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益上人蘭若

《訪益上人蘭若》是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創作的五言律詩。詩描寫了詩人尋訪益上人寺院的全過程,全詩沉浸在一派靜穆和平的氣氛中,所描繪的景物全是冷色調,與所訪寺院及詩人的心情十分和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訪益上人蘭若》
  • 創作年代南宋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嚴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訪益上人蘭若
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
一逕入松雪,數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
吟罷拂衣去,鐘聲雲外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 益上人:不詳。上人是對僧人的尊稱。
若:寺院。
⑶青蓮宇:青色的蓮花因花葉修廣,青白分明,佛教中用以譬喻佛之眼睛。青蓮宇就是詩題中的益上人蘭若
⑷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⑸ 供人看:一作“借人看”。
⑹拂衣:提起或撩起衣襟。

白話譯文

我獨自一人去尋訪益上人所住的廟宇,路上經過了一片潔淨的沙灘。一條小徑深入到松林中,積滿了白雪,幾座山峰,在落日中隱隱生寒。山僧高興地迎接我到來,帶著我在林中佛閣到處賞玩。吟罷詩歌我拂衣告別,身後傳來斷續的鐘聲,消逝在雲端。

作品鑑賞

嚴羽是宋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他的《滄浪詩話》,以禪論詩,特彆強調含蓄有味,推崇盛唐山水詩的清趣。嚴羽的作品,雖然常常被人譏為眼高手低,但也時有佳作。這首《訪益上人蘭若》詩,就富有盛唐詩的風格及興味。
嚴羽在《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中說:“妙喜(自註:是徑山名僧宗杲也)自謂參禪精子,仆亦自謂參詩精子。”這位批評家把自己對詩的領悟比作禪師參禪,確實說出了其理論的特色。所以《滄浪詩話·詩辨》就明確提出:“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在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江西詩派過於注重語言的技巧,追求理性的融鑄,表現為構思上、修辭上的翻空出新,在嚴羽看來,不過是文字禪、公案禪,未入“第一義”。嚴羽希望能復歸到唐人,尤其是王、孟諸人那種渾整圓融,思與境諧,神韻沖淡的詩禪傾向,達到“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境界。為此,他提出的方法是,既反對“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又提倡對古人名作的“熟參”,通過反覆玩味得其神,即所謂“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這與唐代皎然詩式》中所說:“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蓋由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乎!”正是相通的。簡單地說,嚴羽是“以‘不說出來’為方法,想達到‘說不出來’的境界”(錢鐘書《宋詩選注》)。而他本人的詩歌創作,也往往力圖符合其理論。即如這篇作品。
首聯“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兩句寫詩人獨自啟程,去遠尋自己尊敬的益上人的寺院。“獨”字寫出了詩人的超然灑脫。他獨來獨往,身心自由,別無牽掛,貴在適意。“尋”暗示了益上人的住處地處幽僻,很難找到,所以必須去“尋”。青蓮,就是青色的蓮花,它的葉子長而寬,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常用來比喻佛的眼睛。青蓮宇指寺院。“行過白沙灘”,暗示了可能走了比較遠的路,可能還穿過了河流。“白沙灘”以少總多,代表走過的各種地形。
頷聯“一逕入松雪,數峰生暮寒。”詩人走到松林之前,發現一條小路通入林中,遠望群峰,寒氣籠罩,散發著陣陣的寒意。“一徑”說明人煙稀少,只有一徑通幽。用一“入”字,說明路的窄小,在白雪覆蓋的松林下,一條小路曲折蜿蜒,鑽人其中。像一幅“寒山雪松圖”,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在這樣幽僻的地方,本來很少人來訪。在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無人來訪。今天詩人來到,山僧大喜,趕忙殷勤地帶領客人參觀自己的寺院。兩個人一邊遊覽,一邊吟詩,沉浸在遊覽山林樓閣的愜意中。
“吟罷拂衣去,鐘聲雲外殘。”詩人乘興而來,遊興已盡,瀟灑的揮一揮衣袖,踏上返回的路。看來,詩人不執著於外境,也不執著於友情。他心無掛礙,辭行以後,心地一片空淨澄明,不喜也不憂,只有身後的鐘聲在迴響,時斷時續,恍若飄出天外,恍若飄人心中,那么靜穆、幽遠。
詩人踏雪而來,又盡興而去,不吝情於去留之間。廟宇、沙灘、青松、山峰自在自然。詩歌無一句不在寫景,而又無一句不在寫詩人從容淡泊的胸懷,“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亦盡得禪之三昧。
嚴羽稱讚盛唐詩的妙處是“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這首詩的結尾餘味悠長,正如那若斷若續的鐘聲,經久不絕。前人作詩往往以景語作結,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例如:王維觀獵》的結尾:“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讀者可以從結尾體味到詩人的意氣風發。打獵以後,回首遠望,躊躇滿志;也可以想像到獵場的蒼茫遼闊,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而嚴羽這首詩的結尾更加空靈,既有形象——傍晚的雲,也有聲音——若斷若續的鐘聲。這也許就是他所追求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吧。

作者簡介

嚴羽(生卒年不詳),字儀卿,一字丹丘,自號滄浪逋客,邵武(今屬福建)人,有“滄浪吟”。他是位理論家,極力反對蘇軾黃庭堅以來的詩體和當時流行的江湖派,嚴格的把盛唐詩和晚唐詩區分,用“禪道”來說詩,排斥“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開了所謂“神韻派”,那就是以“不說出來”為方法,想達到“說不出來”的境界。他的“滄浪詩話”在明清兩代起了極大的影響,被推為宋代最好的詩話,像詩集一樣,有人箋注,甚至講戲曲和八股文的人,也宣揚或套用他書里的理論。著有《滄浪嚴先生吟卷》、《滄浪詩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