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葉爾姓

何葉爾氏,亦稱賀伊爾氏、賀依爾氏、何依爾氏、何伊兒氏、何耶兒氏、賀耶爾氏、荷葉爾氏,是錫伯族人的姓氏,後來一部分女真族人因之,成為滿族的姓氏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葉爾姓
  • 又作:何葉爾、賀伊爾、賀依爾
  • 滿語:Heyer Hala
  • 讀音:hè yè ě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何葉爾·李力,何葉爾·玉英,何葉爾·興謙,何葉爾·春英,

基本介紹

何葉爾[何葉爾、賀伊爾、賀依爾、何依爾、何伊兒、何耶兒、賀耶爾、荷葉爾、赫葉哷,讀音作hè yè ěr(ㄏㄜˋㄧㄝˋㄦˇ),滿語為Heyer Hala]
何葉爾姓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錫伯族,出自古鮮卑族錫伯部族荷葉爾氏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錫伯”是本民族自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文則稱其為犀毗、師比、鮮卑、矢比、席百、席比、錫伯等。關於“錫伯”一詞的含義,歷來諸說不一:一說意為瑞獸或珍貴材料的衣帶鉤,即史籍《漢書·匈奴傳》中所稱的“犀毗”即為用犀牛角或貴重金屬製作的衣帶鉤,為王公貴族所專用的物品;一說為地名,即今海拉爾(呼倫貝爾)迤南室韋山一帶地區,漢文史料注稱為“錫伯”,因此居住在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因以得名。錫伯族人大多認為自己是古鮮卑族人的後裔,其先民原遊牧於華北的晉西北地區,其中一支居於華北的亞高山草甸荷葉坪一帶(今山西平遙五寨,海拔2784米,古稱何葉坪、何葉壩),遂取地名為自己的部族稱號,稱為荷葉爾氏族,後改為何葉爾氏。至今,何葉爾氏族的民間仍然保留有許多生動美好的傳說。據《何葉爾氏家譜》記載:“何葉爾氏始祖原為黑龍江齊齊哈爾達爾札齊部人”。
本書認為,錫伯族人撰寫家譜的歷史比較短暫,這部《何葉爾氏家譜》是錫伯族晚期歷史時代方開始進行整理的家譜記載,而達爾札齊部則是蒙古族中生活在黑龍江中上游流域的分支韃靼人的一支,並非錫伯族人。因此,該部家譜無以說明其姓氏的真正起源。同時,本書贊同“錫伯”為地名說,蓋因其為錫伯族人的自說,為本民族自己的歷史記載。錫伯族族名源起“莝草”一說,“莝草”是地名,在錫伯族人的家譜中多記有“伯都訥錯(磋)草溝”這一地名。“錯草溝”、“磋草溝”即“莝草溝”之異寫。先是以地貌特徵命地名,然後以地名命部落之名,之後成為族名,最後有成為姓氏者。不過,近有學者認為錫伯族非鮮卑族遺民,而是源出西海女真族的瓜爾佳部,這有待進一步爭鳴、考證。漢、唐之際,因中國北方地區戰亂紛紛,錫伯族人向中國東北地區遷徙到相對安定的大、小興安嶺、呼倫貝爾草原生息繁衍,何葉爾氏族隨遷至小興安嶺一帶地區。後來,由於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國與大唐王朝之間的頻繁爭戰,錫伯族人大多又移居到更為北部的黑龍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基本上過著漁獵生產的生活方式。
到公元十六世紀,東北地區女真族諸部再次崛起,以建州女真為核心的佟·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並在短時間內通過政治、軍事手段和策略,迅速將東北地區境內的各個民族統一在後金政權的管轄之下,錫伯族人就在這一時期被編入滿洲蒙古八旗,何葉爾氏族也在其中,為滿洲蒙古鑲黃旗。之後,整個錫伯族人的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方式基本上轉入相對穩定的農牧業經濟。
據家譜文獻《何葉爾氏家譜》記載:“何葉爾氏始祖,原為黑龍江齊齊哈爾達爾札齊部人”。錫伯族何葉爾氏族人後多改漢字單姓為何氏、赫氏、賀氏、菏氏等。

