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陵園

許慎陵園

許慎陵園許慎墓位於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姬石鄉許莊村東。墓冢高5米,底徑16米,墓前立清康熙、光緒年間碑刻二通,墓后蒼柏林立。當地文物部門征地12畝,建許慎陵園。光緒二十五年,東阿周世專程至墓地祭墓,並在城東北隅購地三畝,建許南閣祠,內設“太尉南閣祭酒諱許慎字叔重之位”,上懸“五經無雙”匾額,現為郾城縣許慎紀念館。1986年許慎墓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許慎陵園
  • 地理位置:河南省漯河市
  • 氣候類型:溫暖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2畝
  • 開放時間:08:00-17:30
基本介紹,陵園墓碑,護碑行動,墓地面積,書畫龍牌,許慎簡介,交通指南,

基本介紹

許慎陵園占地12畝,位於許莊東頭,周長49米。正中是清代康熙十六年郾城知縣溫德裕立的“漢孝廉許公之墓”;右為光緒二年郾城知縣王鳳森立的“許夫子從祀文廟記”;1985年由中國訓詁研究會、河南省語言學會和郾城縣人民政府共同重立的“許慎墓碑記”一通,並建碑樓、石祭案、神道。墓四周植松柏,使墓區顯得清幽而恬靜。1986年許慎墓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許慎對中國文字學和訓古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生著作很多,特別是《說文解字》一書,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辯識聲讀的字典,也是書面語言、文字、音韻、訓詁學研究方面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成稿於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安帝建光元年,許慎生病在家期間將書稿修訂完畢,並派遣兒子許沖將書獻於朝臣。《說文解字》全書正文14篇,敘目一篇,工程之大,亘古罕見。這是許慎對中國文字學研究方面所作的一個極為重大的貢獻。它不僅保存了先秦的字型和東漢以前的文字音義,而且反映了我國漢語辭彙的面貌,總結了我國古文字學的發展歷史,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文字學的“六書說”理論。可以說,如果沒有許慎的《說文解字》,我們將無法認識先秦甲骨文鐘鼎文以及戰國時期的古文。因此,歷代學者稱他為“文宗字祖”、“文化宗師”、“字聖”等。
最佳出遊時間:漯河市屬於溫暖性季風氣候,一年之中,冷暖交替,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4.6℃,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適中,氣候溫暖,最佳出遊時間在秋季

陵園墓碑

康熙四十六年的三月,百花盛開。在這令人陶醉的季節里,郾城知縣溫德裕去郾城東部老窩召陵一帶查看民情,當他走到姬石西邊的時候,不知道是道路坑窪不平抑或是抬轎的轎夫貪看景色,一不小心,打個趔趄,把溫德裕從轎內顛了出來。轎夫們馬上把他攙扶到轎內,接著打躬作揖請溫大人原諒。溫德裕擺擺手說,算了,走這么遠的路哪能沒個閃失。他並不怪罪轎夫,不過他卻問一個年長的轎夫:這一帶有沒有古聖先賢?這位轎夫用手往西邊一指說道:“大人你看,西南高崗上有一大土冢,那就是許聖人的墳墓。”“許聖人?哪個許聖人?”“就是許慎呀!”是不是著《說文解字》那個許慎?“是啊!就是他。”溫德裕一聽,恍然大悟,可不是嗎,這裡是召陵,正是許慎的故鄉。想到這裡他慌忙下轎,和轎夫一塊步行來到許慎墓前,跪倒在地磕頭作揖,並慚愧地說道:後生小子溫德裕不知道許老夫子在此長眠,我路過此處本該來此拜謁,不但不拜,反而坐到轎內自高自大冒犯聖賢,唐突古人,實在是不知道天高地厚,違背了孔孟之道。接著他給許老夫子培土添墳。回去以後,又在墓前立了一通碑。
許慎陵園許慎陵園
溫德裕立的碑是他親自撰寫的碑文。碑的右邊沿用真楷摘錄《後漢書·許慎傳》幾句並略有更改:“公諱慎、字叔重,召陵人,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交長。卒於家。所著有《五經異義》及《說文解字》十四篇傳於世祀鄉賢。”中間突出“漢孝廉許公之墓”七個大字。後邊落款是:康熙丁亥三月、三原後學溫德裕立。溫德裕是陝西省三原縣人,自幼好學,熟讀經書,進士出身,他對許慎尊崇有加也是很自然的了。康熙丁亥是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到2007年這通碑恰好三百周年。
另一通碑是光緒二年郾城知縣王鳳森所立。碑頂橫書“百世之師”。碑文為《許夫子從祀文廟碑記》,全文記述了許慎的功績。落款為“大清光緒二年歲次丙子某月穀旦立、賜進士出身誥受奉憲大夫同銜知郾城縣事王鳳森撰並書、縣教諭王宗輿篆額”。

