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北室韋,唐代室韋諸部之一。亦稱訥北部,又曰訥比支室韋或納比支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訥北室韋
- 別名:訥北部
- 性質:室韋諸部之一
- 朝代:唐代
訥北室韋,唐代室韋諸部之一。亦稱訥北部,又曰訥比支室韋或納比支部。
訥北室韋,唐代室韋諸部之一。亦稱訥北部,又曰訥比支室韋或納比支部。出處解釋由隋以前北室韋分解而來。《舊唐書》稱該部位於嶺西室韋北,所在今多數人認為在今嫩江上游地區(內又有分歧,或說在其西的伊勒呼里山一帶,或說在其東的黑龍...
沿革 在室韋諸部中,與中原王朝關係最密切,屢朝獻。地多獐鹿、狐貂,以狩獵為生,輔以捕魚。已知“騎木(滑雪板)而行”。冬住土穴。以獸皮為衣,帽以狐貂皮為之。其渠帥號“乞引莫賀咄”,每部有“莫何弗”三人以副之。唐代的嶺西、大如者、小如者、訥北、駱駝等部均出於此部。
又作豕韋,失韋,或失圍。北魏時始見於記載。源於東夷蒙國豕韋,北遷後譯為東胡鮮卑室偽,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部為契丹,北部號室韋。居地在今黑龍江中上游兩岸及嫩江流域。以狩獵為業,多捕貂,養牛馬豬,食肉衣皮,也種植麥、粟;夏時城居,冬逐水草。各部首領號“莫賀咄”,不相統屬。
據唐人記載,當時室韋人分成嶺西室韋、山北室韋、黃頭室韋、大如者室韋、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訥北支室韋等9部分。7~8世紀以後,室韋逐漸被稱為達怛(元代譯作塔塔兒),這是因為達怛部落強大,其他大小部落也紛紛以達怛自稱。室韋—達怛人的語言是烏桓、鮮卑以來一脈相傳的東胡語言的分支,蒙古語便是從東胡...
關於其族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室韋說,二是肅慎說。學界多傾向於後者。十七世紀中葉以前,鄂倫春人分布於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以精奇里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歷史上這裡主要是缽室韋人和深末怛室韋人的活動區域,因此,隋朝時的缽室韋、深末怛室韋應是鄂倫春族先民的主要來源,北室韋亦有可能參與了族體形成...
唐朝時期設室韋都督府,本地屬北室韋山部。五代後期,契丹民族崛起北方並建遼國。北宋宣和七年(丙午,公元1125年)女真民族建金國政權並逐步統一東北地區,在今尼爾基鎮後宜臥奇村東嫩江邊築達裡帶石堡子。元朝時期先屬成吉思汗三弟帖木爾斡赤斤封地。明朝初期,屬北平行都司之朵顏三衛之一的福余衛。清朝初期,莫力...
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拓拔部,屬於以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注引《後秦錄》記載:“貳,夷姓,後魏有將貳坐。”即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中有貳氏,源出當時室韋部中的貳王,即“莫何弗”,是僅次於大酋長的爵位稱號,首尊大酋長則稱“訥”。在莫何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爵號為漢化姓氏者,稱貳氏...
博都哩[博都哩、孛術律、孛術魯、伯都訥,讀音作bó dū lǐ(ㄅㄛˊ ㄉㄨ ㄌㄧˇ),滿語為“Bodori”]姓氏淵源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女真族博都哩氏,源於古代貝加爾湖沿岸及以東地區的北室韋部族,也有學者認為其起源於古代烏蘇里江流域粟末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在唐朝末期為...
又名至此十八字)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建號曰:皇帝寨至亶改曰:會甯府稱上京東瀕海南鄰高麗西接渤海鐵離北近室韋《三國志》所謂挹婁元魏所謂勿吉隋謂之黑水部唐謂之黑水靺鞨蓋其地也。有七十二部落無大君長其聚落(刪此七字)各有酋豪(改作首領)分治之隋開皇中遣使貢獻文帝因宴勞之使者及其徒起舞於前曲...
遼聖宗自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遼統和二十八年)五月就調集南北大王、皮室、乙室、頻畢太師、奚、室韋、黑水女真等用二千輛車載著兵器運到南京(今中國北京市),以備東征高麗。八月,遼聖宗派耶律寧出使宋朝,通報親征高麗之事。同時以皇弟楚國王耶律隆祐留守上京,北府宰相、駙馬都尉蕭排押為都統,北面林...
錫伯族,口語稱“Siwe”書面語寫“Sibe”。在漢文史書中,不同時期曾有幾十種不同譯音譯法,如須卜、鮮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爾、師比、西卑、室韋、失韋、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錫北、錫窩等,直到明末清初時才統一為錫伯。錫伯之名最早見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夏、商、周,曾是穢貊北支一索離居地;秦、漢、三國,屬扶餘;晉、南北朝,屬鮮卑、室韋;隋、唐,屬室韋都督府;五代、宋、遼、金,屬上京路;元代,屬斡赤金封地和遼陽行中書省;明代,屬大寧都司和奴兒乾都司。清代初期,由盛京內務府和寧古塔將軍所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改屬黑龍江將軍管轄。康...
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安祿山。河東節度使 防禦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
他們之中,最具實力、最有影響的,是粟末部和黑水部。總的說來,靺鞨諸部的分布區域,大致是東至於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北鄰室韋。到了唐朝時期,靺鞨最終形成兩大集團: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分別在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管轄之下。唐朝中葉,安祿山做過平盧節度使,黑水靺鞨、渤海靺鞨,自然也是在他的管轄...