遷徙分布

何葉爾氏是一個錫伯族、滿族共同使用的姓氏,源出錫伯族,今已多冠漢姓為何氏、赫氏、賀氏、菏氏、李氏、葉氏等,分布在全國各地。

郡望堂號

郡望

扶餘郡:即今雙城市。黑龍江省設定較早的市(縣)份。早在距今三~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裡分布著肅慎族先民。公元前兩千多年,肅慎族人向帝舜貢獻矢、石。兩漢時期稱為扶餘。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朝時期屬伯咄。唐朝聖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後,伯咄為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國初期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為生女真完顏部所有。金國時期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朝初期為奴爾乾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朝初期屬寧古塔昴幫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為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為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朝嘉慶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為雙城設治之始;清朝鹹豐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清朝光緒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清朝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清朝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為雙城縣;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為一等縣;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偽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雙城為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59年5月歸哈爾濱市屬。1965年8月又重屬松花江行署管轄。1988年設雙城市(縣級),1996年11月5日重歸哈爾濱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察布查爾縣:察布查爾一詞源於錫伯語,為“糧倉”之意。察布查爾自治縣地處新疆烏孫山地及伊犁河谷地之間,東西長約九十六公里,南北寬約七十公里,總面積四千四百三十平方公里。公元前二世紀,察布查爾僻處要荒,先後為寨種、月氏居牧。西漢宣帝神爵二年(辛酉,公元前60年),列入漢朝版圖。西漢迄晉為烏孫國,南北朝時期為悅般國,隋、唐時期為西突厥屬地。至唐朝時期為昆陵都護府下溫鹿洲都督府轄地,唐開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南宋時屬西遼轄,宋末元初期為察合台封地,至南宋鹹淳十年(甲戌,公元1274年)屬阿里麻里行中書省轄。元末為翰亦刺地,明屬也先瓦刺之後,分四衛拉特,準噶爾部崛起居之。至清朝興起,準噶爾建庭於此,成為準噶爾政治、宗教之中心和渾台吉噶爾丹策凌兀魯思(即蒙語領地之意)。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757年),清朝平定準噶爾後,察布查爾變為荒無人煙的原野。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東北調遣錫伯軍民共約四千餘人西遷伊犁,進駐察布查爾屯墾戍邊。清乾隆三十年(丁亥,公元1767年),按新額魯特例,不論旗分,以近二百戶為一牛錄,錫伯昂吉共編為八旗八牛錄:鑲黃旗(烏珠牛錄)、正黃旗(寨牛錄)、正白旗(依拉齊牛錄)、正紅旗(堆齊牛錄)、鑲白旗(孫扎齊牛錄)、鑲紅旗(寧古齊牛錄)、正藍旗(納達齊牛錄)、鑲藍旗(扎庫齊牛錄)。錫伯八旗,後稱錫伯營,隸屬於伊犁將軍府錫伯營領隊大臣直轄。清同治五年(丙寅,公元1866年),為“伊犁塔蘭奇蘇丹汗國”地方割劇政權所轄。清同治十年(辛未,公元1871年)淪為沙俄殖民地,劃歸沙俄七河省管轄。清光緒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清光緒十年(甲申,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仍屬伊犁將軍統轄。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錫伯營屬伊犁鎮邊使署轄。民國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錫伯營屬伊犁鎮守使署轄,受新疆都督節制。今縣境內坎鄉、海努克、加尕斯台,自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公元1762年)起皆屬寧遠城阿奇木伯克轄,至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隸屬寧遠縣(今新疆伊寧)轄。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劃歸鞏留縣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1月14日,撤銷伊犁錫伯營(包括四營),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因處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海努克、加尕斯台同時劃歸河南縣轄,隸屬於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河南縣被鑑定為三等縣。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5月4日,河南縣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當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政府,寧西縣改稱蘇木爾縣。1950年6月11日蘇木爾縣復稱寧西縣,並成立寧西縣人民政府,隸屬伊犁專員公署。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轄。1954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寧西縣更名為“察布查爾”,並成立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堂號

