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游廬山》為北宋蘇軾的一篇散文,蘇軾把廬山作為事物以及人生感悟的象徵,指出了人生的苦楚與價值的轉換;同時提出了在廬山心靈感觸與超越思想。以獨特的辨證方法來看待、處理自身的欲望,不斷強化超越自我的人生信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記游廬山
- 作品別名:自記廬山詩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東坡志林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雲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 是故人。”又云:“自昔憶清賞,初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旦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總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余廬山詩盡於此矣。
白話譯文
我剛到廬山時,山谷奇異又秀麗,是我平生從未看到過的,我的兩眼幾乎是應接不暇,於是就產生了不想要作詩的念頭。不久看到了山中的僧人,他們都說“蘇子瞻來了”。我便不自覺做了首絕句:“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但又暗笑前面說的荒謬,又再做了兩首絕句:“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和“自昔憶清賞,初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當天,有人把陳令舉的《廬山記》拿給我看,我便邊走邊讀,看到其中說到徐凝、李白的詩,不覺好笑。一會兒到了開先寺,主僧向我要詩,於是作了一首絕句:“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在山南來回已有十多天,認為景色很優美,不能用語言描述完。若從中要挑選最好的,那就不得不說漱玉亭、三峽橋,所以做了這兩首詩。最後和摠老一起遊玩了西林時,再做了首絕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寫廬山的詩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