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黃崖遇雨記

游廬山黃崖遇雨記

甲辰春,將游廬山。星子令丁君告余曰[1]:“廬山之勝,黃崖為最。”余乃先觀瀑於開先寺,畢,即往黃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廬山黃崖遇雨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袁枚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游廬山黃崖遇雨記

作品原文

崖仄而高,箯輿升[2],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從天上擲下[3],勢將壓己,不敢仰視;貪其奇,不肯不仰視。屏氣登顛[4],有舍利台,正對香爐峰。又見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見不厭也。旋下行,至三峽橋。兩山夾溪,水從東來,巨石阻之,小石尼之[5],怒號噴薄。橋下有宋詳符年碣[6],諦視良久,至棲賢寺宿焉。
次日聞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路漸陡,行五里許,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隱隱可見。正徘徊間,大雨暴至,雲氣坌涌,人對面不相識。輿夫認雲作地,踏空欲墮者屢矣。引路里保,避雨遠竄,大聲呼,杳無應者。天漸昏黑,雨愈猛,不審今夜投宿何所。輿夫觸石而顛,余亦仆,幸無所傷。行李愈沾濕愈重,擔夫呼謈[8],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余素豪,至是不能無悸。躑躅良久,猶臨絕壑。忽樹外遠遠持火者來,如陷黑海見神燈,急前奔赴,則萬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誤行十餘里矣。”燒薪燎衣[9],見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條封山,觸履作碎玉聲。望五老峰不得上,轉身東下,行十餘里,見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餘下車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極,故盡數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積石礎碎瓦礫無萬數,疑即古大林寺之舊基。輿夫曰:“不然,此石門澗耳。”余笑謂霞裳曰[10]:“考據之學,不可與輿夫爭長,姑存其說何害!”乃至天池,觀鐵瓦,就黃龍寺宿焉。僧告余曰:“從萬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問遇雨最險處何名,曰犁頭尖也。
餘五年游山皆樂,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注釋

[1]星子:今江西星子縣。廬山在星子縣北。
[2]箯輿:竹製的山轎。
[3]重累:重疊。
[4]顛:同“巔”,山頂。
[5]尼:阻擋。
[6]祥符:宋真宗大中祥符年的簡稱,凡九年(1008-1016)。碣:石碑。
[7]彭蠡湖:即鄱陽湖,在江西省北部。廬山離鄱陽湖西岸不遠。
[8]呼謈:大聲呼痛。這裡是指他們叫苦。
[9]燒薪燎衣:用柴升火,烘烤衣服。
[10]霞裳:姓劉,袁枚的學生。

作品賞析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春,袁枚游廬山,由南麓上山,歷游黃崖附近的開先寺、三峽橋、棲賢寺等名勝。這篇文章,便記遊覽經過。
文章雖然記的是遊覽的全過程,但依遊程重點寫了登黃崖及遇雨兩個片段。登黃崖,重點寫山“仄而高”。如形容山的陡峭,群山羅立,說自己上山時仿佛覺得旗鼓戈甲從天上擲下來,既形像地描摹了山峰的各種形態,又準確地表達了仰面上登時的心理感覺。寫遇雨的一段尤扣人心弦。忽晴忽雨,晴則觀遠處纖毫畢見,雨則漆黑一團,正是廬山氣候多變的特徵。作者以如椽巨筆,不但寫出大雨中的遭遇,且忙中有閒,在寫了輿夫多次遭險、自己也摔倒、走投無路後,還不忘點綴擔夫、家僮,一筆不漏。
游山應是一種樂趣,袁枚在這裡卻著意寫了苦。懸崖峭壁,難以攀登。為一苦;雨中難行,頻臨不測,為一勞。但作者娓娓記來,把極不堪之境縷分細述,仍能從中品味出他的趣來。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袁枚像袁枚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