扶餘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何葉爾·李力

(公元1921~2006年4月10日),錫伯族,漢名何錫麟,曾用名何乃祥、李力;遼寧瀋陽人。著名化學工業專家。北京燕山石化樹脂套用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34~1936年為奉天(瀋陽)市立三中學生;1937~1938年為奉天文華中學學生;1938~1939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1939年寒假逃出東北。
1940~1941年在北京匯文中學上學;1941~1942年11月在偽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學生。後流浪到重慶,入遵義浙江大學。
1948年,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1949年2月~1965年5月,任瀋陽化工廠車間主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65年6月~1969年,任化工部化工原料公司合成材料處處長、綜合計畫處處長;1970年2月~1972年4月,任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生產組組長;1972年4月~1988年9月,任北京燕山石化向陽化工廠廠長、公司副總工程師兼樹脂套用研究所所長。何葉爾·李力是中國老一輩化工與塑膠專家之一,為我國的塑膠工業發展及其國際競爭做出了重大貢獻。除了專業著作外,何葉爾·李力還發表了大量民族研究的專論,對於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的發現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何葉爾·玉英

(公元1922~今),女,錫伯族;新疆察布查爾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何葉爾·玉英曾為毛澤民在新疆工作時期的俄語翻譯。新中國建立第一支自己的空軍部隊時,何葉爾·玉英在北京南苑機場工作,她為新中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貢獻了全部的精力。