護碑行動

1946年冬季,不知因為什麼,傳言有人要毀掉許慎墓前的兩通碑。這令許莊的老少爺兒們憂心忡忡坐臥不安,許發祥、許貴法等幾個人到墓地一看,果然碑後有破壞的痕跡。他們認為這碑不僅是對老祖宗許慎的紀念,也是他的後代整個許莊人的光榮,村莊上有識之士特別是幾個上點歲數的人下定決心要把這無價之寶保護起來。在臨近冬季的一天夜裡,許貴發、許發祥、許德正幾個人,手拿麻繩,還有兩顆手榴彈,許貴法讓年齡最小的許德正(他當時才12歲)觀風瞭望,他們把繩子和手榴彈連線起來,埋到碑的東西兩頭。過了三天,沒啥動靜,再看看碑也沒有毀壞的痕跡。原來,不知道誰放出風聲,說許慎墓碑前埋有手榴彈,嚇得誰也不敢去了。又隔幾天,許貴法他們認為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和萬全之策,就把兩通碑抬到了許長建家牲口院裡保護起來,這一放就是近四十年。1985年,中國首屆紀念許慎學術討論會,才又把這兩通碑重新豎立在許慎墓前。

墓地面積

許莊的老人們說,許慎墓可大了。有多大呢?站在漯河萬莊萬大廟沙河堤上就可以看到它,占地大約是一畝三分。黑龍潭鄉土城王村有一個人名叫王世明,現年66歲,1959年他在黑龍潭鄉供銷社當營業員,經常從河沿李過河到康窪、黃集、大周一帶送貨並收雞蛋,也經常路過許慎墓。這年的三月初三,他有個想法,想看看許慎墓究竟有多大。他把挑子一放,用步丈量一下:周圍72步(當地習慣,一小步為一造,兩造為一步,約一米多點),也就是周圍72米。約六人高,也就是說高約三丈,合10米。墓上面長滿了淮草和酸棗樹,墓頂霧氣騰騰。羅莊80歲的羅根老先生說,他年輕的時候,常到許慎墓上逮蚰子,那墓比現在大多了。王世明還說,民國年間和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潭鄉名叫叔重鄉,遠在國外和外省的黑龍潭人往家寄信都寫“城東二十五里叔重鄉某某村”,和姬石分開是沒幾年的事(1997年黑龍潭鄉與姬石鄉分設)。2005年11月,許慎銅像揭幕式,王世明又來到許慎墓查看,他這一看心裡很不是滋味,墓咋會這么小呢?原來,文化大革命期間,某單位來了一個姓楊的住隊幹部,他到墓地一看說,誰家的墳這么大?占這么多好地?便一聲令下:犁了!這一犁,好像犁在了許莊人的心上。於是,白天有人犁,晚上有人添(土),同時村上流傳出這樣的話:許聖人顯靈啦!並流行一首順口溜:“許聖人墳墓座龍脊,地下有一股好風水。腳蹬大沙河,頭枕蔡(上蔡)和襄(鄧襄),白天犁一犁,夜裡添兩筐,任憑人毀暴雨沖,年年月月不斷長!”說是這樣說,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許慎墓還是被平去大半。去年的12月12日,王世明把他1959年丈量的草圖畫出來,用玻璃框鑲起來,寫上當年墓的大體情況,送到了許慎陵園。他還帶來了皮尺,由我和許志乾把墓重新量一下,現在的墓圍是48.5米。
許慎陵園許慎陵園

