了人們的冷落。但在它的某些子系統仍然可以採用與公司總體戰略不同的戰略,倒如生產製造部門可以採用計畫學派來制定其子系統戰略。
此外,戰略的形成是一個複雜過程,它還涉及到企業文化、傳統、戰略家的心理、政府的政策等多種因素。所以,形成戰略的時候應該以csT為指導思想,採用多元主義、批判意識和社會邏輯意識來考慮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戰略家在形成戰略的時候往往會有意或無意識地堅持某一種戰略思想,甚至狹隘,從而導致一定的片面性。CST思想使戰略制定者能更好地欣賞、吸收和理解各個戰略學派,博採眾長,拓展思路,多視角地分析問題。批判意識、互補主義可以使不同學派的思想進行交流、碰撞,產生新思維。人類的解放和福利的思想使戰略家在制定戰略時還要考慮人文、道德、環保等方面,(例如,制定戰略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充分挖掘組織成員的潛力,促進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另外,CST是一種開放的哲學思想,它的體系歡迎新的戰略學派加入。
研究思路
各戰略學派屬於方法論的範疇,目前來看,它們還比較亂,各有各的主張,各有各的適用範圍,還沒有有效的手段把它們整合起來。如果把各戰略學派看成一個由多個方法論組成的系統。由於TSI是一種元範式,那么可以考慮將基於評論式系統思考的全面系統干預元方法論套用於戰略研究方法論的綜合集成。為此,我們作出了嘗試性的工作,總的研究思路如下,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
研究各戰略學派中的隱喻思維
根據組織戰略所採用的隱喻。按照系統方法論的系統體系進行分類
用系統方法論的系統體系中的方法論改造對應的戰略學派方法論;
運用TSI,形成戰略研究的系統方法論的系統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