何葉爾·興謙

(公元1926~今),錫伯族,新疆察布查爾人。著名現代教育家、畫家。在新疆天山山脈的西段有一個分支叫烏孫山。烏孫山以北,伊犁河以南的河谷地帶是中國唯一的錫伯族自治縣察布查爾。在察布查爾,有一位錫伯族老人叫何葉爾·興謙。他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創作有關錫伯族西遷歷史的組畫。
2006年國慶節前夕,何葉爾·興謙帶著自己的部分油畫來到北京展覽。何葉爾·興謙是西遷錫伯族的第七代。原本他只是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教生物和歷史。在歷史課上,學生們更為喜歡聽二百多年前錫伯族從東北遷徙到新疆的歷史。何葉爾·興謙說:“我希望西遷組畫是一段史實。”那是一段遠去的記憶。何葉爾·興謙沒有想到,就連小學生也對自己民族的那段歷史如此珍惜。誰能形象地把那段歷史說清楚?沒有健在的人了。因此,何葉爾·興謙試著用畫來再現。
1956年,在新疆舉行的青年美術展上,何葉爾·興謙帶去的《瞭望伊犁笑顏開》獲獎了。那幅畫,再現的就是二百多年前錫伯族從東北遷徙來到新疆,看到邊疆美好景色時的情景。那次獲獎影響了何葉爾·興謙今後的人生道路。從此,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西遷史,再用油畫去詮釋和再現。何葉爾·興謙說:“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說錫伯話會看錫伯文的後輩人越來越少。我把西遷的歷史畫下來,這樣能更直觀地讓後輩人了解這段歷史。選擇油畫創作雖然成本高,可是保存的時間長,留給後人值得!”。五十多年的時間裡,何葉爾·興謙已繪製了五十多幅反映錫伯族西遷征途、屯墾戍邊的系列油畫。2006年5月,何葉爾·興謙在自己的家裡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油畫展,而且給每幅作品都撰寫了詳細的文字說明。“為什麼我的眼裡總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那段歷史愛得深沉。”何葉爾·興謙把著名作家艾青的詩句略作改動,來形容自己的心情。重新展現“西遷路”,何葉爾·興謙說:“在歷史的面前要認真”
史料表明,公元十八世紀中葉,處於康乾鼎盛時期的清朝政府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統一大業,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在伊犁設立伊犁將軍府統管整個新疆。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首任伊犁將軍明瑞看中世居東北的錫伯族能騎善射,特奏請乾隆皇帝從盛京,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瀋陽市,及其周圍的十五座城市抽調錫伯官兵一千零二十人,連同眷屬三千餘人遷移到新疆伊犁一帶屯墾戍邊。這就使錫伯族有了史詩般的西遷歷史。這一段歷史已經過去了二百多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歷史調查組對這段歷史做過詳細的調查。”何葉爾·興謙說,“包括西遷的路線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何葉爾·興謙以前創作的畫,史料的記載是主要依據。畫出初稿,他總要徵求當地人的意見:“畫的這個地方是不是你們那兒?”當地老百姓認可了,他才定稿。“比如畫伊犁河,如果當地人說不像,對於我來說,這幅畫就不成功。我希望西遷組畫是一段史實,在歷史的面前要認真。”
2006年7月10日,何葉爾·興謙從家鄉察布查爾出發,在兒子開車護送下,開始重走西遷路的部分路段。踏著祖先的足跡,何葉爾·興謙領略一路的自然風光,回顧祖先的西遷身影。何葉爾·興謙所到之處,都要問詢著當地的老人或學者,仔細記錄著他們說的每一句話。每到一處,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都要親自考察地形及河床的寬度,根據歷史記載,進行實際對證。何葉爾·興謙的一幅畫涉及到額爾齊斯河岸的“錫伯渡”。之前,根據地理知識,他知道“錫伯渡”緊靠額爾齊斯河。油畫出來之後,看上去,“錫伯渡”就在額爾齊斯河的岸邊。但是何葉爾·興謙實地考察後發現,“錫伯渡”離額爾齊斯河有八公里,回來後,重畫了那幅畫。何葉爾·興謙說:“畫一幅畫就是交代一個事件,有人說我老了,何必再去走,畫嘛,就是藝術,藝術可以有想像。我的回答是,如果我做不到實事求是,就不要畫了,我不能還原歷史,但是人文地理不能亂來。”在錫伯語裡,察布查爾是糧倉的意思。何葉爾·興謙說,西遷三十八年後,錫伯族人歷時六年,開挖出長約一百公里,能夠灌溉八萬畝良田的察布查爾大渠。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成立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時,就是以渠名為縣名的。正是察布查爾大渠的開鑿,使這裡“萬古荒原,頓成糧倉”。沒有花國家一分錢,完全靠錫伯族自己的力量,在祖國的邊陲,錫伯族人民創造了又一個奇蹟。何葉爾·興謙說:“這是西遷精神的影響。”遠去的那一段壯麗詩篇,已經不只是一段回憶了,老人說那是一種精神,這精神世代激勵著錫伯族人民。老人曾經寫過一本書論述“西遷精神”,他是這樣總結的:“西遷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即群體精神;保衛祖國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奉獻精神;從東北來到西北,人地兩生,兵民一心、同兄弟民族友好相處的團結合作精神;勵精圖治、改造環境、創造美好生活的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精神。”如今,每逢農曆4月18日,在東北和新疆的錫伯族都會同時過一個名叫“西遷節”的節日,4月18日正是錫伯族人西遷出發的日子。像對西遷史興奮一樣,提到錫伯族的文化,何葉爾·興謙更是興致盎然。聚居在祖國邊疆的錫伯族,完整地保留了錫伯族的文化。可是說到東北,何葉爾·興謙很是感慨:“這個錫伯族的大本營已經尋找不到錫伯族文化的蹤影了,每一次和他們說話,無意中我都會說一兩句錫伯語,但是沒有人能夠聽得懂!”

何葉爾·春英

(公元1934~今),女,錫伯族;遼寧瀋陽人。著名民族舞蹈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進京,從事舞蹈事業。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團舞蹈隊隊長,多次代表國家出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