書畫龍牌

58歲的守墓人許志乾說:他老太爺的老太爺許安民也是個有學問的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江蘇嘉定縣是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地區,在這個地方出了不少研究許慎和許學的人,這些人大都來過召陵許莊。他們千里迢迢來到這裡,主要是景仰許慎的學問和人品,一方面是在許慎墓前拜謁祭奠;另一方面把他們的著作和字畫捐贈給許安民留作紀念。我看了一下光緒六年的《嘉定縣誌》和民國十七年的《嘉定續縣誌》,那裡研究《說文解字》的人和“許學”專著確實不少,主要有:錢大昕的《說文答問》,他弟弟錢大昭的《說文統釋》,錢肇鰲的《說文分韻》,吳凌雲的《說文形聲會元》,毛際盛的《說文解字述誼》,諸玉衡的《說文述略》等好幾十家,可以說嘉定人研究許慎和《說文解字》者蔚然成風。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肯定來過召陵許莊並捐贈過字畫。許志乾說,有一個人我還是記住了,這個人名叫段玉裁。“段玉裁?你知道他是誰嗎?”我打斷他的話說。“不知道。”“這也是一位世界級的文化大師,他是乾隆年間的舉人,當過四川巫山縣知縣,他著的《說文解字注》對後世影響巨大,是研究許學的必讀之書。《辭海》有他的條目和他的畫像。不過,他不是嘉定人,是江蘇金壇人。“你是怎么知道他的?”許志乾長嘆一口氣說道:“這一類的字畫還有古版書俺家原有兩大捆,許安民把這些字畫傳給他的兒子許廣全,許廣全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人,現在,許慎墓東邊的那座光緒二年文廟祭祀碑就是許廣全立的。他又把這些字畫傳給他的兒子許德芳,就是我的曾祖父。這是一位老秀才,他更加珍視這些字畫。許德芳又傳給他的兒子許長明,也就是我的爺爺。我爺爺又傳給我的父親許海濱。到了俺父子這一代這些字畫和古書可遭大殃了,因為碰上了文化大革命。俺家是富農,紅衛兵抄俺三次家,目的就是要搜這些字畫,要是真搜出來那可是彌天大罪。我和父親把這些字畫藏到麥秸里,又篷到棚子上。一次次的抄家,使全家人擔驚受怕。有一天深夜,母親說,這些字畫,老鼠啃的啃,尿的尿,破爛不堪,保存一二百年了,也沒見給咱家添啥福,現在又趕上文化大革命,天天為它擔驚受怕,成了罪孽,還不如把它燒了算啦!母親這么一說,全家人也都同意,只有父親好像心思很沉重一言不發。大家都等他說話,他長嘆一聲,看樣子他很有點捨不得。但當天夜裡還是把這些字畫燒了。燒到最後一幅書法,我看到落款是‘段玉裁’三個字,所以至今記憶猶新。”我說:“恁家幾代人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書畫付出了艱辛和心血,也歷盡了酸甜苦辣,真值得尊敬,要是保管到現在那價值可大了。”許志乾說:“有一件文物還是保存下來了,那就是神主龍牌。龍牌的形狀高約二尺、寬約一尺、厚約一厘米,木質,底色赭紅,上寫‘漢先儒許慎之位’七個金字,字型為顏體。更為珍貴的是木牌的兩邊雕刻有兩條金龍,頂端有核桃大的珠子一顆,標準的二龍戲珠。是老祖先哪一代傳下來的說不清了。我父親說,啥毀也不能把龍牌毀了。但真要保管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龍牌藏到哪裡都不放心,因為它不像字畫易摺疊。萬般無奈把兩邊的龍鋸下來燒鍋了,光剩帶字的木牌了。我用黃膠泥把木牌抹上一層,放到門頂過木上,由於天熱,泥幹得很快,與過木渾然一體,全家人這才放心。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木牌才又重見天日。”
許慎陵園許慎陵園
1982年,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提出要召開全國性紀念許慎學術討論會,要求儘快修復許慎墓和許南閣祠,收集有關資料,籌建許慎紀念館。1983年的夏天,郾城縣文化局幹部張汝鯉來到許莊,他是為籌建許慎紀念館收集資料來的。經打聽得知許志乾家放有許慎的龍牌,張汝鯉一聽喜出望外,立馬到了許家,經“說明來意”,許家無私地把龍牌貢獻出來,但又有點依戀不捨,畢竟是許家幾代人的傳家之寶。許家要求,全家人圍著龍牌照一張合影留作紀念。張汝鯉當即滿口答應,讓他們祖孫三代擺好姿勢,許海濱老兩口坐著懷抱龍牌,許志乾和他的三個妹妹、兒子女兒站著,張汝鯉的司機取出照相機很精心地給他們全家照了一張合影。這張照片,2005年11月召開許慎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時候,登在《漯河日報》頭版,許志乾還作為特邀代表列席會議,並作了發言,與會代表和嘉賓給予熱烈的掌聲。龍牌現保存在郾城區許南閣祠內(現為河南省社科院郾城許慎研究所)。
許慎陵園許慎陵園