室韋沼澤(150784-026) 255 伊圖里河沼澤(150782-027) 256 那都里河沼澤(150723-028) 257 多布庫爾沼澤(150723-029) 257 烏爾根河沼澤(150784-030) 258 得耳布爾河沼澤(150784-031) 258 甘河沼澤(150723-032) 259 圖里河沼澤(150782-033) 260 庫都爾河沼澤(150782-034) 261 興安里沼澤(...
呼倫貝爾草原是眾多古代文明、遊牧民族的發祥地,東胡、匈奴、鮮卑、室韋、回紇、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於此,被史學界譽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搖籃”,在世界史上占據較高地位。草原概況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國...
天復元年(901),契丹痕德堇可汗立。痕德堇可汗以契丹迭刺部酋長耶律阿保機為本部夷離堇,專征討。是年連破室韋、於厥、奚等部族,俘獲甚眾。十月,痕德堇可汗授阿保機大迭烈府夷離堇。崔胤折抑宦官 昭宗自復辟以來,悉以軍國事委宰相崔胤,胤請帝盡誅宦官,但以宮女掌內諸司事。宦官使宮中美女知書者...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貞元四年,(奚)與室韋攻振武。後七年,幽州殘其(奚)眾六萬。《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大和四年,(奚)復盜邊,廬龍李載義破之,執大將二百餘人,縛其帥茹羯來獻,文宗賜冠帶,授右驍衛將軍。後五年,大首領匿舍朗來朝。大中元年,北部諸山奚悉叛,廬龍張仲武禽酋...
關於“錫伯族”一詞的含義,歷來諸說不一:一說意為瑞獸或珍貴材料的衣帶鉤,即史籍《漢書·匈奴傳》中所稱的“犀毗”即為用犀牛角或貴重金屬製作的衣帶鉤,為王公貴族所專用的物品;一說為地名,即今海拉爾(呼倫貝爾)迤南室韋山一帶地區,漢文史料注稱為“錫伯族”,因此居住在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因以得名。本...
答答氏部落,其實就是蒙古的韃靼部,亦稱塔塔爾部、達怛部、達旦部、達達部、達靼部等,是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漢譯稱謂,“韃靼”之名始於唐朝時期,但“韃靼”一詞在南北朝已經出現,當時源自柔然的別名大壇、壇壇,北齊與隋朝通過室韋知道韃靼。在陰山以西有九姓韃靼,在呼倫貝爾有三十姓韃靼等,歷史學家們一般...
關於“錫伯”一詞的含義,一直以來學者們諸說不一,一說為瑞獸或帶鉤,即史籍《漢書·匈奴傳》中所稱的“犀毗”;一說為地名,即海拉爾迤南室韋山(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古稱為“錫伯”,居住在這一帶的遊牧民族因以得名。公元十六世紀後期至十七世紀初期,錫伯族被滿清統治者征服,先是編入了八旗滿洲和八旗蒙古,...
關於“錫伯”一詞的含義,歷來諸說不一:一說意為瑞獸或珍貴材料的衣帶鉤,即史籍《漢書·匈奴傳》中所稱的“犀毗”即為用犀牛角或貴重金屬製作的衣帶鉤,為王公貴族所專用的物品;一說為地名,即今海拉爾(呼倫貝爾)迤南室韋山一帶地區,漢文史料注稱為“錫伯”,因此居住在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因以得名。錫伯族...
北距室韋口岸水路250多公里,陸路230公里,南距呼倫貝爾市120公里。黑山頭口岸的地理位置優越,直接與俄羅斯舊粗魯海圖口岸隔河對應,是中俄雙方通商往來的便捷通道。一九八九年國務院以國函(1989)26號檔案正式批准黑山頭為國家一類口岸,一九九0年國務院以國口辦字(1990)71號檔案批准黑山頭口岸正式對外開放。發展迅速...
雷元戈,單機遊戲《仙劍奇俠傳三外傳·問情篇》中的第三男主角。來歷成謎的木訥男子,雷屬性,擅長使用弩、單手斧。生前為室韋族族長,死後屍體被鬼差附身。在勝州與南宮煌與溫慧等人結識,並成為好友。角色背景 在《仙劍奇俠傳》世界觀中,原本蘊藏在盤古身體內的“靈力”逸散,分解為水、火、雷、風、土“五靈...
漢晉屬鮮卑,隋唐屬室韋,金屬上京蒲峪路,元屬嶺北行省,明屬奴爾乾都司木河衛,清代屬黑龍江副都統轄區,為索倫部遊獵之地。晚清,1888年10月(清光緒十四年),清朝政府於老溝開辦漠河金礦。金礦興起,“兵民輻輳,商賈繁榮,屹然為邊重鎮”。1908年8月 5日(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清廷批准設定漠河...
多布庫爾河是一條美麗的河。它從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麓出發,穿過荒草莽莽的古里,暗褐的流水曲折而綿長,從北向南300餘公里,注入嫩江,奔向東方。這是一條古老的河。它從遠古走來,東胡人飲過戰馬,鮮卑人煮過奶茶,室韋人點燃過篝火,錫伯人朝拜過祖宗,鄂倫春人放牧過牛羊,鐵道兵修過路,架設過橋樑...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