許慎簡介

許慎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辭彙家,他所撰著的《說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漢語大字典許慎生於約公元54年,卒於約公元149年,故居召陵區姬石鄉許莊村。東漢時稱萬歲里,當時屬於汝南郡召陵縣,所以,《後漢書·儒林傳》上說:“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人也。”
許慎許慎
許慎生於公元54年,入學讀書的年齡應該是在公元61年,此年許慎剛好滿8歲,查考古籍,先秦兩漢的學生入學年齡大致都在八歲左右,漢代學生入國小,以識字為主兼學六書,當時許慎讀到的字書,應該是李斯的《蒼頡篇》、趙高的《愛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可識字5000餘;讀完字書,在他10—12歲這幾年,又接著讀《論語》、《孝經》,從13歲開始讀《五經》、周秦諸子百家學說和天文、數學、醫學、史學等書。《後漢書·許慎傳》上說許慎“少博學經籍”。這裡的經籍,即指:“五經”和諸子百家、醫藥、天文、歷算等。當時不少人專治一經,而許慎卻兼學五經,並且有較深的研究,所以,當時的人們就稱許慎“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的少年博學為他將來的著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歲那年加冠禮,取字叔重。由於他才學過人,公元75年,被汝南的郡守選拔為郡功曹,協助郡守辦理全郡公務。許慎任職功曹,其工作是相當嚴肅認真的,據《汝南先賢傳》記載:“許慎任職功曹,勤於政事,廉潔奉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因此,公元79年,許慎便因為品德高尚又被推舉為孝廉之士。許慎舉孝廉之年,正值朝廷下詔,嚴加考核,選取賢能之時,許慎能夠被察舉,證明他有智慧型乾,品學兼優。公元83年,許慎被召入京城,分配到太尉府,任職南閣祭酒,從事文書一類的工作。東漢時期,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三公是天子之股肱(比喻輔助得力的人),許慎身居太尉府南閣祭酒要職,就足以說明他的才幹和品德在當時都是非常過人的。許慎入京後,就從當時著名的經學大師賈逵為師,受讀古文經,從此學業大進。他在公事和學業之間,就開始研究學問了。

交通指南


公交鐵路路線 從北京、上海、廣州、鄭州、廈門、西安、太原、重慶、成都、武漢、長沙、石家莊、宜昌、懷化、銀川、貴陽、無錫、南京、蘇州等地均有列車經停漯河火車站,在汽車站乘坐至臨潁或許昌的班車,在商橋鎮下車即到景區。
到達漯河市小商橋風景區的行車路線

鄭州、安陽、鶴壁、新鄉、許昌到漯河市小商橋景區行駛路線京港澳高速→臨潁出口下→縣城方向行駛約8.9公里→臨潁縣城→沿107國道向南直行15公里→商橋鎮 註:許昌可以走107國道行駛約35公里到達景區
南陽、平頂山到漯河市小商橋景區行駛路線蘭南高速→寧洛高速(南京、漯河方向)→漯河西下→107國道向北行駛約20公里到達景區
駐馬店、信陽到漯河市小商橋景區行駛路線京港澳高速→寧洛高速(在漯河轉)→漯河西下高速→向北沿107國道行駛約20公里到達景區
濟源、洛陽、三門峽方向到漯河市小商橋景區行駛路線連霍高速(二廣高速)→京港澳高速→臨潁下高速→經縣城向南沿107國道行駛約15公里到達景區

濮陽到漯河市小商橋景區行駛路線大廣高速→南蘭高速(許昌、南陽方向)→京港澳高速(珠海、漯河方向)→臨潁出口下→縣城方向行駛約8.9公里→臨潁縣城→沿107國道向南直行15公里到達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